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临沂:好戏连台话振兴

栏目:在线教育  时间:2023-11-07
手机版

  点 击 上 方 蓝 字

  关 注 我 们

  当“振兴”号列车驶进沂蒙山,万千老区乡村齐振兴,越来越多的共同富裕好例精彩呈现:

  ——临沭县与中国农发集团合作,创新实施“全程托管+规模经营+联农益农”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为村集体及村民带来不同程度的增收,走出一条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村集体收入突破发展的新路子;

  ——兰陵县代村从负债400万元的落后村,一跃成村强民富的先进村,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9万元,比20年前翻了30多倍;

  ——沂水县“归雁”人才吴照京回乡创办“沂蒙小棉袄”品牌,年产儿童手工小棉袄和中老年棉衣2万余套,实现营业收入200余万元,吸纳60余名当地群众就业……

  近年来,山东省临沂市坚持把乡村振兴作为推进共同富裕的现实着力点,深刻把握“12345”部署,狠抓“五项重点工作”落地落实,探索出以规划连片实施、环境连片打造、产业连片发展、组织连片共建、资源连片投入“五个连片”为内涵的片区建设之路。

  2023年上半年,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62.8亿元、增长4.4%;争取项目120个、资金26.5亿元。央视《对话》栏目还专程到沂水县录制了“五级书记话乡村振兴”。

  沂蒙乡村美如画 王久传摄

  全力抓好粮食生产 筑牢乡村振兴基石

  金秋好“丰”景,遍地收获忙。

  “亩产865.47公斤,打破了尘封8年之久的世界花生高产纪录。”9月23日,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专家测产验收组在莒南县板泉镇西于家湖村花生高产攻关田进行实打验收后宣布。据了解,这片高产攻关田选用的是花生新品种“花育9511”,使用了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研发的单粒精播技术。

  同一天,山东省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项目省级验收组对费县东蒙镇“玉米绿色高效生产模式构建与示范推广”项目进行实打验收后确认,玉米品种“鲁单510”亩产964.09公斤,创山东山丘地区夏玉米实打高产新纪录。

  临沂市坚决将粮食生产作为“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从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入手,把好播种基础关、田间管理关、中后期作物生长关、抗灾减灾关,打造新时代“沂蒙粮仓”。坚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守牢937万亩耕地保护红线,强化高标准农田“建管用”,确保粮食产能稳定在83亿斤以上。树立践行“大食物观”,推进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加快蛋禽、肉牛、肉羊规模化养殖和标准化建设,全面提高“菜篮子”保障水平,全市生猪出栏量全省第一,肉蛋奶产量全省第二。加强沂蒙山优质种质资源保护,重点做好蜜桃、黄瓜、金银花等优势产业种子种苗研发推广工作。

  农业机械化为乡村振兴插上科技的翅膀 武纪全 摄

  深化实施“四雁工程” 激活乡村振兴动能

  四年光景,在“90后兵支书”王成成的带领下,沂水县西墙峪村传承沂蒙精神,完善基础设施,建起精品民宿,端稳“生态碗”,吃上“旅游饭”。昔日穷山村如今大变样,2022年实现村集体收入3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2.8万元。近年来,临沂市优选了11140名“兵支书”,占全市村支书人数的27.8%。

  根强则茂,基壮则稳。临沂市针对村人才短缺、产业竞争力弱、乡村发展活力不足等难题,创新实施“四雁工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盘活各类资源要素,推动各类人才向乡村集聚,进一步释放农村生产力,在万千沂蒙乡村开创“头雁领航、归雁回引、鸿雁丰翼、雁阵齐飞”的新局面。

  头雁领航。坚持抓两头带中间,优选“王传喜式”好支书50名、代村式好支部50名、沂蒙优秀兵支书20名,定向考录乡镇公务员10名、推荐省市劳模15名,年底前将面向乡村好青年、优秀退役军人等群体再选配150名左右村党组织书记,调整不胜任、不称职村党支部书记224名。开展沂蒙兵支书、省市第一书记全员培训,实现村干部及驻村干部全覆盖轮训。树立“重实绩、比发展、看贡献”导向,普遍上调村干部基本报酬,进一步增强岗位吸引力。

  归雁回引。举办“归雁兴临”创业大赛,在全国设立“返乡创业服务站”27个,培育归雁618名,年内确保招引高质量归雁人才1000名以上。

  鸿雁丰翼。争取农业农村部、腾讯集团“耕耘者振兴计划”5期,分面点师、泥瓦匠、宠物服务等专题,全年完成鸿雁人才培训3000名,并组织金融机构进行集中授信。

  雁阵齐飞。高质量发展领创办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分别达到2.5万家、1.9万家和1.3万家。创新实施乡村振兴合伙人制度,建成全省首个乡村振兴综合服务平台,前三季度精准匹配形成合伙成果2900个。

  金融助力。放大国家级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改革试验区政策效应,设立5000万元风险补偿资金池,按照每户贷款总额2%标准贴息,一期1500万元贴息资金拨付企业;常态化开展融资需求摸排,创新推出“四雁振兴贷”“美德信用贷”,建立周通报制度,截至8月20日,累计摸底5706家、授信1843家、发放贷款70亿元。

