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全国“两会”,洞察2022年基础教育的“常量”与“变量”

栏目:教育活动  时间:2022-11-25
手机版

  2021年堪称中国教育的“大变革”之年,包括“双减”“家庭教育”“教师法”在内的重大举措,牵动亿万家庭,重塑着基础教育的生态,也让今年的“两会”在教育目标上方向清晰,提案务实,具有“风向标”的指向意义。

  今年两会有哪些值得期待的热点话题?我们该如何协同教育发展的“大图景”和每个人的“小目标”?我们一起聚焦会场内外,洞察2022年基础教育的“常量”与“变量”。

  * 本文授权转载自新校长传媒(ID:new_xiaozhang)

  文 | 小新君

  编 | 天悦

  百年新起点,中国需要迎着挑战再出发。当冬残奥会的火炬映照“双奥之城”的天空,俄乌战火尚在燃烧,疫情变化依然严峻,具有最高立法和议政功能的中国“两会”备受世人关注。

  而教育的议程,在“双减”背景下,更彰显结构性塑造的价值。

  01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

  指向稳定地落实教育重大根本任务

  3月5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回顾了2021年整体形势,介绍了2022年政府目标任务。报告为教育目标划下重点: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

  具体描述言简意赅,内涵丰富,值得细细品读:

  1.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 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依据常住人口规模配置教育资源,保障适龄儿童就近入学。

  3. 全面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加强乡村教师定向培养、在职培训与待遇保障。

  4. 继续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减负工作。

  5. 多渠道增加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

  6. 加强县域普通高中建设。

  7. 办好特殊教育、继续教育,规范民办教育发展。

  8. 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程度和质量。

  9. 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完善产教融合办学体制。

  10. 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加快培养理工农医类专业紧缺人才,支持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

  11. 高校招生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和农村地区倾斜力度。

  12. 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

  13. 我国有2.9亿在校学生,要坚持把教育这个关乎千家万户和中华民族未来的大事办好。

  02

  结合1-2月各部委的重要发布,

  2022年的推进目标一目了然

  

  

  1月16日,教育部长怀进鹏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2022年,教育工作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从7个方面作出实质性贡献:

  一是坚定不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二是巩固发展更加公平而有质量的基础教育;

  三是大力发展适应新技术和产业变革需要的职业教育;

  四是创新发展支撑国家战略需要的高等教育;

  五是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六是以改革创新注入教育发展强大动力;

  七是在大变局中谋划教育对外开放新策略。

  今年是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系统搭建关键之年,两个月以来的重要教育政策、教育工作动态,有明显的导引系统目标,指向关键环节的特征,继续为支撑教育高质量发展打造基础,打通动能。其中关乎基础教育的重点如下:

  高质量办学评价体系建成,从机制上保障“双减”彻底落实

  1月5日、2月11日,教育部相继出台《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指南》《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

  《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指南》评价内容包括办学方向、课程教学、教师发展、学校管理、学生发展等5个方面。《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聚焦幼儿园保育教育过程质量,围绕办园方向、保育与安全、教育过程、环境创设、教师队伍等5个方面。

  结合去年3月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至此,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办学质量评价指南全部出台,这表示从教育评价方面,“高质量教育体系”已经初步搭建完成,也体现出中央“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的决心和行动。

  其中,《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指南》,对引导和促进义务教育学校落实“双减”有积极意义。

  高中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地位:

  一是可以发挥普通高中学校办学理念的引领作用。这有利于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为中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环境。

  二是发挥普通高中学校多样化办学的带动作用。这有利于引导义务教育学校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促进学生理性选择适合自身成长发展的高中学校,能缓解义务教育学生升学压力,减轻过重课业负担。

  三是发挥普通高中学校招生“指挥棒”导向作用。这有利于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促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四场发布会,教育部新一年主导教育工作的年度任务徐徐展开

