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答卷|山水变金银的生动答卷

栏目:远程教育  时间:2023-09-15
手机版

  01:36新华网呼和浩特9月3日电 题:山水变金银的生动答卷——内蒙古生态建设助力文旅产业腾飞

  新华网记者于长洪、张云龙、王靖、侯维轶、朱文哲、恩浩

  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近年来,内蒙古坚定不移以重大生态工程为重点,强化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速生态保护与恢复,让绿色成为内蒙古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如今,良好的生态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内蒙古旅游,“打卡”大草原、大沙漠、大湖泊、大森林、大湿地……美丽生态激活美丽经济,山水变金银的生动答卷正书写在祖国北疆壮美辽阔的土地上。

  生态铺就发展底色

  内蒙古幅员118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约占中国陆地面积12.3%,是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具有森林、草原、湿地、湖泊、沙漠、戈壁等多种自然景观。这里的生态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全区各族群众生存和发展,更关系华北、东北、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

  多年来,内蒙古把保护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全力守护好祖国“北大门”,将祖国北部边疆的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

  内蒙古是我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最为集中、危害最为严重的省区之一,境内分布着四大沙漠和四大沙地,是国家“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的重要区域。绿色与黄沙的抗衡,是空间的交锋,更是精神的对垒。

  入秋不久,蒙蒙秋雨不时地眷顾我国第二大沙地科尔沁沙地,经过雨水的滋润,樟子松林舒展开嫩绿色的松针,如阵阵波涛,伴着沙丘起伏。记者在赤峰市翁牛特旗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项目区看到,当地干部职工和治沙工人们正在围封沙障、栽植苗木,尽管时有降雨天气出现,但大家热火朝天的干劲丝毫不减。就在8月12日,赤峰市宣布,在翁牛特旗、克什克腾旗同时全面启动两大沙地歼灭战。到2030年,全市2661.9万亩沙化土地将全部得到治理。

  总面积9万平方公里的赤峰市,五分之一被科尔沁和浑善达克两大沙地覆盖,打好打赢沙地歼灭战责任重大。几十年来,赤峰市各族干部群众从未停止过防沙治沙的脚步,沙化土地面积由1994年的3996万亩减少到目前的2661.9万亩,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赤峰市只是一个缩影,近10年,内蒙古累计完成营造林1.27亿亩,种草2.89亿亩,规模均居全国第一,森林覆盖率、草原植被盖度目前分别达到20.79%和45%,生态服务功能持续提升,交出了一份生态文明建设的亮眼“成绩单”。

  这是在内蒙古根河源国家湿地公园拍摄的景象(无人机照片,6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磊 摄

  辽阔的内蒙古大地上,分布有4000余条河流、600多个湖泊,在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上闪耀着夺目的光芒。地处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的乌梁素海是黄河流域重要的自然“净化区”。20世纪90年代,乌梁素海生态功能一度严重退化。近些年,巴彦淖尔市对乌梁素海流域实施系统化综合治理,从过去单纯的“治湖泊”转变为系统的“治流域”,重现“塞外明珠”风姿。乌梁素海湖心断面水质由劣Ⅴ类提高到Ⅳ类。

  近年来,内蒙古着力推进水生态环境治理,河湖的“外在颜值”和“内在气质”明显提升。内蒙古自治区水利厅厅长生效友介绍,内蒙古多年来持续加大水生态保护治理力度。去年为乌梁素海补水5.71亿立方米,为岱海补水308万立方米,东居延海实现连续18年不干涸,向西辽河干流下泄水量3.29亿立方米,西辽河流域地下水水位连续4个季度总体平稳回升,察汗淖尔流域实施“水改旱”面积1.27万亩,压减地下水超用水量150万立方米,流域地下水下降趋势得到初步遏制。

  “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全区2022年落实水利投资135亿元,较2021年增长1倍。”生效友表示,2023年内蒙古将继续加大投资力度、大力推进项目建设,深入推进水生态保护治理,复苏河湖生态环境,促进人水和谐共生。

