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男明星骂儿子惹众怒:那个小心翼翼长大的孩子,真像个“孤儿”

栏目:远程教育  时间:2022-12-03
手机版

  原标题:男明星骂儿子惹众怒:那个小心翼翼长大的孩子,真像个“孤儿”

  最近,重温了《爸爸去哪儿6》,里面杨烁对待儿子杨雨辰的方式让人“大为愤怒”。

  一下车,就对儿子采取“杨家军”式管理方式,和孩子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用吼的方式。

  强迫孩子执行他的所有命令,走错方向了,要走回去重新走一遍。

  包包稍微有点歪了,马上让他背好。

  孩子稍微走得慢了一点,杨烁立即怒吼“走路不会走吗,脚尖冲前”,杨雨辰没有反应过来来,马上加大音量说了一句,完全忽视了高原反应对孩子的影响。

  选房子的时候,因为没选到最近的,杨烁一直对孩子冷嘲热讽,最后杨雨辰内疚地哭了起来。

  一路上,杨雨辰都表现得十分乖巧,走路做事都是小心翼翼的,感觉随时都能哭出来。

  这让网友大呼心疼。

  难以想象,这名9岁的孩子,在听到爸爸这些冷漠的话语之后,内心有多么支离破碎。

  父母一味打压孩子,不尝试走近孩子的内心,亲子之间的关系只会越来越远。

  在《别丢下我》一书中,曾提到这样一个概念:在缺少亲子之间联结的环境里成长,即便每日和父母同在一个屋檐下,也会形同陌路,孩子也会慢慢变成“心理上的孤儿”。

  心理学上“心理孤儿”的解释是,长期处于孤单、寂寞、失望的境地所形成的情感孤寂,会对孩子造成巨大影响。

  明明身边有最亲近的人,却不被理解、不被认可、不被支持,孩子终究会慢慢关上自己的心门,自己一个人蜷缩在角落里,受伤了自己舔舐伤口,难过了自己蒙头哭泣,越来越孤独。

  01不被理解的“心理孤儿”,内心早已被掏空

  在节目《放学后》中,有一个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故事。

  有个叫骏熙的小男孩办了一场生日宴,请了许多小朋友来为他庆生。

  期间,骏熙的一个男同学看上了他的生日礼物,想要带走,骏熙不愿意,两人发生了争吵。

  骏熙爸爸看见了之后,走了过来,首先指责骏熙不懂事,还教育他要懂得谦让,把礼物让给同学。

  最后,骏熙只能够躲在房间里生闷气。

  这样的场景是否很熟悉?

  许多父母为了面子,或者快速解决矛盾,会选择让孩子让步,如果孩子不愿意,就会被贴上“不懂事”的标签。

  父母没有尊重孩子的意愿,也不会去理解孩子的感受,大人眼中的小事,不值钱的小玩意,在孩子心中却是最重要的东西。

  没有尊重,不被理解,还要接受斥责,会对孩子内心造成巨大伤害。

  英国人类学家德斯蒙德·莫利斯指出,从出生到青春期,孩子需要经历“抱紧我”、“放开我”、“别管我”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没有被满足的孩子,在第二第三阶段则容易失控。

  在“抱紧我”阶段,孩子需要父母投注感情、理解和尊重情绪和自我意识,如此才能拥有健全的人格。

  相反,如果父母无法注意到孩子的感受,吝于表达情感,孩子的内心就会有被掏空的感觉,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情感孤寂和心理孤独。

  情感孤寂会让孩子感到痛苦,并且这种痛苦将会追随他的一生。

  知乎上有个提问:不被父母理解和尊重的感受是什么样的?