  ? 第一场:2022基础教育工作重点

  2月15日,教育部虎年首场新闻发布会,重点介绍基础教育今年工作的主要任务。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强调,“2022年,要进一步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继续把落实‘双减’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持续巩固提高学校‘双减’工作水平。”

  一是提高作业设计水平,注重“调结构、提质量”;

  二是提高课后服务水平,注重“上水平、强保障”,督促尚未落实课后服务经费的地方逐县逐校落实到位,切实保护好教师参与课后服务工作积极性;

  三是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四是提高均衡发展水平。

  2022年还要落实的四个文件是:《关于建立中小学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意见(试行)》;《“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

  ? 第二场:中小学法治副校长干什么、怎么聘?

  2月10日,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印发《中小学法治副校长聘任与管理办法》。2月17日,教育部第二场发布会介绍《办法》有关情况,解答中小学法治副校长“干什么”“怎么聘”等问题。

  ? 第三场:义务教育后实行“普职分流”非常必要

  2月23日,第三场发布会,介绍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有关工作情况。一是让更多职业学校毕业生接受高质量的职业本科教育;二是推动中职向“就业与升学并重”转变;三是使“职教高考”成为高职招生主渠道,缓解中考分流压力和教育焦虑;四是义务教育后实行“普职分流”非常必要。

  ? 第四场:“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改版升级

  3月1日,第四场发布会,介绍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建设与应用有关工作进展情况。改版升级后,新平台进行了资源扩容,设计了多元场景,更好地服务“双减”。

  

  03

  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发声,角度多元,

  提案纷呈,闪现不同维度的实践智慧

  教育改革

  1

  建议取消中考,实行十年义务教育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副主任 甘华田

  甘华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缓解“教育焦虑”的根本是要从教育制度上来改革,建议将小学六年制压缩至五年,初中不变,高中三年压缩至两年,并取消中考,实行十年义务教育。

  2

  建议设立“综合高中”和“新型高考”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政府参事 胡卫

  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分流”,被很多家长看作是“分层”,加剧了中考竞争。胡卫建议,加快建设综合性高中,推进普职融合发展,同时为有技能特长的高中生设立“新高考”,把高技能人才选拔出来。

  3

  建议中高考导向要与“双减”吻合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朱晓进

  如果不把中高考“指挥棒”跟“双减”落实途径和实施路径协调起来,部分家长的困惑和焦虑仍难以消除。

  朱晓进提出,要统筹治标与治本,同步推进教育评价改革与“双减”政策落地,解决教育健康发展内驱力问题;要同步深化中高考改革,确保考试导向与“双减”精神相吻合;要鼓励和引导优质的校外培训资源参与校园公益服务,提升校园活动的丰富性、专业性。

  教师减负

  1

  “双减”背景下要适当增加教师编制

  全国政协委员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 朱永新

  “双减”政策全面实施以来,出现了相关保障不到位,教师负担加重,课后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朱永新建议,“双减”背景下要进一步完善基础教育保障体系。

  一是适当增加教师编制,加强教师培训。

  二是调整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标准。

  三是建立校外教育机构公共服务购买机制。

  2

  试行教师“弹性上下班制”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周洪宇

  关于减轻教师负担的举措,周洪宇建议,首先学校可以依据校情,试行新的考勤制度。一方面,统筹安排教师课表,可以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前提下试行“弹性上下班制”。另一方面,学校可探索建立“延时服务积分制度”,对参与延时服务的教师积分,以月或双月为单位,实行等同时间“调休”。

  其次,借助社会力量,比如积极探索与周边专业场馆等合作。

  再次,引入校外教育机构力量,比如邀请退休教师、家长及有资质的社会专业人员等志愿者参与进来。

  最后,在管理上,要帮教师做好“减”法,让教师有足够的时间研究教学、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学生减负才能落到实处。

  3

  让教师回归“教书育人”本职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 许玲

  许玲建议,一是由教育部门牵头,梳理清查各项督查、检查、评比等项目,精简会议、文件,取消重复上报数据和多头填写表格,避免摊派过多教学以外的工作任务,让教师能真正回归“教书育人”的本职、本位。

