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是“生意”,在线教育不应成为敛财工具

栏目:在线教育  时间:2021-04-11
手机版

寒假期间,各大在线教育机构纷纷开启“抢人”模式,不少机构以低价为噱头引家长“入网”。在声势浩大的宣传中,上课的都是“名师”,效果都是“提分明显”,帮助孩子“实现假期弯道超车”。但实际上,不少机构的老师资质存疑,课程质量良莠不齐,一些老师无心授课,而是一门心思做销售。(2月22日 《人民日报》)

在线教育机构的野蛮生长和无序竞争,把教育变成一门“生意”,把教育者变成“销售者”,这不仅是行业发展的畸形,更突破了社会底线。教育乃百年大计,勿让教育成为敛财的工具。

重品牌营销而轻课程研发,本末倒置的行为暴露出了在线教育机构利益至上的本质。据媒体报道,“跟谁学”在线教育机构2020年第三季度的销售和营销费用为20.56亿元,而研发费用仅为2.2亿元,营销费用是研发费用的9.3倍。除了线上线下铺天盖地的广告,这种发展模式也让授课者成为了销售者,机构中评判老师能力高低的标准不再是授课的好与坏,而是售课的多与少。机构老师甚至不用持证即可上岗,没有严格的专业限制,也没有过硬的学历要求,这样低的职业准入门槛,违背了教育的初衷,对学生极不负责,让我们不禁发问:在线教育机构做的到底是教育,还是生意?

并且,在线教育机构的强势营销策略,容易加剧家长们的“教育焦虑”。当下,无论是电梯内、电视中还是手机里,在线教育的广告无处不在。机构为了获得家长关注,制作的广告内容多是针对孩子教育竞争的痛点,煽动家长的教育焦虑情绪,而为焦虑情绪买单的则是尽管有减负政策却依然“越减越负”的学生。若是通过在机构的学习让学生有所收获,倒也无可厚非,但当下在线教育机构如此本末倒置的发展模式,很难让人不去为其教育质量打上一个问号。被在线教育机构加剧的教育焦虑,机构本身无法用行动去解决,又该何处安放?

教育不是“生意”,在线教育不应成为企业敛财的工具。对于在线教育行业无序竞争、野蛮生长的现状,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在线教育机构资质和内容上的监管,规范现有在线教育市场,全力保护学生和家长的合理权益;在线教育行业内部也应加强自律,把教学质量放在首位,这才是行业发展的长远之计。

文/徐韵宁(重庆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徐韵宁

编辑:陈乘

【来源:红网_红辣椒评论】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上一篇:21世纪教育的2020年:内生增长强劲,聚焦“京津冀和长三角”迎发展机遇
下一篇:推进普惠教育?在线教育平台需探索更持续的发展模式

最近更新在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