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国基础教育年度报告出炉!基础教育热点都在这里

栏目:教育活动  时间:2022-10-23
手机版

  2020中国基础教育年度报告日前出炉,2020年,教育领域“大事多、变化多、新政多”。小编从报告中撷取了2020中国基础教育研究热点,看看这些热点都说了些啥?

  1、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2020年,思政课绝对是教育热点,例如陕西省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大练兵”活动更是如火如荼。思政课的重要性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上好思想政治课重要的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思想意识。思想政治课程和教材、教学要成为主课堂。

  那么,基础教育的思政课有哪些重点呢?报告指出,小学阶段,重点考虑加强道德情感的启蒙;初中阶段,加强活动性实践和自主思考的体验,强化学生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意识和志向;高中阶段是打牢常识性知识基础的学习阶段,要在提升政治素养上下功夫,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印证,引导学生形成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认同。各类课程要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学习各门具体科学知识,最终都会有其价值指向和思想目标,正确的知识、科学的理论进到头脑中后会“格式化”大脑,形成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独特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这就是课程思政。

  思政课教师要这样做:增强思想政治意识,提高课程思政的自觉性和能力;要在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深入挖掘所包含的思想政治元素,并找到有机融入教学过程的操作支点。

  2、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国家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劳动教育,既培养吃苦精神、奋斗精神,又培养与劳动人民的情感。各地和学校劳动教育的具体内容应因地制宜,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应因学生年龄特点,安全适度,有序进行。在谈论劳动教育内容、形式丰富多样的同时,不应忘记多样中的统一,注重中华民族勤俭、奋斗、创造、奉献的劳动精神的弘扬一以贯之。

  劳动教育不同于普通知识的学习,本质上是一种养成教育,需要家校乃至社会共同来提供“资源”,让孩子从小有机会从事劳动,在劳动中增长见识和才干。

  3、教育评价进入总体改革的新阶段,首次提出“探索增值评价”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简称《总体方案》),标志着我国新时代教育评价制度改革已经从局部的改革进入总体改革的新阶段。健全综合评价,不再局限于单一目标或标准的实现程度,而是注重对评价对象进行全面、综合、整体的教育要素的评价。结果评价、过程评价、增值评价、综合评价具有不同的评价功能和价值,相互之间是交叉整合的关系。

  《总体方案》首次明确提出“探索增值评价”,直指“以结果论英雄”的错误评价取向。增值评价是发展性评价的一种,其本质要求是关注过程、关注变化,并通过评价了解影响过程与变化的因素,推进被评价对象的改进和发展。

  有人担心增值评价会增加学校和教师的负担,对此有学者强调,在增值评价实施过程中,要紧紧把握“关注点”和“参照系”这两个变化点,避免陷入复杂统计结果的数据泥沼中无法自拔。

  在实践层面,一些地方做了积极探索。有些区域对于学校的综合评价不用绝对排名,而是用学生入学和毕业时成绩变化值的分区比较,同时在评价的最终结果中考虑起点不同学校的各自等级水平内的纵向比较,而且对于不同指标设计通俗易懂、具有强烈导向性的权重分配。

  4、在线教学要由新技术走向新形态,未来要赋予新技术育人功能

  教育系统在疫情防控期间面向全国亿万学生开展大规模在线教育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创举,在全球也属首次。

  关注学习环境是教育技术发展进程的必由之路。我们今天所用的绝大部分教育技术产品,无论是电视、电脑、手机、iPad、虚拟实境眼镜、电子传感器等都是日常信息交流的通用设备,并非专用于教育场景,也不是为教育场景设计的。因此,它们必须通过教育视角的重新设计、组装和改造才能服务于教育领域。

  未来,在线教学要由新技术走向新形态,要赋予新技术育人功能,聚焦育人方式改革的要求,重建教学价值观、重组教学结构、再造教学程序、重构教学文化,推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育人体系。当在线教育模式更多融入线下课程、课堂与教学时,新的混合教育制度需要超越技术的视角,以更专业的课程与教学设计给学生和学习赋权。

  5、家-校-社协同为提升育人质量赋能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把“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作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家-校-社协同育人需要明晰各自的权责界限。

  目前,三者之间缺位、越位、错位和退位现象时有发生。部分教师把批改作业、打扫教室卫生等教师和学生应该完成的任务布置给家长,把本是学校负责的工作交给了家长。还有家长主动越位。有的家长强硬要求学校按照自己的想法改变课堂教学方式,干涉学校正常教育教学工作。

  统筹协调家-校-社资源,是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关键。一是家庭向学校开放,成为教育中的人力资源、社会资源。学校也需要进一步加大学校资源对社区开放的力度。二是社区教育资源向家庭和学校开放,如社区图书馆、文化馆、体育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配合学校和家庭教育需要开展活动等。三是公共教育资源更多向家庭教育倾斜,补足补齐家庭教育发展的战略短板、政策短板、资源短板和研究短板。通过家长委员会、家校合作联合体、家校协同专业委员会等多种方式,推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协同育人的制度化、规范化和专业化。

  6、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富有挑战性的全球性公共卫生议题,全球范围内大约有20%-25%的青少年经历不同程度的精神健康问题,而且呈现稳定上升的趋势。焦虑和抑郁是青少年增长最快的心理疾病之一。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个体人格发展的整体性、独特性、稳定性、社会性为核心,把握不同学段学生的心理社会性发展任务,形成大中小幼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新格局。现阶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诸多挑战,从观念认识、政策制度、执行操作层面应对这些挑战可能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未来方向。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思路可以概括为两点:在政策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应成为一种教育制度;在实践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遵循积极取向、发展性取向和生态化取向。

  7、普通高中迈向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建立高中教育学分资格认定制度

  普通高中教育已进入以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为重点的新阶段,一所特色学校要具备相应的特征和条件,主要包括“定位与管理”“课程与教学”“条件与资源”“成效与效能”“创新与亮点”五个方面。

  学校特色形成的路径有两条:一是由内而外的生长路径,二是由外而内的融入路径。在这个过程中,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为学校创造有弹性的发展空间,对学校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凡是特色鲜明的高中无一例外在课程设置上着力谋求变化,均把办学和育人特色的核心突破口定在课程上。

  那么,普通高中如何凸显特色呢?报告指出,围绕办学特色,学校应形成素养导向的多样化校本课程结构和多样化课程类型,并利用校本课程比例的调整实现特色育人和多样化发展。统筹普通高中教育中各种类型的课程,并将其纳入统一的课程管理框架中,划定难度等级和模块类别,规范课程标准和师资质量,为学生在高中教育体系内部的转换提供依据标准。建立普通高中教育学分资格认定制度,规范学分转换和互认,使普通高中教育灵活化、规范化。 

上一篇:辽宁科技大学2022年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招生信息详解
下一篇:基础教育是指什么?

最近更新教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