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地教育如何让思想没有边界,教育没有“围墙”?

栏目:教育活动  时间:2020-12-27
手机版

书香贝贝愿景:

培养睿智的思考者

勇敢的行动者

具有责任感的世界公民

欢迎关注我们

文章授取转载自公众号:一诺农旅规划

ID:nongplan

营地教育是一种体验式教育,相对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而言,营地教育以跨学科理论和实践为依据,以户外团队生活为主要形式,提供融合创造性、娱乐性和教育性的创意课程,鼓励、引导营员探索自己、发现潜能,培养共处、共赢所需的意识与能力。

近年来我国的教育模式开始由传统“应试教育”模式向“素质教育”模式转变。营地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对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影响深远。

什么是素质教育?

真正的素质教育,是知行合一,"做中学,学中觉,觉中做" 。让孩子拥有开放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保护并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在真实世界中亲身感受所学所知,将课本知识与生活经验深度融合,不断发现、思考、研究、探索,最终提升自我认知,实现自身综合素质发展。

一次营地教育体验

或将改变孩子的一生

对于很多中国家长来说,营地教育是个比较新鲜的概念。但是在国外,已经非常成熟,在部分国家,营地教育已被正式纳入常规教育体系。

现代的营地教育,是以教育学和发展心理学等跨学科理论与实践为依据,鼓励引导青少年发现潜能。在经济全球化与社会多元化背景下,培养孩子们的共处、共赢所需的意识与能力。如跨文化沟通与交流、领导力、生存能力、服务精神等。

不论无论何种营地形式,营地教育的共同根基则是体验式学习,通过富有创造性的营会活动,让孩子“有目的地玩”和“深度探索自己”。

营地教育 寓教于乐

给予孩子直观的知识积累

“没有围墙的学校”这是对营地教育形态非常好的概括,“没有围墙”打破了学校固有场所的局限性,体现了营地的开放性和多样性,“学校”又没有脱离教育的本质,教书育人,不过不仅仅是课本的知识,更多的是孩子接触社会的知识和技能,对于孩子的个人成长、心理成熟起着重要的作用。

营地,是一个解放孩子天性的环境。在营地里,孩子们可以感受集体生活的氛围,成为独立面对生活的小能手,通过参与项目达到学习的目的,有的项目是自我挑战型的,有的项目是需要团队合作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那么这个环境也是一个包容的环境,遇到问题后会尝试解决,从而达到锻炼自己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营地教育,让孩子们远离了电子产品,他们重新的回到了真实的世界,拥有了真实的同伴,真实的活动以及真实的情感,对孩子的影响深远而持久。

在营地中,每一个孩子需要遵守作息规律:什么时候起床、吃饭、出发;在一个景点停留的时间;晚上还需要讨论、学习,针对一个共同的课题或者一个任务,团队成员要配合默契,分工合作;而这些“项目制学习”是在祖国美好的河山间,在愉快的行程中完成,这就是营地教育“寓教于乐”的意义所在。

现代营地教育诞生于美国,经过150多年的演变和探索,美国营地协会(ACA)对此的定义是:一种在户外以团队生活为形式,并能够达到创造性、娱乐性和教育意义的持续体验。通过领导力培训以及自然环境的熏陶帮助每一位营员达到生理、心理、社交能力以及心灵方面的成长。

虽然孔圣人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在实践中学习,但在私塾和科举的体系中,这种模式逐渐被淡忘,书本成为了至高无上的知识来源。与传统的兴趣班、补习班相比,现代营地教育有什么特殊之处?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带来什么启示?家长应该如何鉴别选择?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与研究、耕耘营地教育十多年的赵蔚女士展开了一次对话。在她看来,不是所有的户外项目都可以叫营地,也不是只有跟学科相关的学习才叫教育。一个优秀的营地教育项目,应该具备以下5大特点。

1.?告别说教的体验式学习

2008年,赵蔚女士的孩子十岁,她将孩子从公立学校转到国际学校后,发现孩子更需要寻找目的感、意义感,需要与真实世界有接触。从带着自己孩子做公益,到成立NGO带更多的孩子做公益,在寻找可以助力孩子成长的创新教育过程中,赵蔚特别钟情于营地教育,创办了启行,希望把营地教育带入到中国家庭的视野中。