  蒙阴县“归雁”人才利用废旧藕塘养殖泥鳅、鲤鱼致富。

  做大做强特色产业 打造乡村振兴引擎

  乡村要振兴,多打“产业牌”。临沂市坚持把特色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基本变量,导入片区思维、链式思维、共富思维打造“一镇一品”。今年上半年,畜牧屠宰、粮油加工、蔬菜等6大产业集群完成产值798.3亿元、占年度计划的60%。

  实践表明,特色产业做成大产业,在促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临沂市对18个特色产业逐一制定个性化培育方案,把增量任务压实到70个项目、40家企业。

  当“特色”邂逅“融合”,产业就会迈向“绿富美”。临沂市抢抓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试点机遇,推动乡村旅游与“三农”发展深度融合。全年建设“沂蒙乡愁”精品民宿27家,宣传推介10条休闲农业精品景点线路,其中兰陵县“古村花海乡趣游”入选全国2023年夏季精品景点线路。

  食品产业和会展产业都是临沂市的优势产业,二者融合发展,碰撞出精彩火花:首届中国临沂地产食品博览会、沂蒙优质农产品交易会、2023山东(临沂)食品产业博览会等先后举办,实现由“本市展”到“区域展”的跨越,以“沂蒙美食”连接世界,以“齐鲁滋味”征服人心。

  立足当地自然资源、打造区域特色品牌,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必由之路。临沂市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行动,力争3年创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10个、省知名企业品牌25个,进一步叫响“产自临沂”。目前,创建省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5个,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17个,苍山大蒜、蒙阴蜜桃、平邑金银花成为首批“好品山东”区域公用品牌。

  沂水县崔家峪镇蜜桃产业园区

  聚力突破精深加工 增强乡村振兴张力

  在临沭县青云镇,地瓜种植历史已有200多年。如今,“临沭地瓜”种植面积近10万亩,总产达3亿公斤。地瓜如何做成大产业?

  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成为该镇的“主打”路线。当地大力发展地瓜淀粉、粉丝粉条、薯脯加工、酿酒等地瓜深加工企业,生产的红薯代餐粉、酵素等产品供不应求,由废料加工而成的宠物食品产值增加近百倍,总产值达20亿元。同时,“农村电商”工程建设加速了地瓜等农产品上行步伐,让农民通过网上销售拓展销路。

  临沂市坚持把食品产业作为重中之重,育龙头、广招商、快转化,加快推动农产品增值赋能,以完成产值1750亿元目标倒逼任务落实。上半年,新增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4家、达到2109家、全省第1,其中,新增规模以上食品加工企业46家、达到556家,完成产值817亿元、增长17.6%。

  抓链主带链条,优选50家大型、高成长性企业集中扶持,引导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强链群协作,打造了生猪、肉鸭、蔬菜、蜜桃等9条标志性产业链。每月摸排企业技术、人才、用地需求,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5个,解决产业用地729亩。

  争取农业农村部支持,高标准承办69家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助力乡村振兴光彩行动,并积极“走出去”,上半年签约精深加工项目78个,总投资201.7亿元,到位市外资金61.9亿元。

  与青岛农业大学在沂水县共建食品产业研究院,组织市农科院专家参与需求企业研发,年初确定的关键技术攻坚目标取得初步成效。例如郯城县银杏科技谷建成高含量银杏酮酯生产工艺及工业化推广中试生产线;沂南县国泰食品采用无菌冷灌装技术生产的黄瓜青汁,实现黄瓜高值化利用“零突破”。

  深入实施“百千工程” 塑造乡村振兴风貌

  沂水县许家湖镇以“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为切入点,深化“党建驱动、村社联动、资源撬动”,培育壮大8家“沂蒙字号”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让美丽乡村有“颜值”更有“产值”,前三季度新落地6个项目、总投资14.2亿元。

  今年,临沂市坚持把“百千工程”作为“三农”发展的基础性保障,市县财政3年列支36亿元,建设100个示范村、提升1000个整治村,力争3个周期实现全覆盖。各县区(开发区)按照临沂市委“一片片地抓、抓一片成一片”的思路,施展我市在推进沂蒙乡村全面振兴的实践中创出来的“独门绝学”——“五个连片”,通过规划连片实施、环境连片提升、产业连片发展、组织连片共建、资源连片投入,建设实力的、农民的、活力的、宜居的、奋进的沂蒙乡村。

  坚持片区思维强化分类指导。扎实推动156个乡镇分类推进考核、西部6乡镇振兴、主城5区突破,初步形成“提升北部、优化南部、盘活中部、突破西部、加强东部”的发展格局。

  精雕细琢打造千家样板村。对一期1100个实施村,每月确定一个主题抓推进,做到抓一片、成一片、示范一片,在改善村容村貌的同时,有力促进了软弱涣散村班子转化提升。分期分批组织村庄负责人赴浙江培训,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推动形成“我的家乡我建设”热潮。