  二是拓展课后服务渠道、建立课后服务协同工作机制。

  三是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分阶段、分步骤解决教师编制问题,缓解师资人员力量不足的问题;分层、分类、分岗开展教研培训,提升教师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缩小编制内和编制外教师工资待遇差距。

  “双减”提质增效

  1

  “减负”“提质”教研是重要杠杆,

  “治本”在于教育评价改革

  全国人大代表、谢家湾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重庆谢家湾学校校长 刘希娅

  刘希娅认为,“教研成为‘减负’和‘提质’间最重要的杠杆。”老师们的研究,涵盖作息时间人文性、教室布局科学性和小学中学学习方式差异对比和衔接等多个环节,涉及每一个教学流程,每一个孩子。

  刘希娅也指出,推进“双减”,“治本”在于教育评价改革。要加大对各级政府落实教育评价改革、破五唯、“双减”等工作的专项巡视及督导力度;引导部分中学转变评价观念,由“数人数”“看指标生”到“看平均分”“关注每一个学生”。

  2

  推进教育评价改革与“双减”政策落地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朱晓进

  朱晓进建议同步推进教育评价改革与“双减”政策落地,提升教育健康发展内驱力。同步推进校外培训机构压减和校内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夯实教育教学主阵地。

  3

  强化校内教育,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全国人大代表、吉林外国语大学校长 秦和

  秦和认为,经过近一年的努力,“双减”的“治标”已取得重要进展。下一步,还需在“治本”上下功夫,着力强化校内教育,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发挥好考试评价的引领作用,加强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的统筹,形成育人合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课后服务

  1

  建立合理的课后服务成本分担机制

  民进中央

  民进中央建议:

  一是要丰富课后服务内容,充分发挥学校在课后服务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给予学校课后服务内容上更多的自主权,推出课后服务提质增效举措。

  二是要强化课后服务资金保障,各级发改、财政等部门要加大对课后服务保障政策的支持力度,争取建立合理的学校课后服务成本分担机制。

  三是要健全科学的评价激励机制,构建政府、学校、家庭一体化的评价体系,将义务教育质量评价、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与课后服务有机结合。

  四是推广典型经验做法,总结好经验好做法,为各地进一步做好课后服务工作提供有效参考与借鉴。

  2

  建立学校课后服务供给调配平台

  民建中央

  民建中央建议,要进一步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建立学校课后服务供给调配平台,形成区域内统一的高质量、体系化的课后服务供给。

  首先,破除唯分数论,还需进一步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引导家庭、学校、社会教育观念转变。

  其次,要立足提高校内教育质量,谋划开展课后服务,减轻教师工作压力。

  再次,还要建立学校课后服务供给调配平台,形成区域内统一的高质量、体系化的课后服务供给。

  教师待遇

  1

  建议提高编外教师待遇保障水平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 张志勇

  张志勇提出,建立教师编制资源刚性管理制度,推进城乡中小学一体化办学,盘活乡村学校教师资源,提高编外教师待遇保障水平,用三至五年时间解决城镇中小学教师编制短缺问题。

  2

  建议提高乡村教师的收入待遇

  全国政协委员、西北师范大学校长 刘仲奎

  刘仲奎认为,要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逐步提高教师的收入待遇和入职条件,激励优秀青年从事乡村教师职业。

  3

  建议提高村校音体美劳教师待遇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澡下镇白洋教学点教师 支月英

  当前,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音体美劳专任教师配备还是存在较大的缺口,农村学校开展课后延时、假期托管等服务,大多还停留在“作业辅导”层面。

  支月英建议,国家层面要提高音体美劳师资配备标准,明确对音体美劳教师实行一定的待遇倾斜政策,从而鼓励更多的音体美劳专业毕业生投身基层教育事业。

  4

  建议提升职业学校教师待遇

  全国政协委员 孟丽红

  孟丽红建议,为职业学校配备优秀师资,提升教师待遇留住优秀人才,以全面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引导社会重视职业教育,破除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

