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大学校长探讨新工科建设 如何培养未来的新工科人才

栏目:远程教育  时间:2023-09-15
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孟佩佩 通讯员胡莹洁)9月1日,在哈尔滨工程大学70周年校庆大学校长论坛上,来自中国、英国、瑞典、葡萄牙、巴西等9个国家近40所高校的校长、院士专家,以“面向未来的大学使命和担当”为主题,共同探讨世界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其中,新工科建设成为关注热点。

  当下,我国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人才培养成为关键支撑,这向高校提出了新的要求。哈尔滨工程大学校长姚郁谈到,今天的哈工程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为更好地服务我国传统工业、海洋装备等领域的未来发展,学校一直在不断探索新工科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在他看来,创新人才培养不仅体现在第一课堂教学的课程体系重建,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学生考核方式的新探索,还要不断打造包括德育教育、体育教育、劳动教育、美育教育在内的第二课堂。为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学校锚定前沿领域和科技自立自强,不断进行新布局,“主要是通过新型学科交叉建设,发展新方向,更好地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

  “全社会普遍认为要大力培养卓越工程师,高等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愈发突出。”天津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金东寒指出,大变革时代呼唤工程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工科教育面临新机遇,“随着我国产业向高端化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产业界提高原始创新能力的需求将越来越强烈,其研发也日益向基础方向延伸”。

  近年来,天津大学率先启动了新工科人才培养改革,在“天大方案”里,面向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拆除了制约人才培养的三堵墙,即“拆除学院与专业之墙,拆除教学与科研之墙,拆除学校与社会之墙”。

  金东寒说,依托搭建的新工科实践教学平台开展项目式教学,他们为不同阶段的大学生设计了课程项目,“大一阶段主要培养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向自主学习转变;大二、大三阶段要重点帮学生打好工程基础,掌握单元技术和创新能力;大四阶段要重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独立从事智能制造系统设计、管理等工作能力”。

  瑞典世界海事大学副校长杨思-乌韦·施罗德-辛里西斯认为,如今,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已经超过了社会发展速度,“未来需要更多人掌握新技术,核心问题永远是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更需要花时间去建立新的教育模式”。

  “技术可能会转瞬即逝,更重要的是培养未来人才的软实力和软技能。”他提到,在大学里,好的学习体验才能增强软实力、软技能,“挑战的背后是机遇,大学可以通过产学研的紧密合作加强创新,让未来人才掌握真正需要的技能”。

  大学生应该掌握哪些技能来应对未来未知的变化?在论坛现场,英国南安普顿大学校长助理安娜·巴尼展示了他们的调研结果,“大家普遍认为需要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技巧、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等创新能力,而不是课程上学习的相关公式方程”。

  她特别提到,未来的新工科人才不仅要有自己的决策能力,也要相信自己有足够的知识解决前沿工程问题,“学校要为大学生提供安全健康的环境让他们反复试错,给失败留足了空间,进而走向成功”。

  大连海事大学校长单红军、泰国玛希隆大学校长班崇·马汉萨瓦利亚、巴基斯坦工程和应用技术大学校长纳西姆·伊尔凡、英国思克莱德大学前副校长阿提拉·因赛希克、巴基斯坦国立科技大学副校长里兹万·里亚兹、重庆大学校长助理李英民等也在论坛上作了主旨发言。

  据悉,此次论坛旨在为来自全球大学和机构的高等教育管理者和学者提供一个交流互动平台,分享他们在高等教育方面的理论洞见和实践经验,为未来高等教育的发展贡献力量。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举报/反馈

上一篇:王珍秀:“我愿做一盏灯,为学生指明前行的路”
下一篇:数实融合促发展 激发消费添活力

最近更新远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