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全军第一次授衔时的四大争议

栏目:教育活动  时间:2023-07-16
手机版

  新中国成立后,解放军的军事建设开始向世界一流军队看齐,这个时候,为军队正规化而实行的评定军衔工作,在第一时间被提上台面。

  可随之而来的抗美援朝战争,又让评定军衔的工作搁置下来。

  当时,在战争结束的中美谈判中,由于我军没有军衔,与美方的谈判很不方便,为了对应美方谈判人员的军衔,我方只能临时给谈判代表安插一个军衔。

  1955年,我军的评衔工作开始了。金秋9月,在紧张而有序的评衔工作完成后,将帅们身着湖蓝色礼服,配着金黄色的绶带和流苏,聚集在中南海怀仁堂,等待着军旅生涯中令人激动的授衔时刻。

  整个授衔过程简单而隆重,在将帅们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授衔典礼之后的轻松时刻就是酒宴,各种冷餐和酒水一应俱全,摆在怀仁堂后面的草坪上,供将军们开怀畅饮。

  一时间,金灿灿的肩章,亮晶晶的勋章和纽扣,与杯中的美酒交相辉映,伴着夕阳的余晖,每一位将军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这次全军首次授衔是共和国的将帅们永远难忘的回忆,同时,在授衔中,也必不可少的出现了一些争议,其中最有名的是下面的四大争议。

  唯一的大元帅军衔为什么会空缺

  1955年夏季,在中南海的勤政殿,两排崭新的军礼服放在那里,绚烂的颜色夺人眼球,其中最漂亮的是为毛泽东特制的大元帅服装,这套服装的边饰都是用纯金的丝线绣制而成。

  可是,这套漂亮的服装制成后却被一直收藏在博物馆中,毛泽东一次没有穿过,而这个军衔,他也一直没有接受,这是为什么呢?

  在最初的授衔方案中,只有一位大元帅军衔,而毛泽东因为在中国革命中的贡献和声望,被授予这个军衔属于众望所归,所以这个军衔当时是授予毛泽东的。

  可是,在方案最后呈报给毛泽东时,他却说:“我这个军衔就不要了,我经常到老百姓中间,和大家谈心时,也不能穿这么一套服装,毕竟不方便。”

  对此,有人向当时主持会议的刘少奇提出:“只要人大常委会作出决定,主席也不好推辞了。”

  可刘少奇却说:“即使人大常委会作出决定,也需要主席批准才可以啊。”

  他带着遗憾的心情对提议的同志说:“你们经常见到主席,希望你们能说服他,争取他的同意。”

  到最后,毛主席还是推辞了大元帅军衔,这个授衔中的最高军衔成为一个空衔,一直空在那里。

  毛主席为什么会推辞这个军衔呢?我们今天已经不得而知,但其中一定有一个原因,就是他想通过“让衔”行为,在这次评衔中起到一个带动作用。

  当时负责军衔评定工作的是总政部主任罗荣桓和总干部副部长宋任穷,以及徐立清、谭政、萧克等人。

  在评定工作前,毛泽东就对他们说过:“你们这个评衔工作,是一个容易受到埋怨的工作,虽然不好做,但也不要搞山头主义。”

  但即使是这样,在评衔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大难度,虽然评定标准主要根据当时干部的职务和级别来定,但由于战争时期各人情况不同,所以这个评定标准还有很大伸缩性。

  例如都被评为少将,可级别最高的有军级干部,最低的还有准兵团级干部,这样一来,那些级别比较高的将领就会有一些不舒服。

  为了避免这种情绪产生,每遇到这种情况,罗荣桓都会亲自找本人谈话,做好思想工作。

  在最初确定的授衔方案中,一共有13位元帅、14位大将。周恩来、邓小平、刘少奇、李先念等人都在评定之列。

  这个方案上报给毛主席后,毛主席当即表示自己让衔,然后他转身问刘少奇:“你在部队搞过,你评这个元帅吧。”

  刘少奇连连摆手拒绝:“还是不要评了。”

  接着周恩来和邓小平也纷纷表态:“这个军衔我们也不要评了。”

  因为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起到的表率作用,罗荣桓等人的评衔工作才得以顺利开展。

  在紧锣密鼓的准备下,9月27日下午,我国首次授衔仪式终于开始了,可是,在庄严的仪式现场,还发生了一些小插曲。

  授衔典礼上竟然缺席三位元帅

  下午五点,典礼正式开始,由毛泽东主席授予元帅的命令状,可是在准授衔的十大元帅中,竟然只来了7位,有三位未出席。

  缺席的三位元帅分别是叶剑英、刘伯承和林彪,这么重要的场合,这三位元帅为什么没出席呢?