  同时,规范职业学校管理,加强学风、校风建设,打造高质量职业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及评价,从而吸引生源、为国家培养实用型人才。

  学生身心健康

  1

  建议编写统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材

  全国人大代表 崔建梅

  “目前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势仍不容乐观,中小学生抑郁、自卑、厌学、逆反等现象高发,自杀、自残等行为屡见报端。”

  崔建梅建议,国家层面应尽快组织编写统一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她认为这套教材应统一序列,从小学中高年级起步,直至高中毕业。内容可以包括心理健康课程、心理健康专题教育、心理辅导等内容,以便一线的心理健康老师在教学工作中有依据、有凭借、可操作,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在实处。

  2

  建议加强中小学心理教育师资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定州市西关南街小学副校长 柴会恩

  柴会恩建议:加强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政策支持,制定和完善支持与鼓励的相关政策措施。在工作条件、岗位编制、职称待遇、经费设置、科研进修等方面对心理教育教师给于相应的政策支持与鼓励措施,使得优秀人才或在职教师从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3

  建立统一的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机制

  全国政协委员、东南大学教授 吴智深

  吴智深建议,形成全国统一的中小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机制,遵循人性化、预防性、教育性、参与性、实效性五个基本原则。

  4

  建议将近视率作为“双减”考核指标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委员、上海市教委副主任 倪闽景

  倪闽景建议,将近视率作为“双减”考核的重要指标。

  他认为,近视率高折射出的是家长和学校的教育焦虑和学生的“过度学习”问题。推行“双减”政策后,上海中小学生近视率近年来首次下降。“双减”之下,学生家长要转变教育观念,教师要避免过度疲劳,课后托管要把更多时间还给孩子,或让专业机构给孩子提供不一样的视野。

  学前教育

  1

  建议逐步将幼儿园纳入义务教育

  全国人大代表、民建广东省委会副主委、华南师范大学教授 林勇

  林勇建议将幼儿教育纳入义务教育,对于个别条件不发达的地区,可以采取发放“教育券”的形式,这样有利于促进人口增长和三孩的出生数量。

  2

  建议加强托育体系建设

  全国政协委员、北海幼儿园园长 柳茹

  目前我国的托育标准、监管机制等方面还不完善,特别是在照护、人员资质、课程质量、收费等方面的规范与监管方面。

  柳茹建议,进一步树立儿童为本的理念,发展公平优质的托育服务;建立健全系统、全面、衔接配套的托育服务体系;建构灵活多元的服务供给体系等。

  3

  保障幼儿园的师资队伍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督学、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 刘林

  刘林指出,近年来中小学等公共服务事业普遍缺编,需要从国家层面建立公办幼儿园编制标准问题。

  刘林建议“两条腿走路”,一是编制还有余量的地区积极向公办普惠性幼儿园调剂编制;二是建立“同工同酬”制度,对同一岗位人员实行同等收入待遇和同等社会保障机制,以保障幼儿园的师资队伍。

  4

  建议提高幼儿园教职工待遇保障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教育厅副总督学 杨善竑

  杨善竑建议,提高幼儿园教职工待遇保障。进一步加大财政拨款和专项补助,解决非在编教师和民办幼儿园教职工的“五险一金”,提高工资收入水平,逐步实现同工同酬。将幼儿教师纳入乡村教师生活补助范围,按一定比例设置岗位津贴,确保乡村幼儿园教师能留得住。

  县域普通高中

  1

  教育投入向县中倾斜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龙川县田家炳中学校长 李舒强

  李舒强认为,政府部门应在教育投入上向县中倾斜;从政策导向上下功夫,如“双一流”高校拿出一定比例的招生指标,实施指标到县;切实加强招生计划和录取过程管理,落实高中阶段县域内招生,规范民办教育发展,严防“掐尖”现象;深化改革,激发活力,提升学校的自主管理权。

