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扶贫有哪些成效与经验?

栏目:远程教育  时间:2022-12-03
手机版

  教育对于减贫的根本作用在于提高能力或综合素质,包括以人力资本表征的工具性价值以及寻求幸福生活的可行能力。发展教育对减贫的意义不仅在于促进就业,增加收入,改善物质生活,更在于消除精神贫困,提升居民福祉水平,以及由此而推动社会进步。

  中国政府通过不断发展贫困地区农村基础教育、促进贫困家庭适龄儿童参加教育、以教育资助减轻家庭经济负担等手段发挥教育扶贫的作用。在脱贫攻坚期,教育精准扶贫政策覆盖到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发挥了斩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关键性作用。

  中国教育扶贫成效

  教育扶贫是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的一部分,必须在农村教育发展视野下评价其成效。总的来说,由于教育扶贫,中国逐步实现了从扫除青壮年文盲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以及基本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农村适龄儿童义务教育阶段巩固率不断提高,贫困家庭适龄儿童基本杜绝了义务教育阶段失学辍学,适龄儿童普及教育年限明显超越九年义务教育,贫困家庭子女受教育经济压力大大减轻,贫困家庭劳动年龄人口普遍得到劳动技能培训。

  

  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龙湾乡琴棋小学的老师和学生在升国旗。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第一,脱贫地区义务教育水平实现提升和跨越。

  从均衡发展和社会公平的角度,全国整体义务教育水平的提升主要来自贫困落后地区的发展,全国性教育发展指标的改善和目标的实现见证着脱贫地区义务教育水平的提升和跨越。

  从1995年到2011年,中国实现了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和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两基”目标,其中贫困地区普及义务教育实现了从六年向九年的提升。 2012年以来,中国大力开展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督促各县努力缩小校际、城乡义务教育差距,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和薄弱学校改造,到2019年年底已有超过95%的县达到了基本均衡水平,一些县向优质均衡方向发展。

  第二,农村适龄儿童义务教育巩固率不断提高。

  教育脱贫攻坚的底线目标是贫困家庭适龄子女,除非特殊原因,必须完成九年义务教育,这是一个比国家义务教育发展目标更高的目标。因此,在贫困地区的控辍保学工作中,可以看到全体学生和贫困家庭子女义务教育巩固率两个指标的“赛跑”,前者要达到95%,后者要达到100%。贫困家庭的子女,也许在一年级时没有上学甚至没有登记户口,随后都要被找到并返校复学。2020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2%,20万建档立卡家庭辍学学生已经实现动态清零。

  第三,农村适龄儿童受教育年限得到延长。

  教育扶贫政策通过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扩大学前教育、鼓励参加中等职业教育、教育资助全覆盖等措施,实际上使得农村适龄儿童受教育年限得到较大的延长。对于年龄稍大的学生,他们倾向于比过去更多地得到参加高中阶段教育的机会,甚至是高等教育机会,基本上可以达到12年受教育水平。对于年龄较小的学生,他们可以得到免费或参加普惠性学前教育的机会,将来有望实现14年或15年教育。

  

  河北邯郸近年来通过建设现代职业教育示范区,打造了一批职教名校,增强了本地青年创新创业和就业技能。图为邯郸一家职业学校的学生在进行网络工程实习。新华社发

  第四,农村贫困劳动力劳动技能普遍得到提升。

  面对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给都不足的难题,各地迎难而上,采取措施对贫困劳动力开展农业技术或就业技能培训。在国家技能脱贫专项行动政策引导下,各地普遍制定和实施针对有技能培训需求劳动力的技能培训计划全覆盖行动,有的地区还将全覆盖的范围扩大到所有农村劳动力,以此凸显技能培训的重要性。

  中国教育扶贫经验

  中国贫困地区农村教育在三十多年时间里实现了从严重落后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贫困家庭子女消除义务教育阶段失学辍学的巨变。可以从三个方面总结中国教育扶贫的成功经验。

  第一,国家基础教育发展战略始终具有强烈的益贫性。

  中国的教育发展战略从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历史看,始终具有三方面的益贫性特征:一是中西部贫困地区教育事业超越经济发展水平,得到中央财政、对口帮扶、社会助学等外部资源的支持;二是基础教育优先,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前10年致力于实现“两基”,自2012年起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其重点和困难群体都是中西部地区的贫困县及贫困家庭;三是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实施专项教育扶贫措施,到2013年对各类教育扶贫措施进行整合,2016年开展教育脱贫攻坚,发起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以及贫困家庭因贫失学辍学的总攻。可以说教育扶贫长期以来嵌入在国家的教育发展战略与政策之中,寓于国家的教育发展行动进程之中。

  第二,中国教育扶贫的推进呈现明显的社会协同性。

  从教育扶贫的投入力量看,社会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很早就介入了教育扶贫领域,差不多与政府行动同时起步。

  

  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长顺县民族高级中学,老师(右)指导学生开展科技活动。新华社记者 骆飞 摄

  中国教育扶贫领域的社会扶贫典型地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希望工程为代表和引领的社会性捐资助学,以后衍生出普通居民“一对一”助学、社会名人直接捐建学校或设立专项捐助等;二是以滋根等社会组织、志愿者为代表的直接扎根基层的助教活动,其总体规模虽然不大,但是有助于直接改善当地教育条件,还可以发挥示范、拉动作用;三是中国特色的教育扶贫协作的规模、范围和层次不断扩大,成为西部贫困地区农村教育的有机组成力量。

  第三,中国教育扶贫具有多阶段的攻坚性。

  虽然中国的脱贫攻坚是2015年年底启动的,教育脱贫攻坚是2016年年底启动的,但是中国的贫困农村基础教育发展以及教育扶贫从一开始就具有“攻坚战”特征,并且经历了多个阶段。

  “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是中国的第一轮扶贫攻坚战,其教育发展目标是在贫困地区普及初等教育,这是第一轮教育扶贫攻坚战;2004—2007年,国家开展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这可视为第二轮教育扶贫攻坚战;2014年开始实施的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虽未冠以“攻坚”,实为“攻坚”,既有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作用,又不无增加实现九年义务教育“成色”的意义。随后便是2016年以来的教育脱贫攻坚战,将贫困落后地区薄弱、缺失的基础教育以及所有贫困家庭学生的义务教育和成年人的技能培训都纳入了攻坚战的范围。因此,中国教育扶贫成就是二十多年来多轮攻坚战所累积取得的。

  【本文来源于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脱贫攻坚的实践与经验》】

  点赞本文!

上一篇:上游深一度丨总书记多次提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有何良苦用心?重读“狱中八条
下一篇:笃行致远,惟实励新——郑州中学高中部召开新学期工作会

最近更新远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