回望“二战”:历史书写中的战争与和平
第二次世界大战被称为“无法过去的过去”。战争中的血与泪、经验与教训至今仍深刻影响着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乃至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活动现场
七十多年来,对战争的反思从未停止,而历史书写无疑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在战后的不同历史时期里,众多来自不同国家的学者都参与其中,从或宏观或微观、或主观或客观的多元视角展开探索。
8月21日,建投书局联合译林出版社·方尖碑书系,邀请历史学博士、上海大学讲师徐之凯,译林出版社编辑、方尖碑品牌主理人荆文翰,围绕《第三帝国的兴亡》《柏林日记》《第三共和国的崩溃》《巴巴罗萨行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与技术》六本“二战”史图书展开,探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战争进程中的决定性事件、战争中的普通人、战争与技术的关系等一系列话题,立足不同时期、不同维度的二战史书写,以战争之沉重映衬和平之珍贵。
关于“二战”史的研究和书写,这六本书值得一读
活动现场,徐之凯首先介绍了讨论涉及的六本书。他提出,有关“二战”史的研究,威廉·夏伊勒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人。在六部书中有三部他的作品,即《柏林日记》《第三帝国的兴亡》《第三共和国的崩溃》。他不仅是这段历史的亲历者,他的历史书写更是改变了他的人生。徐之凯介绍说,夏伊勒开始是一名记者。1937-1941年他被派遣到欧洲做战地记者,亲眼目击了纳粹崛起并开始战争的历史,并采访了处于权力顶峰的希特勒,写出了《柏林日记》一书。而后他沉寂良久不曾动笔,直到他从军方留下的档案中挖到宝藏,开始写作《第三帝国的兴亡》一书,开启了他作为历史学家的事业。而到了写作《第三共和国的崩溃》时,夏伊勒又从历史学家转向了政治学家。这本书的政治意味非常浓厚,对于法国的政治制度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思考。“夏伊勒作为书写者身份的变化,是他作为一个‘二战’史研究者以及亲历者留给我们的宝贵经验。但同时,需要引起我们思考的是,是他如何把一个历史问题上升到制度和意识形态层面的。”徐之凯说。
《巴巴罗萨行动:1941绝对战争》
至于《巴巴罗萨行动:1941绝对战争》这本书,徐之凯指出,我们对于巴巴罗萨行动,往往只是把它解读为一场军事行动,而这本书分析了巴巴罗萨计划的整套文件,并以第三方的立场去看待这个问题,因此得出了一些比较有新意的结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
而两本牛津通识读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战争与技术》,相比其他几本大部头,更适合对于“二战”历史了解不深的普通大众。其中《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作者温伯格,对于“二战”的研究非常脚踏实地,在“二战”史研究中他的很多解读都起到了一锤定音的作用,并纠正了一些并不可靠的说法。关于《战争与技术》,它探讨了我们对于战争常常会忽略的一件事,即战争客观上对于科技发展的强大推动作用。
《战争与技术》
在六本书的基础上,两位嘉宾也对“二战”史书写的趋势和潮流做出了一些分析。荆文翰指出,以往这方面的书写和研究更加宏观,更关注战场上双方的作战行动,或者外交上的交锋,而现在更多的写作者开始关注战争时期交战国普通人的生活。对此徐之凯表示同意,他举例说,有学者写到,“二战”时因为男性都出去打仗了,而女性留在家里种地,由于社会缺乏劳工,便从战俘里派出劳工出来;而这些战俘出身的劳工经过长期相处与德国女人产生了恋情,这便成了一个很有趣的研究话题。“因为战争确实影响了当时社会的一切。而抵抗也不仅仅发生在战场上,同样发生在后方社会里。”徐之凯表示,这是目前“二战”史学界所提出的新观点,并围绕它改变了传统的研究方法,对史料进行更广阔的搜寻和挖掘。
对于目前“二战”史书写的变化和趋势,徐之凯提出,从全球范围来看,“二战”史研究正在面临一个回流。因为我们的现实政治正在冲击历史记忆,这在欧洲尤其明显。长久以来,我们一直在说要反对法西斯、消灭法西斯,但法西斯这个概念本身却是模糊的。因此,世界正面临着如何区分法西斯主义和民族主义的问题。
所有关于“二战”的书写都在回答这三个问题
荆文翰认为,关于“二战”历史的书写,从战后到今天从未停止过。而所有关于“二战”的书写其实都在试图回答三个问题:“二战”为什么会爆发?“二战”与“一战”相比,或者说和以往的所有战争相比,为什么会尤其惨烈?在“二战”结束后,它是如何影响战后直到今天的世界格局?
