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基因 上海教育探索创新

栏目:远程教育  时间:2022-12-10
手机版

  【新民网讯】据《解放日报》,“……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几天前,本市“教师博雅”微信号上线,几下点击,便可见到两鬓染霜的于漪老师饱含深情的吟诵。作为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开展的“师言诗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经典品读活动的一部分,几十位教学名师每人分享一首经典诗文,中华美德,家国情怀,在学生和年轻教师心头,无声浸润。

  如何让学子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更好地汲取力量,提升人文素养,让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代代传承,近年来,上海教育发展始终坚持探索,不断破题。

  课堂,领略中华文化之美

  “中秋节,月儿圆,家家户户赏月忙。摆果饼,烧线香,大家一起拜月亮。”中秋节前,上海不少小学课堂里响起了甜甜的童声。一本充满浓郁传统文化气息的教材《歌谣》,前年起走进中小学拓展课课堂。“歌谣容易传唱,节日习俗放在其中介绍,孩子们一念便知。”教材编写者之一、卢湾第一中心小学教师张菊介绍,《歌谣》收录了部分关于清明、端午、春节等传统节日的唐诗、民谣。小学版中包含47首歌谣,初中版有23首歌谣,并配有光盘。几十首歌谣中,最受老师们欢迎的是沪剧选段《明月照我心》、儿童歌曲《我有一双勤劳的手》等经典,一批来自祖国各地的民歌和童谣也收录其中。如粤语童谣《月光光》、江苏民歌《杨柳青》、云南民歌《猜调》、东北民歌《小拜年》、浙江民歌《对鸟》等。通过小小歌谣,可以让孩子们领略和品味全国各地文化。

  2005年上海市颁布了《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把传统文化教育放到特别重要的位置,《纲要》明确提出:在文化认同教育的过程中,要把民族语言、民族历史、革命传统和人文传统作为重点内容;在中小学阶段,要着重进行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优良传统的教育;要利用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民族传统节日,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民俗风情和传统美德。至今,市教委教研室已编写中小学21门学科落实《纲要》的教学指导意见,在语文、政治、艺术等学科教学领域列举了重点教学主题、教学内容示例和教学建议,在课堂教学中,力求使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得到熏陶。

  据悉,上海小学语文一到五年级教材共有112首古诗。从今年秋季开始,新版的上海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专门设古诗诵读,并开发了相关的音像资源,把古诗从文字移到磁带中,从原来的注重识字教学到现在的注重吟诵和体会诗词意境的教学,教师在两分钟预备铃时间、语文拓展课等时段带领学生开展学习,通过听录音、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结合低龄孩子学习特点,帮助其在听听诵诵中充分体味古诗文的音韵之美,感悟古代先贤字里行间的真挚情感和传统文化魅力。本市部分中小学校还结合自身特色和学生年龄特点,开发了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校本课程。

  校园,传承民族文化血脉

  不久前,长宁区泉口路上的适存小学正举行孩子们的读书日活动,每个孩子都可以打扮成自己最喜欢的书中人物来上学,小“孙悟空”、小“七仙女”们成了最受欢迎的角色。2006年起,学校开始建设“书香校园”,通过引导孩子读经典,培养阅读习惯,进一步传承民族文化血脉。小一点的孩子可以念念《弟子规》、《三字经》,稍微大点的,在老师的领读下一起看《西游记》、《水浒传》,有的男生对其中的各种古代兵器着了迷,深入钻研,成了小小“古代兵器通”。

  根据《纲要》精神,市教卫工作党委和市教委还推出了以“鉴赏艺术,学习技能,传承文化,弘扬精神”为宗旨的“青少年民族文化教育系列活动”。在推进学校艺术教育的进程中,挖掘民族文化内涵,创设艺术活动平台,构建民族文化教育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新古北中学,入校之初的预备班学生要学习《京昆艺术欣赏入门》一课。这本教材如此阐述:“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不知道京剧,不知道国粹,甚至妄自菲薄,就不对了。”学校开展京剧、昆曲教育十余年,编制了一整套融合多学科内容的教材试行本,如《京剧与文史知识》、《初中美术、劳技与戏剧》、《初中音乐与京昆艺术》,语文课学习京剧唱段中的历史知识,劳技课学画京剧脸谱。对学生们来说,除了广播体操还有一套请京剧团老师编的京韵操,将云手、山膀、顺风旗、海底捞月、鹞子翻身等动作一一操练。在办学者看来,京剧的许多剧目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美德和精神,是人文教育的绝好载体。

  社会,成就传统文化教育大课堂

  黑陶艺术、打莲湘、农民画、 锣鼓书、 上海滩簧、 皮影、滚灯、剪纸……这些上海地方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已成为本市推进学校民族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年轻学子学习鉴赏这些书写着上海悠久历史和文化的篇章,更加深了对家乡的认同感和热爱之情。据悉,国家文物局与市教委联手共建国家指南针计划专项青少年实践基地,一年中接待学生3万余人。

  注重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的整合,加强传统文化特色项目建设,令社会成为传统文化教育的大课堂。从2006年起,本市整合社会各界资源,编制了《上海市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版图》下发至学校和学生,《版图》包括爱国主义教育、民族文化教育等十二大系列,每年更新“节目单”,引导广大学生走进场馆,在实践中领略历史积淀和人文气息。

  与此同时,本市开展了“京剧走向青年”、“民乐会知音”等系列活动,广大学生可以欣赏到国家精品工程剧目等优秀作品。本市在高校中开设了交响乐、民乐、舞蹈、影视、戏曲等14 个大学生艺术实践基地,数十万学生受益。实践基地不仅面向大学生开设各类培训,还走向社会参与重大文化活动,在外滩新世纪广场、淮海路巴黎春天广场、徐家汇东方商厦广场、新客站不夜城广场等,处处留下学生动人的旋律和优美的舞姿,学生为主角搭台演戏的“广场艺苑”已举办近百场,成为上海引人瞩目的文化风景线。

上一篇:博罗创文知识有奖问答逢周二推出,百元大奖等你拿!
下一篇:2020年所有情人节(今年有几个情人节2020)

最近更新远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