  2

  还给县域高中健康的教育生态

  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 唐江澎

  唐江澎认为,加强县域普通高中建设,必须严格控制“野蛮招生”,包括“掐尖”招生、跨区域招生,卡住招生的关键点。省级人民政府和地市一级人民政府要切实担当起责任,严格普通高中招生管理,严禁高中阶段跨地市招生,以重振县中教育;对高中跨地市招生问题突出的省份,要进行教育生态治理问责。

  特殊教育、民办教育

  1

  促进县域特殊教育更好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石门县雁池乡苏市完小校长 王怀军

  王怀军建议加大对县域特殊教育学校的资金投入,进一步健全、完善学校的配套设施,对残疾适龄儿童青少年实现“应入尽入”。逐步增加县域特校教师的编制数,规范送教上门工作,进一步筛选送教对象,真正让送教上门有实效。

  2

  推动民办教育健康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 刘林

  刘林认为,应该以推动民办教育健康发展为目标,从两方面对民办教育进行规范:

  一是规范民办学校办学行为。民办学校应加强党的建设,遵守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等法律政策规定,推进自律管理,实现规范发展、安全发展基础上的健康发展。

  二是规范地方政府管理行为。地方政府部门应按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准确、完整、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稳慎,精准施策。

  职业教育

  1

  实现中职与普通高中课程互选、

  学分互认、学籍互转

  民进中央

  民进中央建议,调整完善我国“普职分流政策”,从“刚性分流”转向“柔性分流”;淡化普职的区别,模糊分流的概念,从“普职二轨分流”转向高中阶段教育多类型发展,实现中职与普通高中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学籍互转、双向流动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通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转换通道。

  2

  建议进一步优化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体系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 许玲

  许玲建议,教育部统筹,遴选一批开展“本硕一体化”职教师资的培养院校,单列招生计划,按照“本科与硕士教育阶段整体设计、分段考核、有机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加快推进本科和硕士接续培养模式。

  3

  完善国家层面校企合作的顶层设计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朱晓进

  “建议进一步完善国家层面校企合作的顶层设计,真正落实校企合作的‘双主体’定位。”朱晓进表示。

  第一,进一步完善国家层面校企合作的顶层设计,真正落实校企合作的“双主体”定位。

  第二,各级政府要出台校企合作的地方性细化方案并纳入考核。

  第三,加强宣传和分类激励,激发企业参与积极性。第四,多措并举进一步提升职业院校办学实力。

  家庭教育

  1

  规范家庭教育指导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政府参事 胡卫

  胡卫建议,规范家庭教育指导,避免异化为学科“私教”护身符。为此,他建议:应强化政府主渠道作用,尽快将家庭教育指导纳入公共服务;秉持社会公益性原则,大力整治家庭教育指导培训行为;加强普法及宣教工作,引导家长树立良好的家庭教育意识。

  2

  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政府购买服务目录

  全国人大代表,东北育才学校党委书记、校长 高琛

  高琛建议,政府需要承担重要责任,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相关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政府购买服务目录,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顺利开展提供经费保障。

  此外,要进一步完善家庭教育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充分发挥线上优势,开设公益性网上家长学校和网络课程,提供更具可及性、便捷性、互动性、有效性的指导服务。

  家、校、社协同育人

  1

  学校家庭社会一起努力,协同育人

  全国人大代表、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邵志豪

  邵志豪认为,学生的成长与培养,家庭教育是基础、是底色,学校教育是核心、是主体,社会教育是保障、是环境。现阶段,我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建设,急需加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特别是“双减”政策落实过程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同向同行。

  2

  消除社会、家庭对职业教育的偏见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 许玲

  许玲认为,职业教育是跨界培养人才的过程,首先需要产业行业的大力支持与协同。同时,要消除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固有偏见,让学生家长愿意选择职业教育,还需要从家庭层面进行发力。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让职业教育“有学头、有盼头、有奔头”,才能办出让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

