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儋州故事·文化]楹联之乡话楹联(配组图)

栏目:热点资讯  时间:2022-12-22
手机版

  核心提示          对联的产生,始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在寝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后来对联都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上。到了宋代,更多挂或贴于楹柱上,故名“楹联”。中原文化传入儋州始于西汉,儋州人努力传承中原文化,也努力保留文化的原本,对“楹联”这一古老的传统文化更是如此,在乡村,在城镇,凡遇各种喜事总要写上一副对联表达自己的喜悦和情感,过年时节,“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更是一道亮眼的美丽风景,因此,儋州也成了盛产对联地方,2002年8月被评为“中国楹联之乡”。本期,我们通过儋州市作家协会主席李焕才的讲述,一起感受儋州对联的精彩故事,一起领略儋州对联文化的源远流长和独特魅力。

  儋州对联的传奇故事

          有道是,先学诗,再学联。鬼使神差,让我首先触碰了对联。          那是因为一个传奇故事。说是一个落榜秀才,躲在山里苦读。一天,一只鹘鸟从他身旁跑过,像突然滚过一颗硕大的黑珍珠。灵感拍打他的脑门,随口吟出一只上联:鹘走珠磨地。秀才兴奋不已。这只上联十分优美传神,又富有文采,如果又配上一只合适的下联,就缀成一副佳联。可是,灵感已转身而去,他怎么也想不出般配的下联。秀才不服气,天天在那鹘鸟跑过的地方走来走去,嘴里反复叨念那只上联。一连十几天,秀才的脑汁已经绞尽,心血已经耗干,那只下联仍然不出来,他仰头哀叹一声,吐一口血,倒地而毙。打那起,凡是有人进此山来,就隐约听到一个声音在叨念那只上联。人们以为有鬼,都不敢进山。若干年后,一个少年到山上来砍柴,又听到那人的声音。少年聪慧,马上想到,此人可能是偶得一只佳联,却对不出下联,郁闷成疾,悲愤而死,死有不甘。好奇撞击少年的心。少年也要想那下联。可是,同样想不出。少年呆坐在一棵杨桃树下,从早到晚,那下联仍没在他的脑幕呈现。夕阳西下,少年心里又急又烦。他霍地站起,挥刀砍在那树上,忽然,一只乌鸦扑棱棱从树上飞起,直冲云汉。少年抬头仰望,见那乌鸦变成一个黑点,粘在天幕上。灵感蓦地眷顾少年,他脱口念出:鸦飞墨点天。天啊,这不正和“鹘走珠磨地” 缀成一副妙联吗!打那后,山上再也听不到有人在叨念那只上联了……          鹘走珠磨地;鸦飞墨点天。——这副对联连着这个传奇故事反复回旋在我心里。太有意思了,区区十个字,机灵地码在一起,却变化出如此微妙的韵味和节奏,又生发出优美的意境和不凡的气象。尤其,在我们村的后山经常见到鹘鸟,有黑色的白色的黄色的红色的,都其貌不扬;乌鸦更讨厌,黑不溜秋的,整天喋喋不休。可是,这两样动物经过文字演绎成对联,给鹘鸟和乌鸦赋予了美感,呈现出新意,让人生发出意气飞扬的意象,也改变了它们的形象。从那时起,对联开始镶在我少年的心扉上,其魅力不时牵引我心中的指针。          我们村的村头立着一个敬字亭,它在这里站立多少年了,不知道。其实,那是一个塔,玄武岩砌成,雕龙飞凤,精致而又气派。小时候,我们经常在塔边玩耍,兴致来时,就爬上塔去。塔很高,分五层,没地方抓手,颤颤巍巍地攀爬,很惊险,可是,每次我都努力爬上了塔顶。后来知道,这是一个圣塔。这塔座落在我们村祠堂前面,祠堂叫圣堂,塔当然是圣塔。以前,村里的私塾就办在祠堂里。之所以把塔叫“敬字亭”,就是村里人看见有字迹的废纸丢在地上,就捡起来,集中在亭里焚烧。字是神圣的,要珍惜,要敬畏,不能废弃,更不容踩踏。敬字亭有个小门,两旁刻有一副对联:圣绩侔天地;文光射斗牛。正是这副对联,让我这个懵懂少年对这个敬字亭肃然起敬。开始时,我读不懂那个“侔”字,查字典知道,“侔”就是“齐”的意思。文为圣。就是说,对联的意思是读书人的业绩和天地一样大,文章的光华映照牛斗星。那么,敬字亭里焚烧的文字,闪烁着神圣的智慧,光芒四射。打那后,走近那敬字亭,就感觉有一种无形的东西缭绕在塔身,我不敢再攀爬了。

