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兜底保障向幸福供养转变

栏目:教育活动  时间:2023-09-03
手机版

  本报记者   闫   洁

  当前,特困人员供养保障关爱服务在照料护理、人文关怀以及减轻生活负担等方面仍存在难点问题。对此,陕西省铜川市民政局扎实推进“小切口”改革,通过夯实照料服务责任,建立特困供养人员医疗救助机制,实施“八个一”工作措施的“418”特困供养模式,有效解决特困供养人员的急难愁盼问题。

  夯实四方责任,确保“应养尽养”

  今年61岁的黄某是宜君县尧生镇尹村人,和同样患有智力残疾的哥哥一起生活,两人都是分散供养特困人员。

  说起现在的生活,黄某感觉很幸福:“我妹妹总是家里第一个起床的人,她爱干净,每天都把家里收拾得利利索索。每年我过生日,妹妹都会给我做一碗长寿面,还有一桌子好吃的。以前有爹妈照顾,现在有妹妹照顾,外甥还给我们邮寄新衣服,我很满足。”除了亲人的照顾,村干部、乡镇民政干部也常去探望他们。黄某说:“我心里别提有多踏实了,说起来还是党和国家的政策好,让我们能安享晚年。”

  铜川市民政局提高特困供养人员基本生活补助和照料护理补助,全面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照料服务水平。今年4月,铜川市民政局开展巩固特困供养保障政策落实情况大排查,摸清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生活现状,找准问题症结和短板弱项,压实照料服务责任,确定边排边整、立行立改事项。针对护理责任落实不到位的情况,及时更换照料护理人,重新签订特困供养人员、照料服务人、村(居)委会、乡镇(街道)四方照料护理服务协议。全市四方照料护理服务协议签订率100%,建立了由区县民政局负责回访监督、各乡镇(街道)定期走访监督、村(居)委会配合监督的三级监督体系,确保监护服务工作落实落细,切实提高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的生活质量,改善人居环境,解决了过去城乡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管不好、监护责任落不实等问题,真正实现了全市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应养尽养”。

  建立一个机制, 实现“病有所医”

  今年67岁的分散供养特困人员老刘,是铜川市印台区金锁关镇徐家沟村村民,2022年3月他因病入院治疗,花了2.5万元。乡镇民政工作人员了解情况后,及时对接区民政局落实“住院零自付”政策,对老刘的住院费自付部分进行报销。今年1月,老刘又得到了1260元的临时救助金。今年以来,像老刘一样享受特困供养人员“住院零自付”政策的有706人次,民政部门支付救助金74.8万余元,有效地解决了特困供养人员的住院问题。

  为有效解决特困供养人员住院救助的相关问题,铜川市民政局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全市城乡特困供养对象医疗救助工作的通知》,打通特困人员先入院、后办手续的绿色通道;明确规定特困人员住院救助实行“免交押金、先行救助、事后结算”工作机制,规范用药目录,特别是特困供养人员在定点医疗机构的住院、门诊经过报销后个人自付部分由民政部门通过救助供养经费予以救助,解决特困供养人员长期住院看病负担重的问题,实现“零支出”,确保特困供养人员生病得到及时救治。

  细化“八条措施”,实现“幸福供养”

  50多岁的李建平是铜川市王益区王益街道军台岭村两名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的照料护理人,谈起这份工作,李建平觉得自己责任重大。被照料人是患有智力残疾的兄弟俩,弟弟在精神病院接受治疗,李建平每月都领着哥哥买些弟弟爱吃的零食去探望,让兄弟俩安心。对居家生活的哥哥,李建平不仅安排好他日常的吃穿用度,给他打造一个干净舒适的居住环境,更为他的安全操碎了心。李建平说:“既然管了,就要尽心尽力。”

  铜川市民政局着眼当前照料护理工作和村民的生活习惯,将特困人员照料护理服务指南简单化、具体化,探索制定了包含每天一次看望走访、每季度一次理发、开展一次环境卫生整治、每年过一次生日、添置一身衣服、开展一次大排查、建立一本工作日志、每年开展一次“最美照料护理人”评选内容的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八个一”工作措施,进一步明确区(县)、镇(街)、村(居)、照料护理人的工作职责,让照料服务更人性化,更加符合实际需要,有力保障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的基本生活,着力提升特困供养人员的幸福指数。“八个一”举措的实施,让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照护等关爱服务更加深入细致,让他们能够住得安心、吃得放心、生活开心,实现从简单的吃饱穿暖到现在幸福指数稳步提升的转变。“最美照料护理人”评选表彰活动激励了照料护理人全心全意落实照料护理责任,营造了全社会敬老、养老、助老的浓厚氛围。

上一篇:大唐湘潭发电公司:聚焦实战实务实效 锻造人才培养体系
下一篇:2023年海南省成人高考资讯问答

最近更新教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