  当时,刘伯承和林彪都在青岛休养,因为身体原因没能出席仪式,而叶剑英则是在大连准备反登陆军事演习,关键时刻实在走不开,所以也没有参加。

  他们本人虽然没来,可还是如期拍摄了身着元帅服的照片,在第二天新华社的报纸上刊登了出来。

  为了能及时拍到照片,解放军摄影社的记者和中央新闻电影厂的同志们在典礼的前四天赶到青岛,把服装交给刘伯承和林彪两位元帅,才拍摄下珍贵的镜头,叶剑英的照片也是中央派人到大连拍摄完成的。

  授衔典礼上,除了元帅缺席三位外,还缺席了一名大将,就是徐海东大将。

  徐海东大将一直患有很严重的肺病,他从1947年开始就在大连医院治疗,直到1956年身体稍见起色后才回到北京,所以缺席了授衔典礼。

  徐海东为人谦虚,他知道自己被授衔大将后曾极力推辞,这一点我们在后面会详细讲到。

  在授衔时,元帅们并没有一开始就换上新礼服,而是先穿着老式军服接受授衔,在中途休息时才换上了新礼服接受毛主席颁发的解放勋章。

  而大将及以下的将领授衔则是在国务院礼堂由周总理主持,他们下午两点半就等在那里,完成授衔后,再由工作人员引导在礼堂后侧换上礼服,前往怀仁堂参加授勋典礼。

  在授勋典礼时还出现了一些有趣的花絮,如黄火星中将因为念错名字而独领风骚。

  授衔开始后,他一直坐在座位上等候,直到所有人的名字都念完了,周总理也授衔完毕了,也没听到他的名字出现。

  旁边的同志都很纳闷,因为这次来的将帅都是提前得到通知的,大家都疑惑,难道中间有了变化,把他的名字删掉了吗?

  可黄火星本人倒是不慌张,他镇定自若地坐在座位上,没有到处询问,也没有左顾右盼。

  一直等到他的名字出现了,他才庄重地走上台去,享受了周总理单独为他颁发的命令状,还获得了现场一片热烈掌声。

  典礼结束后大家才知道事情的原委,因为念名字的同志错把黄火星的最后一个字念成了“青”,后来又改了过来,这个小插曲给了黄将军一个单独接受奖励的机会。

  这次授衔活动,是对这些南征百战,驰骋沙场多年的将帅们最好的奖励和肯定,虽然在授衔过程中,出现了个别将帅的“争衔”情绪,但出现最多的还是将帅们的礼让故事。

  “争衔”和“让衔”产生的争议

  知道自己的授衔级别后,确实有一些将军觉得授衔评定不公平,去找上级反应,甚至还有人为此几天都长吁短叹,吃不下饭。

  谭震林的老部下王必成被评为中将,他觉得自己在解放后任新四军第六师副师长,应该被评为上将。

  在向上反应后,他挨了一顿批评,为此罗荣桓又找到他耐心谈话,最后他终于想通了。

  还有林彪的老部下钟伟少将,他授衔后觉得自己被评得太低了,还骂了娘,被林彪知道后狠狠地训斥了他一顿。

  评衔结束后,毛泽东斟酌后认为钟伟在评定上确实有点低,就点名钟伟出任北京军区参谋长,算是低衔高配了。

  相对比少数“争衔”的将军们,更多的将军则是纷纷提出“让衔”,彰显了革命军人的高风亮节。

  许光达大将在得知自己被授予大将军衔后,专门写了一份“降衔申请书”。

  在申请书中,他深情地写道:“扪心自问,论德、才、功等各方面,让我佩戴四星,我自觉无法心安,不和大将相比,就是和上将相比,我都有很多地方自愧不如......”

