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过程中,受教育个体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问题是如何形成的?

栏目:在线教育  时间:2023-03-29
手机版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文|箫紫圜

  编辑|阿巴阿巴

  

  随着物质环境不断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00后学生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正在发生转变。

  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为00后学生看待世界发展增添了底气和傲气,优越感与自信心日渐凸显,再加上00后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四个老人,一对夫妇,一个孩子”的家庭模式下长大,基本上集家庭宠爱于一身,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

  在进入大学后,部分00后学生不可避免地被贴上“自我”的标签,习惯了家人的百依百顺,以自己为中心,但是校园内学生们个性鲜明、个性碰撞,容易产生冲突和摩擦。这些意见不合或者是观念不同的矛盾,不仅不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还容易滋生心理健康问题。

  

  一个拥有积极人格的人,一定具有良好的团队意识和团队精神,00后学生过于个性化的思想和行为弱化了他们的团队精神,强调自己“别具一格”的性格特点,有时反而会压制个体本身具有的积极人格特征。

  注重个人利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思想环境更加开放和多样,国外“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价值观念透过网络触手,不停在学生耳边回响。

  00后的学生在面对更加多样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形态的冲击时,难免受其影响,注重“活在当下”,将个人利益看的比较重要,考虑问题常常会从个人利益的角度出发,难免会出现损害他人利益的情况。

  高校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需要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融入进国家和社会的建设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及集体主义精神。受教育者自我发展的主体意识薄弱。

  

  “发挥主体意识、张扬主体意识是人的潜能获得开掘和发展的体现,是人的全面进步的重要内涵。”在积极心理学对人性的预设中,人是具有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适应性整体,个体能够通过发挥主体能动性,达到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的人,有充分的人格及自由和平等的权利,有充分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主体性行动。

  面对当前学习的压力、竞争的压力、交往关系日益复杂化等,受教育者出现“躺平”“望父成龙”的心态和消极情绪。

  “内卷”之下的部分受教育者,渐渐失去了拼搏的劲头和勇气,他们对诗和远方不再抱有幻想,对未来不再抱有期待,“emo”成群,采取躺平的姿态“苟且”生活。

  作为能动性的主体,他们没有发挥好人的主体性作用,在面对困难时,“你行你上”“知难而退”反而成为常态,开放、复杂的社会环境对受教育者的心理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因而会导致一些心理障碍问题发生,从而可能会削弱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

  

  在大部分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都是受教育者,受教育者除了本身所具有的主动性外,在一定条件下还能转换身份拥有主体性。

  比如当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时,就会由客体身份转化为主体身份,进而产生主体性。受教育者是否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取决于是否具有较强的自我教育意识。

  因此在主客体关系的构建中,如果只是教育者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单向关系,而受教育者没有参与教育关系并积极反馈教育效果,那么这种单向的主客体关系将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双方难以形成双向互动的关系。

  

  因此受教育者需要主动参与进教育关系中,积极学习和积极反馈,由教育者主导、受教育者充分发挥主体性作用的双向师生关系,才会有利于培养和增强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

  

  当前的教育主客体关系中,受教育者没有很好地把握住自己所具有的主动性以及进行自我教育的能动性,缺乏勇敢参与市场竞争的毅力和坦然面对压力的从容心态,缺失培养自尊、自立、自强个性品质的主体意识。

  这些低自尊的表现,说明受教育者没有对自身价值进行积极的认知评价,没有充分尊重和认同自身的自我发展能力。只有当人充分释放自己的能量、发挥自己的主体性作用,才能转化为活跃的生产力因素,为自我的全面发展提供空间。

  受教育者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偏差。一直以来,大学校园都是西方敌对势力与国家争夺大学生思想的主要阵地。

  国家一再强调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但是依然有部分学生没有认识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因此导致他们出现认知偏差,产生抵触情绪。

  

  共产主义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等主旋律教育都具有政治色彩,需要切实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功能,帮助青年学生更好地实现对政治角色的认同,如果学生始终不认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就无法取得相应的教育效果。

  大部分高校要求学生都必须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相关考试,部分学生产生唯分数论的心理,不仅很快将所学知识抛之脑后,而且还容易因考试引发的逃避心理而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抵触情绪,不能真正认识到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

  正确的思想认识无法凭空产生,必须是经过思想政治教育自觉形成,学生的逃避心理使他们无法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国家高质量发展建设进程中,需要大量掌握专业技能的专业型人才。有部分大学生更专注于本专业的专业课和实践技能的培养,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甚至片面将二者进行比对,认为专业技能更为实用并可以赚钱。

  

  因此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持有消极的学习态度,在课堂上积极性不高,与老师的互动比较少,表现为被动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弱化了教育效果。

  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缺乏热情和内在的学习动机,内在需要与外在诱因没有进行有机结合,因此无法通过自我调节激发学习动力。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缺乏认同性动机和内在动机,没有自主整合学习和成长的目标。在学习任务和作业方面,学生的消极性来自于他们可能只是在外部动机的引导下而不得不完成学业任务,例如完成作业可以获得加分、不完成则会受到惩罚,部分学生甚至缺乏内摄性动机,即心安理得逃避任务,因此这部分学生也同样缺乏认同性动机。

  

  教育者视角。“任何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一定主体组织开展的教育活动,离开了一定的主体,就不可能有任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教育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实施者,需要动态把握受教育者的思想变化,发挥主导作用,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变化进行前瞻性预测,进而改革创新教育方法。

  

  从整体来看,教育者在创新发展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还有部分教育者的教育理念和方式稍显滞后。

  社会的发展需要教育者与时俱进,根据时代的变化做出调整和进步。治愈式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与模式束缚。一直以来,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关于学生心理问题的部分都是以发现问题为主。

  也就是说,已出现问题的学生更能吸引教育者的关怀目光,而普通学生却鲜少能够被唤醒乐观、勇气、自信等积极品质。

  对于问题的预防方面,教育者通常采取制定规章制度等惩罚措施来预防学生犯错,这种外在的制度措施固然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却不是从源头解决问题,这种消极的教育理念不利于学生积极人格的养成。

  除此之外,思想政治教育的形象一直是“高高在上”,与学生的生活有些距离,这就导致课程在进行时难以与大学生产生共鸣,也给人留下了刻板枯燥的印象,因此教育虽然在推进,但是成效缓慢。

  

  其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依然是以“单向化”的理论知识灌输为主要手段。学生的天性各不相同,如果总是试图用统一的操作模式和统一的标准去打磨出统一的学生,那么学生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就无法得到发展。

  一味强调标准化与模式化,不仅会压制学生主动创造的个性化发展,还会使他们产生抵抗心理,最终成为消极被动接受理论灌输和教条说教的机器。

  如果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被忽略、没有得到满足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人目标则会达不到预期。

  当前社会背景下的受教育者,思想活动充满选择性、独立性和多变性,需要的多样性与教育方式的一元性产生冲突,容易使受教育者产生疲劳感,学习情绪不高,甚至出现抵制和抗拒心理。

  部分高校学生,即使上课被没收了电子产品,心思依旧不在课堂之上,思维也没有紧跟教师,影响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和接受。

  举报/反馈

上一篇:东方市雅思封闭培训班多少钱
下一篇:高效工具问卷星,让消费者满意度调研工作如虎添翼

最近更新在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