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教育活动  时间:2023-05-24
手机版

  文革十年对我空军战斗力造成了严重破坏,飞行员飞行小时数非常不足,技术生疏,这就导致在文革后的强度提高的训练中,事故频发。

  1982年9月20号发生了安-26与歼-6相撞的事故,有人员伤亡,宝贵的战机报废(详见:一月底印度空军飞机相撞,我军也曾出现此事故,竟由一名女机长力挽狂澜)。

  仅仅一年之后,又发生了轰-6与歼-6相撞的事故,教训不可谓不大,今天堂主就来介绍这起事故。

  

  ▲轰-6一直以来都是我军的主力轰炸机。

  1983年11月2号,驻扎在山西汾阳的空8师24团与驻扎在河北承德平泉机场的空24师71团组织了一次“歼轰对抗”演习。

  “歼轰对抗”即歼击机模拟攻击轰炸机,轰炸机组织防御的演习,实战场面在二战西线战场经常上演。

  担任空8师中队长的孙鄂军负责驾驶一架轰-6,机组成员包括副驾驶上官伟宏、前舱领航主任杨镜秋、机背领航员李永山、尾舱通信长郭宝兴和射击员马海鹏。

  早上9点,孙鄂军机组驾驶89号轰-6升空,按照计划先到华北某地执行侦察任务,然后再配合空24师的歼-6进行“歼轰对抗”演习。

  9点40分左右,轰-6完成了侦察任务,随即开始了下一阶段的演习。空24师71团飞行员顾金康驾驶歼-6Ⅲ从各个角度模拟攻击轰-6,而轰-6上的射击员也模拟自卫还击。

  

  ▲机长孙鄂军和他的座机——轰-6。他的技术非常扎实,将带领机组创造一个航空史的奇迹。

  这场模拟攻防战进行得很顺利,然而在9点50分要结束演习时,意外发生了。当顾金康做最后一次模拟攻击时,由于脱离过晚,歼-6Ⅲ径直从后面撞上了轰-6的尾翼。

  歼-6Ⅲ瞬间解体,顾金康立即跳伞逃生。由于高空跳伞气温极低,当搜救人员在燕山山谷找到他时,他已经被冻伤,所幸没有生命危险。

  再说回轰-6,猛烈的撞击让机组成员几乎震晕过去,机长孙鄂军立即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他稳住操纵杆,跟副驾驶上官伟宏尽力保持平稳。

  待震动过去后,孙鄂军检查了几个舵面是否还可以正常工作,经过确认,方向舵已经失效了,升降舵活动范围只有正常的三分之一。

  然而实际情况更糟,垂尾已经完全被撞掉(垂尾包括垂直安定面和方向舵)。如果仅仅是方向舵无法工作,只要垂直安定面还在,飞机还可以通过副翼和升降舵勉强操控。

  

  ▲歼-6Ⅲ起飞的英姿,由于顾金康没有及时脱离,直接撞掉了轰-6的垂尾。

  如果没有垂直安定面,飞机横向将非常不稳定,副翼和升降舵的轻微动作,都将对飞机的姿态造成严重影响。(类似垂尾脱落事故还有全日空123航班空难)。

  通信员立即试图与地面联系,但是通讯系统在刚刚的撞击中也坏了,现在只能靠机组成员自救。此时的轰-6正以45度坡度,每秒35米的速度向地面坠去。

  由于轰-6弹射逃生的程序复杂,再加上飞机还可以勉强控制,而且有一定的高度,机组成员第一时间放弃了跳伞的想法。

  孙鄂军和上官伟宏尝试了各种方法,终于在副翼、升降舵、襟翼间找到了平衡,硬生生地将倾斜下坠的轰-6拉回了水平飞行的姿态。此时的高度已经不足3000米了。

  返航原机场是不可能了,机组成员们瞪大眼睛寻找可供降落的机场。9点56分,轰-6掉到了1000米高度。虽然途径了一个军用机场,但是低空有云,视野不佳,不适合迫降,他们只能另寻机场。

  

  ▲迫降后拍摄的轰-6,可以看到垂尾已经被完全撞毁,飞机将会异常难操控。

  在半个小时航程外还有一座大型民用机场,机组决定在那里迫降。孙鄂军和上官伟宏费力地转向,朝下一个目的地进发。

  10点30分,这架残破的轰-6摇摇晃晃地来到了这座民用机场上空,正当他们进近到500米高度时,机组突然发现跑道一头和停机坪停放着5架客机,而且附近有一大片楼房,接地后很可能撞上飞机或者建筑物。

  孙鄂军再一次放弃了迫降,他和上官宏伟艰难地改平飞机。领航主任杨镜秋找到了下一个可以迫降的地点,即沧州姚官屯机场,而且仅需要十多分钟就可以飞到。

  尽管如此,这架轰-6已经越来越难操控,油料也逐渐见底,这是是机组成员最后一次机会。10点45分,孙鄂军机组飞到了姚官屯机场上课,并开始盘旋下降高度,准备进近迫降。

  

  ▲我军轰-6的机海。轰-6的弹射设计得很糟糕,生还率很低,机组成员们不会轻易得使用。

  孙鄂军可以目视跑道了,领航主任杨镜秋打出了4发迫降信号弹,提醒机场做好迎接迫降准备。轰-6进行到五边飞行的最后一边,对准跑道准备迫降。

  当高度仅剩50米时,升降舵再次卡住,轰-6以一个较大的下滑率下降,不加控制会直接拍在跑道上。

  在这最后时刻,两名飞行员只能用尽最后的力气拉操纵杆,终于在接地的最后关头拉动了升降舵,轰-6机头略微抬头后,主起落架就接地了,差一点就迫降失败,机上6人安然无恙。

  所有人都被这架轰-6震惊了,没有了垂尾,仅凭机械式拉索控制,竟然还能飞回来,这一切都是孙鄂军机组6人通力协作所创造的奇迹。

  

  ▲右一:杨镜秋,右二:孙鄂军,右三:李永山,左三:郭宝兴,左二:马海鹏,左一:上官伟宏

  事后,孙鄂军机组被记集体一等功,机长孙鄂军、副驾驶上官伟宏和领航主任杨镜秋各记一等功一次。领航员李永山、通信长郭宝兴和射击员马海鹏各记三等功一次。

  举报/反馈

上一篇:适合女生报考的公务员职位,这3个你一定要知道,还不赶紧记下来
下一篇:通州深化“免申即享”补助政策

最近更新教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