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岁只要求10以内加减法?

栏目:教育活动  时间:2022-11-26
手机版

  6岁的孩子只要会10以内的加减运算,这样的要求是不是太“小儿科”?教育部日前发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引起不少家长热议。

  虽然在媒体的报道中,《指南》出台的初衷是遏制当前“学前教育‘小学化’”的趋势,但是学前教育“小学化”,并不是家长和孩子刻意为之,在这种不正常的现象背后,是一些地方、一些小学在“入门”环节,仍在推行考试、选优的做法;而在选优的背后,更深层的原因则是基础教育的不均衡。因此,一个好心为之的“学前教育指南”,反而惹来无数非议,也就不足为奇了。

  一辩:学前教育指南,标准太“小儿科”?

  正方:5岁才知家住哪儿,起点太低

  刘璐颖(朝阳区某央企员工):我看到了那份《指南》,5岁才只需要知道家住在哪儿,这个标准的起点真的有些低了。我想,绝大部分家庭的孩子在此之前早已做到这点。

  去年开始,网上不断爆出有小孩被人拐走。我平时就教孩子别吃陌生人给的东西,不要跟陌生人走。现在孩子还不到3岁,已经能清晰地说出家庭住址,包括父母的名字和职业。我对照了下《指南》,里面的32个目标对我们家孩子早就不成问题了。我认为《指南》里的建议应该再拉开一些梯度,在实践技能、知识学习等方面的要求再高一些。这样才能符合孩子在当前社会成长、发展的需要。

  反方:4岁能体谅父母,多少孩子能做到?

  刘女士(儿童家长):《指南》出来时,我就和许多家长在网上讨论开了。许多家长都说这份《指南》所列要求太低,我并不这么认为,比如“4岁体谅父母”,这点有多少孩子能做到?

  现在我们的家长对孩子从小到大都是宠养的,可以说是要什么给什么。孩子从小会下围棋,会做算术题,但就是不会做家务,更不懂得体谅父母的辛苦。而这份《指南》的最大意义,在于唤起父母对儿童美德教育的重视。现在做好了,以后类似“逼求苹果三件套”的事儿就能少发生。

  二辩:学龄前儿童,品德、技能重于知识?

  正方:好品德、强技能,终身受益

  杨露华(化名,北大附小教师):我认为,这份《指南》的最大特点就是强调了对学龄前儿童进行美德教育和生存生活技能教育的重要性。这非常重要,甚至要超过知识学习。每年开学,总有一年级小朋友的家长带着孩子找到我,说自己的孩子如何优秀,能做100以内的加减法等等,但几乎没人提孩子的品德以及生活技能。事实上,大多数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很一般。我认为,知识学习是小学、中学等义务教育阶段的事情,学龄前的儿童最应该学会的就是尊重他人的品德和保护自己的技能,这些是终身受益的东西,很可惜被许多家长忽略了。

  反方:缺知识,上小学“跟不上趟儿”

  李远芳(海淀区,儿童家长):孩子有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不该过早“小学化”,该让孩子多些睡觉时间和玩乐时间,这一点我们都清楚。但是这些年“幼升小”、“小升初”的门槛越来越高。为了能有一个好前途,我们只能让孩子把主要的精力用在知识学习上。

  现在的问题是,幼儿园不“小学化”,孩子就不认识字,就不会读拼音。而一旦到了小学就几乎“跟不上趟儿”,其他孩子基本上一年级就能做100以内的加减法,会几十个上百个英语单词,我们的孩子怎么跟人PK?与其那时自尊心受挫,不如现在让他多吃点儿苦。

  三辩:儿童成长,是否需要统一标准?

  正方:标准化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借鉴模式

  刘若谦(教育杂志编辑):这份《指南》的出台,意义是非常重大的。《指南》对三个年龄段的孩子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同时也提供了87条教育建议。

  儿童成长教育就应该标准化。正是这些细致入微的标准和建议,为广大家长和幼儿园教师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借鉴模式,帮助广大幼儿园教师和家长了解3至6岁幼儿成长的基本规律和特点,一步一个脚印,有效遏制当前逐渐蔓延的学前教育“小学化”。这比一些“大而空”的口号,要有意义得多。

  反方:100个孩子有100条成长的路径

  侯正方(教育学博士):很多人都在欢呼这份《指南》的出台遏制了学前教育“小学化”,减轻学龄前儿童的负担。我却有些担忧,100个孩子有100条成长的路径,为什么会有一个几乎统一的所谓“标准”。

  体味成长的快乐是每一个孩子的权利,这种权利为什么要由大人来主导呢?由大人的想法制定的标准不应该成为儿童成长的“枷锁”,更不能以此作为分领域训练的“清单”,对幼儿进行强化训练。

  专家观点

  警惕指南成为

  幼儿打分“标尺”

  熊丙奇(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指南》提出5至6岁的孩子“能通过实物操作或其它方法进行10以内的加减运算”,但是,在“幼升小”的压力之下,很多幼儿3岁就达到这一水平了,如果到6岁还只有这一水平,是很难赢得择校竞争的。家长们要是按照这一《指南》行事,临到升学时才会发现这很“坑爹”。

  而《指南》提出的一些新标准,还有可能成为“幼升小”的新考题,比如,《指南》认为孩子需要有初步的归属感。5岁要能说出自己家所在地的省、市、县(区)名称,知道当地有代表性的物产或景观。一些学校完全可就此出考题考学生,而且可以拿《指南》做依据。

  虽然教育部学前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负责人指出,《指南》提供的幼儿学习与发展目标和典型表现是家长和教师观察了解幼儿的参照,但不是评价和衡量幼儿发展快与慢、好与差的“标尺”。不能将《指南》作为分领域训练的“清单”,为追求“达标”而对幼儿进行强化训练。但是,鉴于我国存在“幼升小”择校热的事实,以及学校(幼儿园)管理的行政化特点,这些标准,很有可能演变为评价和衡量幼儿发展的“标尺”。

  众说纷纭

  该达标的没达标

  不该超标的超标了

  五谷之花:“6岁会10以内加减法”、“4岁能体谅父母”?对照这份《指南》的“标准”,我们的孩子是该达标的一条没达标,不该超标的基本都超标。这就是可悲之处,也是该反思之处。

  DJ王玥:我们一直以学习之名在学习,学了很多,却不知道学了些什么。缺乏最基本的常识,不懂得逃生技巧,不知道孝敬父母,凡事以分数定输赢。学习本来是件快乐的事,却让人怎么都快乐不起来。其实我们的孩子原本不必这么累。

  敢玩敢想:学前教育体制中缺少规范化、无法可依、无据可查,不仅威胁到了家长的利益,更对宝宝的未来造成不利影响。新制定的这份《指南》,意味着我国学前教育的“国家标准”将很快出台,向学前教育规范化管理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禾苗-茁壮:4岁的孩子刚刚建立自我的概念,正在初探自我和他人的区别,这时候孩子怎么会体谅父母呢?

  李行勤:感觉这是根据大人想法要求孩子成长为什么样子,还定个标准,这和标准答案一样,让人觉得很别扭。

  本报记者张航J067制图吴薇H114

上一篇: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试卷
下一篇:(2021年秋)北师大版数学上册二年级1

最近更新教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