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素养指的是什么?

栏目:远程教育  时间:2022-12-01
手机版

  是指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等综合评价。

  一、语文素养是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二、“语文素养”从简单到复杂分为六个层次。

  1.必要的语文知识。

  在小学阶段,教学一定的汉字音形义的知识、基本的语法和修辞知识、常用的段落和篇章结构知识、基本阅读和写作方法知识等,是非常必要的。

  2.丰富的语言积累。

  掌握3500个左右常用字和汉语常用书面词汇,背诵一定量的语段和优秀的诗文,阅读一定量的课外书籍,这是形成语文素养的基础。

  3.熟练的语言技能。

  熟练的技能到了一定程度就成为一种能力。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和常见的语言表达方式,善于把自己独特的思维结果,用规范的语言进行加工和表述,初步具备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4.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语文学习的兴趣,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如,勤查工具书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认真听讲的习惯,书写整洁的习惯。

  5.深厚的文化素养。

  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理的科学态度;欣赏汉字的形象美,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尊重多元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营养。

  6.高雅的言谈举止。

  与人交往态度要大方,谈吐要文雅,能根据不同场合选择合适的措辞。要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也要耐心倾听他人意见,尊重他人的观点。要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欣赏他人的优点和长处,学会文明地和他人沟通和交际。

  

  三、“语文素养”的作用。

  1.拓展视野,塑造健康人格。

  文学作品的教化作用是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相比的。它是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手段,对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提高,对塑造健康的人格都有重要作用。

  2.通过积淀,增强文化底蕴。

  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的高低,关键在于个人对语文主动积淀的厚实程度。当语文积淀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在人身上形成一种富有个性的文化底蕴,而积淀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广泛阅读和识记背诵。

  3.发展思维,提高审美能力。

  文学欣赏是一种审美认知活动,遵循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一般认知规律。通过理解、玩味,得到赏心悦目的、怡情养性的审美享受和思想认识。掌握并遵循这一规律,可以引导学生去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语文作为一门母语教育课程,既是一种交际工具,也是一扇认识人类文明尤其是本民族精神发展的窗户。语文学科在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上,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原先限于认知领域的“语文能力”很难全面地概括新时期语文教学的目的和功能,因此“语文素养”的概念诞生了。

  五、素养

  1、素养是指一个人在从事某项工作时应具备的素质与修养。它是指一个人在品德知识、才能和体格诸方面先天性的条件和后天性的学习与锻炼的综合结果。

  2、素养,所谓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一种道德修养。《汉书:李寻传》 :“马不伏历, 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宋陆游《上殿札子》:“气不养,临事惶遽。”《后汉书刘表传》:“越有所素养者,使人示之以利,必持众来。”礼仪之邦,首先讲的是道德再素质。

  举报/反馈

上一篇:各科各版本中小学电子教材下载方式|附下载地址
下一篇:最全!美国留学50个州最好的大学都有哪些?

最近更新远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