  其中有个高赞回答:我明白了什么叫人生而孤独,即使是最亲的人,也不能理解你。

  短短的十几个字,道尽孩子成长过程的辛酸和绝望。

  那个孤独的孩子,在亲近的人身边找不到支撑点,极容易失去信心,变得畏首畏尾,害怕失败,更得不到爱与安全感。

  02内心孤独的感觉会无限循环,一点点蚕食孩子的自信

  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里,女主松子就是一个典型的“心理孤儿”。

  父母把所有的慈爱、笑脸和温柔都给了长期卧病在床的妹妹,长期被冷落的松子和父母没有交流、没有沟通、更没有享受过温存的父爱。

  而小松子为了讨得父亲的关心和哪怕一点点笑意,她极尽所能地去扮演鬼脸。

  最终,标志性的鬼脸成了她生命中的应激反应,让她在人生关键时刻一败涂地。

  在《假性孤儿》一书中曾提到,在孩子一旦发现自己无法与父母进行情感互动,就会倾向于扮演他们认为父母所希望的角色,想以此来强化与父母的联结。

  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学会让步,在人际交往中采取对方能接受的策略。他们长大后也会否定自己的直觉,试图通过改善自己来让维持一段关系。

  成年后的松子在感情中,无论对方如何伤害她,她也选择极力讨好,只为挽留在旁观者看来残忍又冷酷的“爱”。

  她不是没有能力养活自己,却因为内心的孤独和自信的缺乏而一再为讨好男人而失去自我。

  最终只能以一句“生而为人,我很抱歉”草草结束自己的人生。

  他们会一再重演过去的经验、退缩,不与人互动,最后陷入更深的孤独。

  03不要让孩子成为“心理孤儿”,父母需要努力

  “没有谁比孩子从他们的孤独小房里,更加用充满憧憬的目光眺望窗外世界的了。没有谁比孩子从他们深沉的寂寞中,更加渴望接触和理解外界世界的了。没有谁比孩子更加向远方世界大声呼唤的了。”

  每个“心理孤儿”,都更加渴望摆脱心理上的孤独寂寞感。作为父母,在避免及挽救“心理孤儿”这一方向上,我们可以做出哪些努力?

  01“共情”是良策

  研究表明,共情会显著影响亲子依恋关系,了解孩子内心世界的父母对于孩子情感以及心理健康发展是非常关键的。

  共情,是走进孩子内心世界的第一步。

  我们要尝试倾听孩子的心声,接纳孩子的情绪,放下自己的身段,和孩子站在同一视觉线上。

  最后,爸爸承认了错误,女儿的脸上也重新有了笑容。

  孩子需要被理解、关爱和倾听,把内心的垃圾导出来,才不会觉得孤单无助。

  02二十定律

  那些处于“心理孤儿”状态的孩子,要么被过度控制,要么被完全疏远。

  父母控制欲太强,也会让孩子关闭自己的心门,父母对孩子不管不顾,孩子的感情也无处可依。

  北京史家小学王欢校长针对这样的问题,提到一个“二十定律”:

  父母和孩子说话时,要有20码的距离。也就是说,家长要给孩子充足的自由和空间,但也有一个限度,不能太远也不能太近。

  03弥补陪伴

  心理学家米尔成提到,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储爱槽,用心形储爱槽来解释人对爱的需求,当家人不断将正确的爱添加到储爱槽里,这个家庭才是健康的,孩子的心理才能健全。

  “心理孤儿”状态下的孩子,储爱槽处于枯竭的状态,消除这种状态最好的办法就是“弥补陪伴”,让爱重新注满储爱槽。

  在节目《老师请回答》里,老师曾提到可以弥补陪伴的方法

  ,就是和孩子共同做一件事,一起完成,一起感受。

  台剧《我们与恶的距离》中,乔安去看了心理医生之后,她开始慢慢释怀,和丈夫的关系得以缓和,也开始把注意力放在女儿天晴的身上。

  弗洛伊德说过,自幼享受充分母爱的孩子一生自信,自信的孩子才阳光,而自信的前提是:父母足够的爱和包容。

  父母是有效期的,错过了有效期,再怎么努力也没有用了。

  做父母,一辈子只有一次的经历,我们应该珍惜,孩子是上天馈赠的礼物,我们应该在有效期内,全情投入,耐心陪伴他们成长,让他们不再孤单、幸福此生。

  责任编辑:

上一篇:招收360人!德州高级师范学校2022年招生政策问答
下一篇:滨州退役军人徐强:一身橄榄绿 梁邹志愿红

最近更新远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