对于第一个问题,“二战”是怎么爆发的?徐之凯首先强调,尽管一般认为战争于1939年9月爆发,即德国入侵波兰、英法对德宣战的时间,但欧洲战场上发生的事情并不是“二战”的全部,需要看到远东太平洋地区的战况。徐之凯认为,“二战”的开端应追溯到1935年,当时红军在长征过程中发布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著名的《八一宣言》,这是在声明层面宣布主动抵抗开始的标志;或者从行动上来看,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我们就已经进入了抗战。而后“二战”步步升级的过程是非常波谲云诡的,跟“一战”那种互相总动员的情况是不太一样的。
关于第二个问题,为何“二战”如此惨烈,徐之凯指出,相比“一战”,“二战”在整个战略战术层面有很大的变化。“一战”在指挥层面实际上还是一场拿破仑时代的战争,“总体战”(即并不是用战争作为手段为国家谋取利益,而是用整个国家去维持战争)的概念尽管提出却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直到“二战”时通过闪电战战略轰炸,空中优势的争夺,这些手段使得“总体战”有了发挥的余地,只要投入足够的资源,似乎就能无限地接近胜利。“所以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二战’这种总体战,所有资源投入战争、一切为了胜利的这种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战争造成的损失特别巨大。而且每一个国家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办法轻易地退出这场战争。”徐之凯说。同时,“二战”与以往相比,不是一场普通的战争,而是一场关于意识形态的战争,战争的模式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
对于“二战”对于战后世界的影响,徐之凯侧重谈了技术方面,即战争对于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他首先指出,技术为战争服务。举例来说,德国作为“一战”战败国,受《凡尔赛和约》限制,很多东西无法开发。因此德国采用了一些技术手段去回避条约,其中一种途径就是民用转成军用。举例来说,在魏玛德国的后期,国防军做了很多诡异的项目,比如开发一种很奇怪的拖拉机,大量生产,让士兵去操作拖拉机,熟悉其性能,一旦开战,就把拖拉机改成坦克;再比如把飞机改得很豪华,尽可能地加多载重量,还设置头等舱,一旦开战就把飞机直接改成轰炸机。另一种回避条约的途径是创造一种从来没有的东西,战时德国造的V1和V2飞弹,是后世所有巡航导弹和弹道导弹的祖宗。
那么战时技术如何沿用到和平年代?在这方面有大量的例子。例如在太平洋战场上为了提高高射炮命中率所开发的无线电,为未来的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提供了技术基础;以及我们今天所熟悉的食品添加剂、防腐剂,也都是源于战时的需要。“所以换句话说,这一切战争时期的技术进步,都为后来和平时期的建设提供了一个技术基础。而如果一直是在这种和平的环境下,没有军事上的这种决定生死的迫切需要,人们是不会投出这么多的资产和精力去把它开发出来的。实际上也体现了技术和战争之间当中矛盾的关系。你可以说这些技术被战争所局限,但实际上战争又刺激了技术的这种高速进步。”徐之凯说。
【附:相关书籍简介】
《第三帝国的兴亡:纳粹德国史》
作者:【美】威廉·夏伊勒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方尖碑书系
书籍简介:1933年到1945年,纳粹德国迅速兴起又急速覆亡。威廉·夏伊勒以亲身经历与采访手记,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缴获的大量秘密档案,以及纽伦堡审判席上的供词和证言等,不仅忠实还原了历史事件,更对人性的各个层面进行了展示与挖掘,全景式描绘了希特勒德国的历史。
《第三共和国的崩溃:一九四〇年法国沦陷之研究》
作者:【美】威廉·夏伊勒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方尖碑书系
书籍简介:“法兰西在哪里?法国人遭遇了什么?”这一乔治·克列孟梭于德雷福斯事件时期的发问,同样适用于1940年的法国。作为一战战胜国、欧洲军事强国的法国,为何在短短六个星期内就走向覆灭?在对遗留的大量档案进行了近十年的研究,并对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首脑、将军、外交官和普通民众做了数百次访谈之后,夏伊勒在这本厚重的作品中给出了答案。
《柏林日记:二战驻德记者见闻》
