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涉农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人民政协新实践)
如何发挥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走中国特色涉农职业教育发展道路,培养造就更多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涉农人才?不久前,全国政协召开双周协商座谈会,邀请部分全国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围绕“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协商议政,为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建言资政、凝聚共识。
加大政策统筹力度,跑出“加速度”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围绕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做了扎实工作,为乡村输送了大批实用人才,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挥了重要作用。
委员们一致认为,职业教育具有服务乡村振兴的独特优势,要落实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督促地方各级政府真正把培养“三农”人才摆上重要工作议程,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出台能落地、可考核的支持政策。
数据显示,全国职业院校70%以上的学生来自农村,全国1.23万所职业院校开设的1300余个专业和12万余个专业点,基本覆盖乡村振兴各个领域。然而,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民建中央专职副主席吴晓青在调研中发现,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涉农职业教育学生招不来、下不去、留不住、用不好等问题仍然突出,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不适应,与我国农业基础性地位不匹配。为此,他建议从服务基础产业、保障民生、服务国家战略的高度,认识其重要性和紧迫性,跑出涉农职业教育“加速度”。
“将涉农职业教育政策导向调整为从公益性和外部性出发,以政府买单为主,社会资源有效引入为辅,建立完善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吴晓青建议。
吴晓青的观点得到了江苏省政协主席张义珍的认同。在张义珍看来,应加大政策统筹力度,强化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制度保障,将职业教育培养乡村实用人才作为“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重要内容,纳入乡村振兴实绩考核指标体系。与此同时,加大涉农职业教育投入力度,不断健全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制度机制,在更高层面研究制定鼓励职业教育人才长期扎根乡村、服务乡村的优惠政策。
针对现阶段涉农职业教育存在的“学生选择意愿少、涉农职业院校占比少、学生受教育年限少”和“涉农职业教育与培训参与部门多、培养培训主体多、组织形式多”的问题,全国政协常委、青海省政协副主席王绚建议在中职教育免费的基础上,实施涉农高职免补政策,增强涉农职业教育吸引力;建立涉农职业院校和涉农企业人才共享机制,提升涉农师资队伍服务“三农”能力,支持教育、人社、农业农村、乡村振兴等部门共同研究制定涉农职业培养培训标准,提升办学能力。
强化县域职业教育,提高“满意度”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提出,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而与农村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职业教育就是县域职业教育。近年来,各地在县域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加强县域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建设,着力提高涉农职业教育“满意度”。
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省济南市副市长王桂英通过视频连线分享了把高职办到县域、助力乡村振兴的成功经验。2020年1月,教育部、山东省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在教育部支持下,山东遴选60多所县域优质中职举办五年制高职,充分发挥县域21所高职作用,使县域每年招收的高职学生达10万余人。
“县域办高职成效显著,不仅减少了中职升高职后的毕业生外流,还培养了一批在家门口致富的能手。从近期调研看,一些有条件的大县、强县和特色县都希望办高职,更好服务乡村振兴。”王桂英建议,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支持一些有需求、有条件的县域将优质中职办成高职,建设集中职教育、五年制高职教育、社区教育、技术推广、技能培训和社会生活教育为一体的高职院校,有利于学生留在本地就业创业,成为乡村振兴生力军。
全国政协常委、黑龙江省副省长孙东生也建议加大对农业大省、粮食主产区县域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把教育培训办在乡镇、田间地头、养殖加工厂、农业合作社。“重点打造乡镇‘三农’职业教育办学基地,支持在特色村屯建设实践田、实践站、实践点,着力解决涉农职业教育存在的‘离农’‘去农’倾向。”孙东生说。