很多家庭认为营地教育就是单纯地玩,或者营地教育就是户外运动。在赵蔚看来,营地教育是一个培养能力的特殊场景,营造一个小型社区,通过精心设计的游戏、挑战、实践活动,培养孩子的沟通、合作、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等能力。在这里没有说教,体验式学习的天然属性让学习者迅速沉浸其中。

对于学龄前的孩子,他们的特点在于模仿。比如说,给他们讲述规则的时候,孩子很难记住和遵循。因此,启行用更加游戏化的形式来设计营地活动,导师用木偶表演的方法告诉孩子“不能追逐不能打闹”这些规则,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让他们有代入感。营地所有的活动都从孩子的心理角度出发,去理解孩子,给他们安全感。

小学是孩子初步自立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不能完全独立自主面对所有的事,所以营地导师以体验的方式让孩子理解如何做好自己,如何让小组变好,让集体变好。在营地,孩子自己打扫宿舍卫生、清洗自己的衣物、清理饭桌,在活动结束后和导师一起整理活动道具、教室,通过体验生活的细节学会独立。

而对于年龄再大一些的孩子,则基于一些真实问题,让孩子创造性的、共同协作的解决问题。到了15-18岁的阶段,启行会为孩子们提供服务型学习项目。基于一个社会问题,让孩子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譬如组建团队,实施解决计划,学以致用。

除了这些符合年龄特征的差异化内容设置,好的营地还有很多自己的传统活动。例如在启行营地中,每天早晨都有晨醒活动,所有的导师和孩子在平坦的草地上跳舞、热身。其实不需要孩子跳的多么专业,晨醒的目的就是让孩子参与进来、动起来。没有人会在意动作的对错,晨醒是给大家释放自己,沉浸在自己世界的一个契机。

营地教育在发达国家开展得比较早,在部分国家,营地教育已被正式纳入教育体系。美国约有1.5万个营地,年有逾1000万美国儿童和青少年、100万成年人参加营地活动。俄罗斯是拥有全世界营地数量最多的国家,营地达55000个,75%的学生都会参加营地教育。

在我国,营地教育也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营地教育:“没有围墙的学校”。

在营地教育专家赵蔚的眼里,“没有围墙”很好地呈现出营地的开放环境与氛围,打破了学校固有的场所概念却没有脱离教育本质,是对营地教育形态的概括。启行把“没有围墙的学校,没有边界的教育”作为教育理念。

与学校正常教学内容相比,营地教育更多的注重人品行的培养,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营地教育是相辅相成的。赵蔚把营地教育看作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补充,二者如同主食与辅食的关系。

“辅食的量虽少,但补充了很多身体需要的营养,作用是巨大的。”

“没有围墙的学校”是对营地教育形态非常好的概括,“没有围墙”打破了学校固有场所的局限性,体现了营地开放的环境和氛围,“学校”又没有脱离教育的本质。

不过比起书本上的知识,营地教育更多的是对人品性的培养,营地教育与学校教育相辅相成,知识无界、学习亦无边,将理论运营于实践,实践创新理论,这就是营地教育的意义所在。

2、营地教育建造摆渡人生的桨橹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国外的营地教育已相对完善,特别是在起源地美国,营地教育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给在传统教育中挣扎的孩子提供了新的方向。

包括美国前总统福特在内的很多人都怀念、感激“小木屋”的岁月。“我可以毫不犹豫地说,如果没有童子军精神,我不会成为一名好运动员,不可能成为一名好的海军军官,也不可能成为一名好的参议员,更不可能成为一名随时都能做好一切准备的总统。”

营地教育可以让孩子们亲近户外,发现世界、认识世界,学会尊重生命、尊重自然,增强体质,激发好奇心和观察能力。

“一群孩子们一起做共同一件事,每一个孩子都是缺一不可的,在无形之中就提高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提升自信心与自我管理能力。”

长期的教育研究发现,对孩子未来成功至关重要的因素中,情商起到了关键作用,而情商包括情绪管理、人际交往等。

营地教育除了在学生创新力、责任感、知识普及、劳动技能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之外,在发展社交技能、与其他人积极互动方面也为孩子提供了丰富的实验环境。