  当时,毛泽东看到这封信后,特别欣慰,他挥着信对军委的各位领导人说:“这就是一面明镜嘛!从古至今,在金钱、地位和名誉前最能看清一个人。”

  在授衔中,许光达的大将授衔没有变,但根据他的请求把他的级别从四级降到了五级。

  大将里的另一位让衔者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徐海东大将。

  徐海东一生曾有过三次让衔经历,在战争时期,他让出了红二十五军军长,自己甘愿做副手;解放战争时期,他让出了新四军副军长的职务。

  在这次大将评定中,他提出的理由是自己因为身体不好,1940年后频频治病,工作的时间很少,所以不应该接受这个荣誉。

  后来,还是在周恩来和他的几次谈话后,徐海东才勉强接受了大将军衔。

  同样百般推辞的还有徐立清,他坚持要把自己的上将降为中将,彭德怀几次找他谈话都改变不了他。

  周总理赞扬他说:“人都说许光达是一面明镜,我看你徐立清也是一面镜,是难得的好同志嘛!”

  这次授衔过程中,不但出现了很多感人的故事和先进事例,还有一些“巾帼不让须眉”的女性进入授衔行列。

  但是,据统计,女性被授予准尉以上军衔的人数只占总人数的0.81%,与参加革命战争的女同志人数相比,这个比例显然是少得可怜,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

  为什么女性的授衔人数“寥若星辰”

  在首次授衔中,只出现了一位女将军,那就是少将李贞,她还是在女性转业大潮中,因为舍不得部队,写信给彭德怀才留下来的。

  其实,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很多女性也和男性一样披荆斩棘,征战南北,付出了青春乃至生命,可是在1955年的授衔中,却出现了“让女人走开”的现象。

  解放军建军以来,一直保持着男女平等的观念,在全军十几万女性军人中,也有五万多人成为副排级及以上干部。

  但是,从1952年下半年起,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总政治部在一次整编活动中,将大批妇女干部调出。

  因为被调出妇女干部人数太多,还没有得到妥善处理,所以引起了很多妇女同志的情绪波动。

  在953年,总政治部的文件中强调:“妇女同志不适合大量留部队工作,是因为现代化国防军事建设中,生活紧张,纪律严格,所以比较适合男同志。而把大批女性干部调出部队,是因为女性的生理问题和身体原因,这是对女同志的爱护,而不是区别对待。”

  从这个文件来看,在1955年授衔之前,整个军队从上而下已经出现了“让女人走开”的现象。

  到了1955年初,国防部发布了“处理和留用妇女工作人员的决定”,这个决定规定了妇女工作人员在部队的去留,也涉及到了授衔方面的问题。

  规定里说明,除了作战部队的医护人员外,其他岗位都不能留用妇女。而省区后方机关工作的女性则应该被看作一般的工薪制职员。

  另外,对于留用女性干部的授衔要求也是十分严格,只有担任医院的正副院长,或者是军医、工程师等工作人员才可以授衔。

  在后来的增加规定中,对相应的女性授衔者又增加了学历要求。这使很大一部分跟着队伍长期从事革命战争,但学历显然不能达标的优秀女性不能获得军衔。

  在这次授衔活动中,很多解放军中的妇女工作人员,被规定在一定时间内转业到地方,或者是复员和改成工薪制职员,这种情况对她们来说是很难接受的。

  也是因为以上原因,我国首次授衔的女性几乎少得可怜,还不到整体人数的百分之一。

  这种情况在1988年的再次授衔中得到了很大改变,女性授衔者和男性面临了一样的评定标准。

  回顾历史,1955年的9月27日,是那些在炮火硝烟中幸存的共和国将帅们,永远烙印在心中的日子,那个日子虽然已经过去了68年,但会伴随着他们的荣誉和功勋永载青史。

  参考资料:

  1955年女性评授军衔缘何寥若晨星 -中国知网

  新中国首次将帅授衔始末-中国知网

  人民解放军首次授衔纵横谈.-中国知网

上一篇:金龙鱼常务副总牛余新中专毕业读过成人教育高校 能力强年薪1012万
下一篇: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金融与财务学系教授战昕彤:解决评级分歧和“漂绿”是ESG投资关键

最近更新教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