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生态美育路径 激发呵护生态环境内生动力

栏目:教育活动  时间:2023-08-25
手机版

  作者:樊晶晶(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

  新时代十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公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关爱生态环境的热情持续高涨,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能力显著增强,成为生态文明建设快速发展的重要助推器。

  近日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强调“要激发起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笔者认为,为了进一步推动公众持续、深入地参与美丽中国建设,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提升生态审美力,强化公民呵护生态环境的内在情感

  随着我国生态环境趋向总体改善,“中国之美”不断彰显,极大满足了公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以热爱生态环境之美促生关爱生态环境之情,需要开展生态审美教育,在提升公众生态审美力的过程中培养公众热爱自然生态的情感。

  一是搭建公众与自然沟通的桥梁,推动公众走进自然、观察自然,综合调动五感深度感知自然美,提升公众对自然之美的感知力。二是引导公众学习大自然的生命智慧,了解生命生存意志、认识生命发展规律、理解自然生命共存于生命联结之中的本质,学会理性认知和欣赏自然生命,将自然生命之美内化于心,深化公众对生命之美的理解力、提升自我生命志趣。三是将生态之美融入公民的生活之中,将生态之美外化于行,在行动中促进公民爱护自然生态,学会与自然和谐共处,融入对生活之美的践行之中。

  通过推动公众对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的发现、欣赏与热爱,将生态之美有机融入公民生活方方面面。在提升公民生态审美能力、更好满足公众爱美需求中,不断强化公民呵护生态环境的内在情感。

  建构生态道德观,涵养公民呵护生态环境的内在力量

  生态审美聚焦人与自然的关系,当生态之美以一种可感知、可理解、可践行的方式逐渐深度与公民的生活、工作相融通时,生态审美力的提升也就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一种显现。将这种感性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固定下来,需要开展生态道德教育,搭建人与自然深度联结的纽带,建构公民的生态道德观。

  一要涵养指向尊重自然的生态道德情感,在欣赏自然超越人类的大美中涌起热爱自然的真挚情感,在认识大自然孕育所有生命包括人类后形成敬畏自然的理性情感,在与自然同心、共情中激发呵护自然的坚定情感。二要增强基于科学认知的生态道德意识,引导公众通过深刻认识生态科学知识,学习科学地看待自然生态,转变“人类中心主义”视角,学习从“生态中心主义”审视人与自然关系,培养理性的生态价值观,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身与自然生态相处时的各种行为。三要树立生态文明倡导的生态道德观念,通过持久、浓厚的社会氛围营造,以多样化形式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转变成公民自我约束的道德自觉,培育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道德观。

  如此,以公民生态审美能力的提升为基础,以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为生态道德基础底色,逐渐养成公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道德自觉,逐步涵养公民呵护生态环境的内在力量。

  推动创造生态美,激发公民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

  美丽中国建设需要每一位公民积极主动地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创造生态美。生态道德观在规范人类行为的同时,必须在行为中去巩固与强化。将生态道德观转化为切实行动、支撑美丽中国高水平建设,需要依据生态道德规范开展生态行为教育。

  开放绿色公共空间、打造口袋公园,提供多样在地化自然教育课程,共享绿色、共创和谐,推动公民走进自然、亲近自然、融入自然。节约资源、减少人为污染、提倡绿色出行、减少碳足迹、做好垃圾分类等,引导公众做绿色低碳生活的践行者。拓展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平台、提供必要的技术技能培训、给予适当的经费与资源保障,推动公民参与生态文明理念的传播实践,在志愿服务中增强个人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与满足感,培养更多生态环境保护的志愿者。多维度引导公民结合工作深入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不止于享用生态产品,更要积极参与创造生态产品价值,成为美丽中国的建设者。

  来源:中国环境报

  举报/反馈

上一篇:文登区中西医结合医院邀请首都国医名师冯世纶教授到院坐诊、授课
下一篇:乐读:打造差异化精品小班课堂 让孩子在关注中不断成长

最近更新教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