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农艺师当上高校教授

栏目:远程教育  时间:2023-10-17
手机版

  原标题:乡镇农艺师当上高校教授彭圆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梁嘉伟近日,在湖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健康学院的生物园里,一堂“接地气”的实践课正式开讲。讲课的是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湖南省湘潭市湘潭县射埠镇高级农艺师、湖南科技大学新聘任的客座教授邓述东,听众则是生命科学与健康学院的50余名大学生。“能够成为老师,对我来说是一个荣誉,更代表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拿到湖南科技大学客座教授的聘书时,邓述东心情十分激动,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是“泥腿子”走进了象牙塔。在课堂上,邓述东结合自己半辈子的农田经验,向学生传授三农领域特别是脱贫致富方面的实践经验与科研成果,既讲述多年来精心育种、打造适合在湘潭生长的特色水稻的故事,也回顾创新设计脱贫模式、指导农民科技致富的探索历程,不时博得现场师生们的阵阵掌声。“学校决定打破学历与身份的限制,邀请邓述东加入我们的师资与科研队伍,就是为了让这位‘土专家’把丰富的农田经验带入高校课堂,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培养一批高素质人才。”生命科学与健康学院党委副书记龙赢说,接下来,邓述东将在涉农重大课题研究、农业和粮食生产、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与学校开展合作,着力提升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邓述东介绍,从19岁开始,他就在射埠镇从事农业技术服务工作,在农业与科技创新的道路上摸爬滚打了31年。在与三农的长期接触中,他逐渐认识到,农村发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离不开现代化农业科技的发展和应用。然而,太复杂的技术操作农户又不容易短时间学会。于是他开始摸索把复杂的农业技术转变为深入浅出的应用模式,在农户中进行普及推广。2017年到2018年,邓述东基于自身的研究成果,设计了投入少、效益高、易操作的“一亩田脱贫”模式,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搭上科技脱贫的“快车”。所谓“一亩田脱贫”,就是充分运用农业科技,挖掘土地的产出能力,如采取“稻+菇”轮作模式,水稻收割后,稻草可以作为养料栽培蘑菇,以此提高产出、增加收入。不仅如此,被菌丝腐化的稻草又是上等的有机肥,通过循环利用,可以改良土壤,进一步增加产值。“一亩田脱贫”模式提出以来,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很快在湘潭市湘潭县、湘乡市、韶山市等地得到推广,带动1000余名群众脱贫致富,有的还发展成为种植大户,建起了家庭农场。深入田间,汗洒土地,面色黝黑的邓述东曾在不同场合表示,他要坚持运用科技知识这一有力武器,在乡村振兴和科技兴农的道路上,助力农民增产增收,教导学生知农爱农。正是这股肯吃苦、不怕累的“钻”劲,让邓述东收获了诸多荣誉,除了入选全国产业扶贫百佳案例的“一亩田脱贫”模式,他潜心培育的红、黑、紫、绿、白“五彩富硒米”荣获第十五届全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还有耗费5年心血探索总结的《一种有效降低稻谷镉含量的水稻栽培方法》获得国家专利。另外,邓述东还创立了“校农合作教学”模式,从小培育孩子爱农强农意识,在10余所学校推广开展,年培训学生近10万人次。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十佳农技推广标兵……这些都是他的荣誉。但是,邓述东最喜欢的还是农艺师这个身份。如今,他正在潜心钻研“深耕一亩田”项目,不断挖掘一亩田的产值潜能,使之成为产业发展的“百宝箱”。他希望通过努力,能够为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收入,让他们生活更幸福,同时在高校培养更多三农高质素人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献计出力、增光添彩。来源:农民日报举报/反馈

上一篇:警惕即将杀到的大招!
下一篇:上海市民办尚德实验学校|国际高中秋季探校活动

最近更新远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