  美育教育

  1

  取消中小学生各种艺术类等级考试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协副主席 吴为山

  吴为山建议,推动学校美育与体育协调化共同发展,推动博物馆、美术馆成为学校的“美育课堂”,同时取消中小学生各种艺术类等级考试。他认为应鼓励各个学校根据自身办学优势,将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艺术、体育活动编入课程,如蒙古族的摔跤、藏族的锅庄舞、瑶族的竹竿舞,陕北的剪纸、苏州的版画、天津的泥人等。通过“教会、勤练、常赛(展)”,使学生从小增强体质、陶冶情操。

  2

  推进美育副校长进校园

  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宋亚平

  宋亚平认为,“双减”下校园美育的改革创新意识有待加强,需要健全协同育人机制,建立有效的校园美育评价体系和激励制度。他建议,动员社会力量主动投身校园美育,大力推进美育副校长进校园。

  

  04

  2022基础教育的“常量”和“变量”

  关注教育变革的时候,要留意和分析事物发展的“常量”与“变量”。透过2022开年两个月的教育工作部署、政策等动向,我们需要进一步看见,基础教育的“常量”和“变量”究竟有哪些?

  2021年,中国基础教育遇到的最大“变量”是“双减”。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强调,今年它仍然是重中之重,要巩固成果、健全机制、扫除盲点、提升水平、维护稳定、强化督导。完善部际专门协调机制,推动各地健全工作机制。

  对比去年很多学校猝不及防的被动应对,今年的“双减”工作将迎来更多细微的“变量”。关于这点,不少两会代表、委员们也密集发声:

  如“教师减负”方面:建议合理减轻教师负担;提供奖励与保障;增加教师编制;弹性上下班等;

  “课后服务”方面:建议学校课后服务供给调配平台;为参与教师设立专项资金;将课后服务纳为教师考核晋升加分项等。

  那么,什么才是教育工作中的“常量”呢?

  首先,纵览最近几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教育主要任务,可以发现,从2015年开始,“质量”就成为教育工作的关键词。可见,追求“教育高质量发展”,始终是教育顶层设计的“常量”。

  2015: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

  2016: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

  2017:办好公平优质教育

  2018: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2019: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

  2020:推动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

  2021: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

  2022: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

  其次,从近几年教育工作重点来看,“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普惠性学前教育”“办好特殊教育、继续教育,规范民办教育”“乡村教育”“职业教育”“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等,都是近年来教育规划的“常量”。

  

  05

  补充观察:

  教育必将走向“每一个学生都很重要”的时代

  有这样几个数据,格外值得我们注意:

  2021年,中国的出生人口1062万;死亡人口1014万;小学生入学人数1808万,全国本专科录取人数873万人……

  数据背后,教育的选择与任务早已清晰。

  第一,中国人口即将进入长期负增长阶段——然而中国要实现民族复兴,人力资本却不能负增长;

  第二,到2027年,每一所迎来新生的小学,平均班级人数将降至30人以内。基础教育面临巨大的场景变化,高质量、小班化、个性化、多场景、激活潜力,创新求变,是中小学教育人不得不主动或者被动直面的选择。

  第三,各地中小学、大学仍在不断修建,可以预计,等2021年出生的儿童年满18岁时,几乎所有人都能上大学,录取率接近100%。

  这样的数据意味着,一个大国的“人口红利”即将消失,这固然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但教育的任务,却只能更加指向在转型中实现社会“人力资本”的正增长。所以,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关头,教育必须走向“每一个学生都很重要”的时代,学校的重心,在于把每一个孩子都培养成为有理想、有目标、有价值、有贡献的未来新人。

  * 信息来源 | 内容据教育部网站、中国教育新闻网、微言教育、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中国教师报、光明社教育家、科技日报等整理

上一篇:世界海军实力排名前十的国家,日韩全部上榜!中国排第几?
下一篇:教育数字化转型——宏观规划 精准施策 建设建平中学智慧校园

最近更新教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