  绿色造就文旅之美

  走进内蒙古东部,位于大兴安岭林区的内蒙古森工集团大小林场,山峦逶迤、林海连绵,漫山遍野的桦树、松树笔直挺拔。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位于内蒙古东北部,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国有林区,生态功能区总面积10.67万平方公里,占整个大兴安岭林区的46%。多年来,国家一直致力于对这片森林生态系统保护,于1998年在这里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

  2015年3月,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从木材生产转向生态保护,20万林业人变身守护森林的务林人。

  “以前我们是‘砍树人’,最早我们工队每年冬天生产木材能装400节火车皮;现在丢掉斧锯,成了‘看树人’,同样也是在为国家做贡献。”满归森工公司北岸林场第七小队队长周义哲说,“现在,这漫山遍野的树就是我们的‘宝贝疙瘩’!冬季要做好综合抚育,夏季要抓紧时间植树造林。林区还积极发展旅游业,发展林下种植养殖产业,将‘森林里的天然味道’送上老百姓的餐桌。”

  “如今林区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了,穿行在林中的小动物也越来越多。”周义哲说,无论春夏秋冬,林区都有独特的风景,而且森林里空气清新,犹如“天然氧吧”,现在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来到林区旅游,绿水青山正在转变为金山银山。

  多年来,内蒙古森工集团充分利用林区良好生态环境,大力发展林区旅游产业,成功举办了中国(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旅游节——根河房车自驾车国际露营大会、莫尔道嘎金秋赏山节、冰雪节暨高寒森林摄影节等系列活动。

  在距离大兴安岭2000多公里外的库布其沙漠腹地,鄂尔多斯市响沙湾景区绿林环抱,阳光洒在绵延起伏的沙丘上,远处传来的驼铃声不绝于耳……每天早上8点开始,数千名中外游客分批坐上高空缆车,穿越茫茫绿化带,抵达黄沙漫漫的沙漠腹地,体验沙漠之旅。

  多年来,内蒙古利用不毛之地的大沙漠、大沙地,开发出各具特色的沙漠旅游景区,成了国内旅游热门目的地。

  游客在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境内库布其沙漠中的银肯塔拉景区体验骑骆驼(7月29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彭源 摄

  在达拉特旗昭君镇柴登嘎查,346万块深蓝色光伏板随着绵延的库布其沙漠起伏,在漫漫沙海中涌动成3000万平方米的“光伏海洋”。光伏板下,药材和牧草蔓发,绿意盎然。“沙窝里种上作物,再从上面架起光伏板,相当于打了两层‘保护伞’,黄沙休想乱跑。”讲解员王利霞生动地对30余位游客说。

  光伏板下搞种植,努力化沙害为沙利,内蒙古通过荒漠化治理,创造出一片片沙漠绿洲,不毛之地正在激活“美丽经济”。为让更多人走进沙漠度假观光,沙漠滑沙、观光缆车等众多旅游业态如火如荼地在沙漠、沙地中铺开,构成内蒙古秋日沙漠旅游的美好画卷。

  如今,重新绽放光彩的乌梁素海,芦苇摇曳,碧波荡漾,飞鸟翔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流连在乌梁素海秀美的风光和独特的景观中,惬意地感受着天然画廊的美景和浓厚的风土人情。

  “现在乌梁素海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了,水不但清澈而且水域面积很大,坐船畅游其中真的有大海的感觉。”游客张广勇说。周边村民张海英也感慨道:“现在乌梁素海水清了,鸟多了,周边环境更美了,大家都想在这里养老了。”

  文旅成就致富梦想

  雄壮巍峨的阴山山脉,蜿蜒曲折的黄河几字弯,万木葱茏的大兴安岭,沃野千里的河套良田,一碧万顷的乌梁素海,望不到边的辽阔草原,浩瀚无垠的库布其沙漠……今天的内蒙古,一处处景色宜人的绿水青山逐渐成为重要的文旅资源,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在内蒙古大地留下足迹,文旅产业助力各族群众阔步迈向幸福生活,一处处为百姓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共同绘就出生态旅游发展的新画卷。