因此,营地的愿景是营造一个成熟的营地教育系统,一个安全而有助于提高社交能力的环境。

3、营地教育是传统课堂的补充

2018年中国学前教育在园幼儿4656.42万人,比去年上涨1.22%;K12教育阶段在校人数共1.74亿人,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833万人,受教育人口数量持续增加,一方面成为国家现代化人才建设的基石,一方面也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布局提出挑战。

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家长教育观念变化,孩子的素质教育逐渐成为我国家长关注的方面,如兴趣培养和身心健康等。中国的学生与家长也逐渐把眼光投向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外的新型教育模式。

其中以“体验式学习”为核心思想、以游学及营地为内容的教育产品服务越来越受到关注与青睐。

反思大家过多关注间接知识的学习,而忽视学习过程中的直接体验。通过营地等教育形式使学生学会倾听、理解与交流,学会妥协、选择、控制、展示与合作是势在必行的。

正如北京四中原校长刘长铭所言,户外教育是营地教育很重要的一种形式,能够通过创造性、娱乐性和教育意义的持续体验,使学生达到生理、心理、社交能力及心灵的全面成长。营地教育最重要的功能是体验、激发,它是对传统课堂的一个重要而有效的补充。

“营地教育在美国已经有超过百年的历史,俄罗斯在营地教育领域发展得十分成熟,学生参与程度高。”我国国内营地教育发展处在相对早期阶段,学生参与人数占比较低。目前国内拥有各类营地1500个左右,每年参与营地教育的学生在20万左右。

为了通过营地教育行业学术研究、行业人才培养、搭建国际营地教育界的交流与合作,更好地推动我国营地教育的发展,助力中国青少年个人能力的成长与发展,启行营地教育牵头,联合北京航海中心、世纪明德、UWC世界联合学院(中国分校)、万科教育营地、新东方国际游学等十余家机构成立了中国营地教育联盟。

“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重新定义中国的营地教育。”赵蔚坦承启行学习世界营地教育发展的优良传统与经验,同时打破固有思想的守旧与束缚,把西方服务3个月“小木屋”变成了可以服务全年的教育,服务对象包括孩子与成人。同时,营地的建设与周围环境共融,富有美感,让教育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发生。

4、思想没有边界,教育没有“围墙”

营地均有艺术空间、剧场、海洋工坊、博物馆等。学生在剧场里上各种课,剧场逐渐让孩子逐渐熟悉,在心里默认为他的主场。孩子敢于去演讲,表现自我。

“营地空间建设、课程完善等不断聚合,形成一个营地生态圈。”赵蔚说,在这个聚合过程中形成一套互通的营地教育体系。

体系的底层通过自然、人文、艺术等大量活动课程,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批判性思维、创造力。

孩子亲身参与其中,在多次活动中将沟通、合作、创新等思维逐渐内化于心,而不是通过背诵等进行被动式的记忆。孩子回到学校、家庭,逐步学会沟通与解决问题。“启行的工作人员与合作伙伴同样要参与营地教育这些教育内容与学习模型,共同完成与感受营地学习旅程的每个课程活动,更好得服务学生与家长。”

“因为孩子的成长具有不确定性,多种多样又不可量化。”赵蔚介绍说,工作人员要基于亲生体验,以学生视觉对课程内容等进行详细拆分,然后给予有效的建议。“个体千差万别,孩子的自信、能力、思维、品格等都是慢慢建立起来的,标准要多样化。”

诚然,赵蔚深深明白,教育的“门槛”很高。“国内营地教育发展进入‘生长期’,但大浪淘沙,几年后必然要进入一个有序的发展状态,其安全保障、管理流程、精细化程度、课程研发、专业人员的配置,以及对孩子能力培养的跟踪、评估等将不断完善,家长、社会也普遍有了正确的认知与判断力。”

“一直以来,我都是对孩子充满喜爱。教育者,是生命的陪伴者,每一天的教育行为都要是有情感的、有眼神的、有温度的。我们和孩子像朋友一样沟通,达成共识,产生共鸣,一起成长。”“社会的发展成什么样子,现在的孩子以后要发挥重要作用,我们要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我们参与营地教育的每一部分,都成为一位热爱孩子、喜欢孩子的人,在各自位置上做到最好。”

我们的国庆帆船营

我们的国庆马术营

我们的历史课

上一篇:拉勾人才白皮书:新基建人才缺口426万 传统行业提前3月储备人才
下一篇:台州市实验学校第四十三次校长联谊会在黄岩举行

最近更新教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