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阳性同事可能要来上班了,你准备好了吗?

栏目:热点资讯  时间:2022-12-22
手机版

  今天早上,一个朋友私信我说:他的一位同事周六周日感冒发烧,周一却坚持要来上班。人很慌,怎么办,在线等。

  看着他发给我的朋友圈截图,我也是倒抽一口凉气。

  

  “没测=没阳,只是感冒了”,以及“去公司一锅端”。

  这可真是地狱笑话了。

  一开始我还以为是个案,但我在网上一搜,才知道这种事情已经遍地开花了。

  美容店老板为了赚钱,店里有感染也不告诉员工,让员工继续上班,结果导致多人感染。

  

  也要有人提问单位有新冠阳性,要求孕妇复工上班,该怎么办?

  

  还有人说车间师傅发烧阳性,公司还要他上班,一车间全阳了。

  

  这样的事情,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会密集的在全国遍地开花。

  跟阳性同事来上班相比,阳性医生继续接诊才是更犀利的操作。

  不止一家医院鼓励阳性医生继续接诊。

  

  有的医生感染发烧三天后,仍被医院要求来上班,否则就扣年假,扣工资。许多医生为了保住收入,也不得不继续到医院上班。

  但也有人出来辟谣说,阳性医生继续接诊实际上是阳性医生接诊阳性患者,未感染的医生接诊未感染的病人。

  如果是这种情况,我觉得是可以理解医院的操作的。

  但医院在发布类似通知的时候,应当留一个心眼,在文件中明确写明阳性医生只接诊阳性患者,否则内部文件一旦流失到外部,就会引起民众的恐慌情绪。

  但话说回来,一大波感染肯定会如期来到,到时候如果没有足够的健康医生来接诊怎么办?阳性医生要不要上?这也是医疗系统需要提前考虑的问题。

  12月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也就是所谓的“新十条”。

  新十条中规定:

  除养老院、福利院、医疗机构、托幼机构、中小学等特殊场所外,不要求提供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不查验健康码。

  具备居家隔离条件的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病例一般采取居家隔离,也可自愿选择集中隔离收治。

  这两条内容是有矛盾的。

  前者的意思是,工作场所是不用查核酸的。

  后者的意思是,感染者需要隔离。

  既然不查核酸,你怎么知道我感染,既然没有确定我感染,我是不是就不用隔离?

  于是,即使公司里出现了阳性,管理层也可以假装看不到,让阳性员工继续工作。

  当一条规定没有处罚条款,那么这条规定就失去了约束力,是没有人会遵守的。

  违反国家规定,又没有处罚,但公司还可以赚钱,那老板们一定会天天违反规定。

  毕竟马克思的《资本论》中说:

  当利润达到10%的时候,他们将蠢蠢欲动;

  当利润达到50%的时候,他们将铤而走险;

  当利润达到100%的时候,他们敢于践踏人间的一切法律;

  当利润达到300%的时候,他们敢于冒绞刑的危险。

  所以说,国家的政策是具有滞后性的,一旦跟不上疫情发展的节奏,就会在局部形成混乱的局面。

  阳性员工是否应该上班,没有定论。

  阳性员工如果居家隔离,是否带薪?是发全额工资,还是病假工资?

  公司出现阳性员工,其他员工是否应该上班?

  如果阳性员工居家隔离又不带薪,是否应该保障阳性员工正常上班获得收入的权利?

  员工因为公司强令出勤,而感染了新冠,是否算作工伤?

  这些问题都亟待国家出台相应的政策,否则事情一定会朝着不利于劳动者的方向去发展。

  即使非要阳性员工到公司来上班,也得考虑如何让感染减少到最小。

  比如可以把阳性员工安排在一起工作,与非阳性员工进行区隔。

  同时规划阳性卫生间和非阳性卫生间。

  还可以让阳性员工在其隔离办公室原地就餐,餐食可以由非阳性员工装在一次性餐盒内放到一个无接触的取餐点,再让阳性员工去取餐。

  同时不应当让阳性员工和非阳性员工同乘班车,可以考虑让阳性员工自行组织自驾通勤到公司,由公司报销油费。

  总而言之,只要对阳性和非阳性员工进行区隔,动态规划,然后注意办公场所的消毒,相信可以把感染数量减至最少。

  毕竟阳性员工发烧后,公司依旧会出现非战斗减员,也不利于公司的正常经营。

  买好一点的口罩,因为你可能真的需要戴一天。

  勤洗手,因为物体表面的病毒可以停留数天,然后通过手传播给你。

  多锻炼,免疫力强的更不容易感染。

  多喝热水,虽然直男,但是有效。

  多吃蔬菜和肉类,维生素和蛋白质都有利于增强免疫力。

  切莫减肥,减肥会降低免疫力。

  

  少聚餐,阳性感染者不会在脸上画一个神雕大侠。

  最后,转发这个郭襄,祝你一辈子没有阳过。

  

  我是无良HR,致力于为职场人提供有用的知识。

  举报/反馈

上一篇:天津这些场所应开尽开丨两个区公布基层发热诊室名单丨钟南山最新研判丨葡萄牙英格兰出
下一篇:德州市拨付543万元疾病应急救助基金帮助困难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