作者:【美】威廉·夏伊勒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方尖碑书系
书籍简介:1934至1941年,威廉·夏伊勒作为驻德国记者,目睹、报道了初生的纳粹德国将整个欧洲乃至全世界一步步拖入战争深渊的全过程。在柏林期间,他得以近距离接触希特勒、戈林、戈培尔等德国高层和英美等国外交与媒体人员,对于德国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细致入微的观察。本书包含了夏伊勒对欧洲局势和普通人日常生活的记录与思考,并在日后孕育出《第三帝国的兴亡:纳粹德国史》这部经典巨著。
《巴巴罗萨行动:1941绝对战争》
作者:【法】让·洛佩兹 【格鲁吉亚】拉沙·奥特赫梅祖里
书籍简介:1941年6月22日开始的巴巴罗萨行动拉开了人类历史上最血腥战争的序幕。两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展开了直接对决。在本书中,两位作者以战争的进程为线索,详实地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作者没有局限于战争本身,而是将目光投向更久远的过去,对交战各方的文化传统、政治诉求、经济状况乃至领导层心理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挖掘。书中既有宏大的战略分析、详尽的战术推演,也有对个体苦难历程的细腻呈现,全方位描述了这场惊心动魄的“绝对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
作者:【德】格哈德·L.温伯格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牛津通识读本
书籍简介: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巨大生命损失和物质破坏,使人们祈求这样的灾难不再重现。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的死亡人数和破坏都是前一次大战的两倍,这种情况何以发生?本书介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过程以及战争对参战者和经历过战争的普通公民的影响。在探讨战争的代价和影响时,作者总结道:第二次世界大战给当今社会留下了恒久的印记。
《战争与技术》
作者:【美】亚历克斯·罗兰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牛津通识读本
书籍简介:本书主要阐释了技术与战争之间相互作用的模式,介绍了历史上改变战争走向的诸多重大发明。进入21世纪后,科学与工程的研究在不断改变着战争,同时也产生了无数的技术创新,但在本书中作者提醒我们,尽管军事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持续变革,但其背后遵循的原则和模式并未改变。本书充满了战斗的戏剧性描述和军事心理学的深刻洞见,透过战争技术的万花筒向我们展现了不一样的人类历史。
最近更新远程教育
- 澳洲传媒专业分类
- 均胜电子获“蔚来质量卓越合作伙伴”奖
- 温差12℃!菏泽天气马上反转!
- 山东这三个家族进入2023胡润百富榜前100名
- 永定区:百舸争流绽芬芳 体育赛课促成长
- 花钱就能免试读博士?马鞍山一女硕士被骗12万元
- 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魅力何在?海珠服装产业链转移考察团二次走进新塘
- 九九重阳 孝润童心 郑州市实验幼儿园开展重阳节主题活动
- 浪潮信息业绩失速股价受挫 国内算力景气度提升有望打开增量
- 凌晨三点上岗接驳,烟台公交集团顺利“跑完”烟台马拉松
- 中航大探索定向就业招生新模式 着力提高人才培养契合度
- 工匠精神融入高校课程体系的逻辑与策略
- 自考本科需要考多久?
- 郑州都市圈建设迈入新阶段 中原出“圈”再出发
- 行政人员“卡壳”高校教师资格证 职业晋升瓶颈待解
- 起猛了!这是“银角大王”在上课吧
- 物业服务哪家强?来普陀这场比武练兵中找答案
- 战火下加沙一大学的助教:在炮火中开设中文班,缓解孩子们的恐惧
- 原创世界羽联最新排名 翁泓阳上升三位
- 哈六中被授予全国中学生科普科幻作文“优秀生源基地”
- 山西聚焦“百亿工程”目标 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 全力打赢重点产业链攻坚战
- 大专学历可以直接报考中级会计师吗?
- 13国官员学者共议新时期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 金华周记(2023.9.25-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