  增减之间带来满满幸福感。累计清理“五大堆”11.5万处、残垣断壁7404处,拆除违法建筑2971处,“减”出了农村环境秩序、公平正气;新建农村道路481公里,硬化“户户通”90万平方米,新增绿化141万平方米,实施生态修复项目705个,“加”出了村民幸福指数;盘活闲置住宅919处,建成特色街区643个,创建“美在农家”2万余户,“融”出了乡村新风貌、新活力。

  郯城县马头镇房一村农家小楼和绿化花木相得益彰,美不胜收。房德华 摄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绘就乡村振兴底色

  今年,兰陵县神山镇的玉米种植户用上了一家畜禽粪污和秸秆综合利用企业生产的有机肥,不仅每亩节省成本100多元,而且每亩能多打50公斤粮食,还培肥了土壤,提高了持续生产能力。金秋时节,走进费县科技示范园,可以体验鱼菜共生循环种养、林下种植等绿色种养先进模式,循环经济奏响丰收乐章。

  近年来,临沂市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循环经济发展新理念,大力实施绿色低碳优能战略,坚持把生态循环农业作为重中之重,围绕培育壮大农业循环经济市场,运用科技化手段打通通道、链条化思维嵌入产业、多元化路径培强主体、系统化理念全域推进,走出了一条以市场化为引领、产业化为基础、高值化为遵循的“四位一体”发展路子。

  道通则势成。成立全省首家碳中和学院,建立19个科企创新联合体,绘制114项技术图谱,开发循环农业课程16个,培育专业人才4000余名,协同攻关“变废为宝”技术难题。各县区配置能源开发中心12个,设置秸秆收储站178个、畜禽粪污收集处理站49个、病死畜禽暂存点137个、无害化处理厂7处,形成“标准化收集、规范化转运、专业化处理、商品化应用”运营体系。

  嵌入见赋能。用工业化理念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将由废而来的资源植入产业链,提升增值赋能水平。近3年来,实施省级以上试点项目28个,建成各类循环农业园区87个,招引发展涉农环保企业60家,带动9.6万农户生态致富。征集域内植物-动物-微生物生态循环模式26个,每年支持10项技术迭代升级,打造集乡村振兴、碳减排、绿色再生新能源于一体的闭环产业链。

  强企提能级。坚持多元化培育,织密循环农业经济底座,通过政府主导一批、环境倒逼一批、市场催生一批,让“好资源吸引好企业、好企业聚合好市场”。截至目前,全市建设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示范区292个,循环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到254家,产业规模达到50多亿元。

  全域竞风流。出台《生态产品价值评估与核算办法》,研究制定《全市农业循环经济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构建“以种定养、以养促种”的种养循环目标体系。以县域为基本单元,鼓励结合实际探索适情对路的发展模式,初步形成“一县一亮点、一域一典型”。比如,山东省农科院以“科技合伙人”的身份扎根费县,用3年时间建设乡村振兴科技引领型齐鲁样板示范县,科技赋能,打造费县农业科技示范园,由此形成的“四全四新”生态循环农业循环模式被确定为全国典型。

  沂南县依汶镇鱼菜共生基地

  创新农村治理模式 夯实乡村振兴底座

  “今天的西红柿炒蛋味道不错,腐竹炒肉也香,多吃点。”8月8日,在沂南县辛集镇房庄子村孝心食堂,83岁的房运培把菜夹到老伴的碗里。临沂市聚焦破解农村老年人“做饭愁、吃饭难”的养老问题,建设了377处各具特色的村级孝心食堂、幸福食堂。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关键保障。临沂市坚持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积极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党组织下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不断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

  坚持依法治村。从严落实《美丽乡村条例》《健康乡村条例》《法治乡村条例》《文明乡村条例》乡村治理“四部曲”,建设民主法治示范村120个。

  强化阳光理村。扎实推进清廉村居建设,建成市级智慧监管平台,所有自然村在阳光村务平台公示。

  攻坚突破弱村。做实党建引领网格化,办结各类事项486.1万件。“抄底”确定101个问题突出、软弱涣散村班子集中攻坚,95个村半年考核位次前移。深化平安县乡村三级联创,建好用好“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进一步净化了基层社会治安环境和政治生态。

  厚植乡风兴村。红色基因传承、小戏小剧工作走在全省前列,一批“村晚”“村BA”点燃乡村群众精神生活。大力推广乡村治理“积分制”“清单制”,鼓励村民当好人、做好事,挣积分、换贷款,带动创建“美在农家村”600多个、五星级“美在农家户”1万余户,争当道德模范、“好婆婆”“好媳妇”蔚然成风。

  莒南县石莲子镇李家埠村推行村级三务“码上”公开

  视频号上新啦

  原标题:《山东临沂:好戏连台话振兴》

  阅读原文

上一篇: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下一篇:老师发视频称“屏幕反光要求装窗帘遭拒绝”,小问题的解决不至于太麻烦

最近更新在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