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政策专题分析二:探索专业大类培养模式

栏目:教育活动  时间:2022-11-16
手机版

  中职教育在职业教育的定位是“基础”作用,是为后期的大学教育打基础的,因此我一直认为,现在的中职教育分类过于精细,很多中职生所学的专业课程过早,过于专业化。

  

  有人可能会说,专业化还不好?既然是职业教育,不应该是专业化么?

  专业化好不好,需要根据学生现状和发展来说,如果学生是在高职阶段,肯定越专业化越好,但是在中职阶段其实并不好。

  原因无外乎以下两个:第一,学生基础太薄弱,很多专业课所需要的知识铺垫,学生基本没有,所以专业课就成了睡觉课,或者极“皮毛”的实训课,由于学生文化基础和专业理论基础太薄弱,实训教学也是推进很慢,稍微提高一点难度的项目,多数学生就会放弃;第二,中高职阶段课程设置严重雷同,学生在大学所学与中专所学课程一样,上大学约等于再学一遍。虽然又学了一遍,但是学生的基础知识根本就没有增加,只是年龄徒长几岁,依然听不懂,教学效果跟中专差不多,这也导致大学阶段教学质量依然很差。

  因此,中职教育还是应当专业模糊化,按照专业大类或者次分类进行专业大类培养。目前不论哪个省份,中职升学的专业课考试都采用的专业大类考试模式,因此,还是建议按照专业大类进行教学。让学生在中职阶段打好文化基础,专业基础,尤其是该大类专业应具备的理论和实践基础能力,让其在升学填报志愿时,再进行专业细分。更加精细的专业化教学应该在大学阶段完成,而中职阶段,其实就是为后续学习打基础。

  

  我们常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急于在中职阶段让其学到更精细化的核心专业课程,对于未来发展,并不显得那么有用。我们曾经给中职生和大学生一起组织过技能竞赛培训,明显感觉到,高考上来的大学生,专业理论扎实,虽然在初期明显因为没有接触过实训操作,比较生疏,但是接受能力非常强?为什么?因为他们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很多地方一点就透,很多操作为什么这样设置,他明白根本原因。但是我们中职生,很多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能是机械的照搬。我们都有一个体会,大学生三天学的,赶上我们中职生一个月所学。这就是差距,这是动手能力的差距么?不是,这就是有基础和没有基础的差距。

  

  再举一个专业设置的例子:

  曾经跟一位系主任聊过,他们有个美术设计与制作专业,但是我发现他们的课程除了美术类课程之外,还有很多的设计类软件课程,不论是人才培养方案、师资储备还是课程设置,都是偏向于设计软件的使用,这就让这门课与计算机平面设计很难区分。

  我就对他说,想要专业有发展,就要有特色,具有其他专业不具备的优势。你的专业设计类软件课程太多了,失去了自己的特色,而且也不符合当前升学教育的实际需求,因此我就建议她:

  第一,明确专业升学方向,加大美术升学类课程设置,说白了,就是高中美术生毕业时达到什么程度,咱们的学生毕业时美术也应该达到差不多的水平;

  第二,开拓思路,不要把目光就维持在平面的设计上,把设计的思路向空间扩展。

  这位主任参考了我的建议,明确以升学为专业发展方向,申请开设了升学班,有了自己的办学思路。其实,我的思路很简单,那就是不要让学生在中专阶段就接触那么多精细化的专业细分课程,打基础,还是打基础,中专阶段就是打基础。有了基础,才有后续的发展,就像是没扎稳根的植物,长得再高,也不壮实,徒有高度而已。

  我们中职阶段要做的就是让学生深深地往下扎根,根基越深,将来才能长得越高越壮。我们不能让学生变成徒有其表的大学生,而应该是基础扎实的中职生。这是办学规律,也是教育规律,我们需要依据规律行事,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有人会反问,那就业的学生咋办,学的那点基础知识,出去能工作么?

  首先目前中职生的升学意愿已经到了90%以上,选择就业的学生越来越少,从比例上来说,中职专业模糊化适合现状,其次就是针对就业的学生其实可以通过订单班,开展现代学徒制更好实施。

  所以,河南省准备实施的专业大类培养模式,非常适应现阶段中职教育现状,也符合高等教育对中职毕业生的基本要求。

  文件中提出:中职的每所职业学校重点面向2-3个产业链建设3-5个骨干专业群,由此可见通过建设专业群的思路,是实现专业大类培养模式的重要渠道。

  河南省通过开展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工作,已经让现在很多中职学校意识到专业群建设的必要性,也在实施专业群建设策略,相信未来随着我们国家对中职教育定位的更加清晰明确,中职教育的专业建设会更加科学和严谨,更符合人才培养规律和,适合社会发展需求。

  举报/反馈

上一篇:幼小衔接测试卷,知识储备和习惯养成两手都要抓
下一篇:如何缓解“双减”后出现的新焦虑,这些实用建议家长请收好!|精选

最近更新教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