  “山大沟深石头多,一出家门就爬坡”。这是20世纪50年代苏木山的真实写照。当年这座位于乌兰察布市兴和县的荒山秃岭,在当地人的眼中是那样平平无奇。如今,在林业工人多年来接续不断地努力下,苏木山变了面貌,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人工林场,林场总面积达到了24万亩,有林面积20.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4.8%。

  随着生态环境的逐渐改善,苏木山入选为国家登山训练基地、健走基地,多次举办包括“中国健身名山·苏木山登山节”、中国国际露营大会、苏木山徒步穿越比赛在内的体育赛事,“打卡”的游客也一年比一年多。

  视线北移,在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整齐的蒙古包在乌兰毛都草原美景中一字排开,牧民吴苏道一家正在蒙古包之间穿梭忙碌。今年,吴苏道一家经营起家庭牧场,游客在这里能住蒙古包、吃手把肉、在草原上骑马射箭,深入体验草原上的牧民生活。“过去的日子就是养好牛羊,生活平平淡淡,现在草原上生态越来越好,游客的增加也丰富了我们自己的生活。”吴苏道的妻子白萨仁说,一家人增加了收入,更收获了快乐。

  和吴苏道一样,牧民金荣也在乌兰毛都草原吃上了“旅游饭”。“一开始我们只是一个为游客提供少量特色奶食的小作坊,后来我们扩大规模拥有了能制作数十种奶制品的加工车间,现在我们能利用牛奶加工制作口红、肥皂。”带领牧民成立奶制品专业合作社的金荣说,不仅闯出了自己的品牌,还带动附近300余名牧民共同就业增收。

  内蒙古是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多地探索将文化旅游与农畜产品生产相结合,推出“旅游+牧业”“旅游+农业”“旅游+林业”等发展新模式,农俗体验、草原宿集、森林康养等特色活动成为新的旅游热门。

  作为内蒙古知名的旅游城市,兴安盟阿尔山市好似大兴安岭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最近几年,生活在这里的于久江与村民合伙开办了旅游合作社,挥鞭赶着马车,带游客体验曾经林业人的生活。“生活越来越好了,来我们这里旅游的人也一年比一年多,带游客体验过去的生活,既能让我们找回曾经的记忆,也能鼓起大伙的钱袋子,旅游旺季一天就能挣三四千元。”于久江说。

  从一片白花花的盐碱地,到生机勃勃的“七彩稻田”,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大路镇小滩村的黄河稻渔生态观光园实现了从撂荒盐碱地到一地多“用”、一水多“产”的华丽转变。

  小滩村南邻库布其沙漠,北依九曲黄河,因地下水位偏高,土地盐碱化程度严重,地里杂草丛生,已撂荒多年。2021年,当地对小滩子村1000余亩闲置撂荒盐碱地进行改良,打造了集种植、养殖、观光为一体的农业生态示范项目。如今,小鱼小蟹在稻苗间穿梭,“稻蟹鱼共生”的景象令游客流连忘返。

  “2022年我们的水稻产量达65万斤、鱼产量约8万斤、螃蟹产量1万斤。”黄河稻渔生态观光园副总经理乔生说,曾经的盐碱地现在已形成了集吃、住、行、游、购、娱六大功能体系的田园综合体,实现以农业带动旅游发展、以旅游促进农业升级的目标。

  策划:储学军、于长洪 、钱彤

  监制:周红军、张云龙、勿日汗

  执行:万方、李国栋、王靖

  统筹:李国栋、郝芳芳

  记者:于长洪、张云龙、王靖、侯维轶、朱文哲、恩浩

  海报:李倩

  编辑:曹滢、汪亚、李倩

  新华社内蒙古分社 新华网 联合出品

  举报/反馈

上一篇:KOO钱包怎么样?合理利息利好广大用户
下一篇:深圳大学特色化服务迎接1.2万名新生

最近更新远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