“服务返乡人员培训是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全国政协委员、中华职业教育社副理事长苏华介绍,2020年,全国近3000万农民工留乡或二次返乡,其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71.1%,返乡人员文化水平不高、技能缺乏。对此,他建议加快建设乡村培训基地,就地就近把返乡人员需要的职业培训送到家门口,让他们提升知识文化水平、掌握实用技术。同时,他还建议在农业产业薄弱乡村遴选一批返乡人员,通过职业院校培养使其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
现场,苏华的建议得到了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桃林的回应:“吸引和支持各类人才返乡留乡务农创业是现实的迫切需要,对改善农业农村从业者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十分有效。”张桃林表示,农业农村部将持续加大培训力度,对返乡人员分类指导、精准培训;继续推进土地、财税、新型经营主体、创业平台等支持政策;吸引和汇聚金融、创投、科研等社会力量参与支持返乡创业。
培养高质量涉农人才,提升“精准度”
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关键是要研究制定吸引人才投入乡村振兴的制度机制,强化职业院校主动对接乡村产业需求,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和乡村治理人才,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活力。因此,如何提高涉农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中的行业、产业、岗位之间的匹配度,成为委员们讨论的焦点。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教授韩鲁佳表示,智慧农业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全链条生产要素深度融合的现代农业新形态,是未来农业竞争的制高点。因此,她建议重点建设面向不同智慧农业应用场景的专业化、综合性实训实习平台和生产基地,实施“校园+田园”培养;加强产教协同培养、普职对口支援,提升涉农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数字化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一体化设计和开发与产业适配的专业精品课程群、在线教学资源库和案例库。
“加速布局数字农业、生物农业、农业现代物流领域的学科专业,提升服务乡村振兴的精准度。”孙东生认为,精准推进涉农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需求的有效对接,要解决好人才模式化、标准化培养与乡村振兴个性化、差异化需求的矛盾,“建议有关部门与相应省份共同创建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创新发展试验区,调整评价方法和支持方式,鼓励立足当地实际,打造差异化实践路径,注重引导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
针对当前涉农职业教育师资建设滞后、教育与实践脱节问题,委员们一致认为应强化职业院校涉农专业师资力量建设,扩大职业院校涉农专业师资招聘自主权,调动行业、龙头企业等社会力量的积极性,推动涉农师资提质增效,聘请教授学者、产业人才、农村“土专家”、致富带头人等充实师资队伍,推动涉农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如何解决校企间供需信息不对称、不顺畅、不精准的难题?全国政协委员、新余学院院长张玉清建议成立乡村振兴职业教育集团,构建以职业院校为主体、行业企业学校合作共赢的体系。“以职教集团为平台,深化校企常态化沟通,建设校企共同投入、辐射区域、服务涉农专业学生培养和高素质农民培训实训基地。”张玉清说。
版式设计:汪哲平
上一篇:怎么利用小度学英语 有什么功能
下一篇:家园共育
最近更新远程教育
- 澳洲传媒专业分类
- 均胜电子获“蔚来质量卓越合作伙伴”奖
- 温差12℃!菏泽天气马上反转!
- 山东这三个家族进入2023胡润百富榜前100名
- 永定区:百舸争流绽芬芳 体育赛课促成长
- 花钱就能免试读博士?马鞍山一女硕士被骗12万元
- 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魅力何在?海珠服装产业链转移考察团二次走进新塘
- 九九重阳 孝润童心 郑州市实验幼儿园开展重阳节主题活动
- 浪潮信息业绩失速股价受挫 国内算力景气度提升有望打开增量
- 凌晨三点上岗接驳,烟台公交集团顺利“跑完”烟台马拉松
- 中航大探索定向就业招生新模式 着力提高人才培养契合度
- 工匠精神融入高校课程体系的逻辑与策略
- 自考本科需要考多久?
- 郑州都市圈建设迈入新阶段 中原出“圈”再出发
- 行政人员“卡壳”高校教师资格证 职业晋升瓶颈待解
- 起猛了!这是“银角大王”在上课吧
- 物业服务哪家强?来普陀这场比武练兵中找答案
- 战火下加沙一大学的助教:在炮火中开设中文班,缓解孩子们的恐惧
- 原创世界羽联最新排名 翁泓阳上升三位
- 哈六中被授予全国中学生科普科幻作文“优秀生源基地”
- 山西聚焦“百亿工程”目标 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 全力打赢重点产业链攻坚战
- 大专学历可以直接报考中级会计师吗?
- 13国官员学者共议新时期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 金华周记(2023.9.25-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