  儋州文人的对联故事

          其实,儋州的空气里弥漫着浓浓的对联情愫,儋州人的心里澎湃着对联的节拍,对对联情有独钟,只要你细听,对联的故事就不时敲打你的耳鼓。说清朝时,有个叫陈京本的人,写对联十分了得。他家境贫寒,独自在石马岭上躬耕苦读。清朝乾隆二十六年,儋州徐浦村黄河清殿试高中进士,衣锦还乡之日,当地文人墨客聚集于王五墟,搭彩门迎候进士荣归。彩门搭好了,人也聚齐了,门联却拟不出来。的确,进士是何等人物,没有惊艳之作,难入进士法眼,怎敢轻易出手。文人墨客们正苦思冥想时,一个农民模样的人赶过来喊道,快点啊,进士快到了,门联还拟不出来!有人恼羞成怒骂道,容易吗,你会,你来写嘞!那农民真的抓起毛笔,写了起来,写了上联:当行酒接当行客。扔下笔,走了。文人们围过来,一边吟读,一边点头说,行啊,不俗,有新意!可是,人们又让他写下联时,却找不到人了。幸好,有人认识那农夫是陈京本。马上叫人赶马上石马岭,把陈京本请回。陈京本又写了下联:出色花簪出色人。的确不凡。“当行”与“出色”出自明代王骥德《曲律·杂论》“禅道在妙语,诗道亦然。惟悟乃为当行,乃为出色。” 用典巧妙,联句又自然。黄河清进士来到,看着门联,眼睛一亮,说,咦,此地露出个浅口薯呢,此人若入科考,必定及第!过后,黄河清亲自上石马岭看望陈京本,见他那破茅屋拿两根木棍当门柱,上边贴着一副春联:杈口向天天降福;木头入地地生财。联句简单自然生动传神,却妙趣横生。进士点点头。茅屋里边又有一副对联:壁破通君子;茅疏漏仲尼。君子乃贼,梁上君子也;仲尼即孔子,天上圣人乎。对联诙谐,却意味深长。进士正扫视这间破屋,品味对联的滋味,陈京本又念出一副:日月有心来对我;风雨无情莫管它。进士看着陈京本,见他气象不俗,他不仅学识广博,锦心绣口,却又豁达。黄河清于是修书一封,推荐陈京本去和自己的堂弟黄河照一起教书。黄河照见一个来自北岸地区的农民,说要当教书先生,当即出只上联试其才,念道:北鸟南来,满地凤凰难下足;陈京本答道:东乌西照,一天星斗尽低头。黄河照又念:竹笋尖如枪,白鹤敢来尖上立?陈京本答道:青茅利似剑,黄蜂偏向利中行。这时,陈京本才拿出黄河清的推荐信。两人一边教书,一边研读经文,乾隆三十九年一起考中举人。据说,黄河清的胞弟黄海清曾经得到陈京本的指点,于乾隆五十一年,也考中了举人。          黄河清和对联也有不解之缘。他有个绰号叫“野鹤进士”,其实就出自一副对联。说是黄河清中进回来后,不思仕途,多年赋闲在家。一天,朝庭派来使臣,要请他外出为官,看见他家的堂屋挂着明代罗念庵警世诗中联句:笼鸡有米汤锅近;野鹤无粮天地宽。那使臣看了片刻,看出黄河清无意为官,要当闲云野鹤,悠游自在,二话不说,便打马回头。          王云清是儋州松林兰山村人,光绪十五年高中进士,是海南最后一个进士。王云清也是对联高手。他中进士后,被派往湖北任知县。离家前,妻子给他收拾行李,一边收拾,一边吟出一只上联:夫妇百年长岁月;王云清当然听出,这时妻子的心声,当即答出下联:功名两字逐风云。后来,他辞官南归,在儋州丽泽书院、东坡书院等执教,写下无数脍炙人口的对联。一次,新英的一个姓钱人家开一间货铺,打轿请王云清进士来撰写开张对联。王云清进士下轿,看见货铺的铺号叫“进合”,当下就以“进合”二字按凤顶格拟一副对联,写道:进我门中随坐坐;合君心事买多多。妙!对联随意,轻便,自然,口语化,又切题。这副别开生面的对联使人眼界大开,对联也可以这么写啊!很快便在当地传开,这间货铺的名号也在当地传开,一时顾客如云,生意兴隆。          乾隆十二年儋州解元,长坡书村人陈圣与才思敏捷,对联也很独特。小时候,陈圣与身体瘦弱,一富家子弟骂他作病鬼,他当即作一联:今日被君称作鬼;他年加斗便成魁。后来,陈圣与府试、乡试皆夺魁,应了他的妙联。又有一次,一位风水先生坐在村口乘凉,陈圣与和几个孩子走过,风水先生看着陈圣与说,我有一上联,从没人对出下联,谁对得出,赏钱十文。说着,他掏出测向罗盘念道:红罗盘,四面转,东西观其所行,南北察其所向。陈圣与看着风水先生手上一把白纸扇说,对得出,我不要钱,要你手中的扇,可否?先生点头。陈圣与念:白纸扇,两边开,春夏用之则动,秋冬合之则藏。风水先生惊呆了,只好将扇子递给了陈圣与。          清康熙年间儋州神童陈峨传也有对联特才。据说,当年昌化廪生乡试回来,路过儋州,看见七岁的陈峨传在路边的溪水摸鱼,手上正拎着一串鱼,廪生即兴吟出一只上联:一串无鳞,鳅短鳝长鲵有脚;陈峨传指着旁边一个大哥的鱼篓答道:三生有壳,龟圆鳖扁蟹无头。昌化廪生佩服得五体投地。可惜,陈峨传七岁便夭折了。          儋州新英新地村神童李国士也有对联天才。亁隆九年,广东新会举人何拜书任儋州学正,何听说李是神童,登门造访。见面,何吟出一只拆字上联:李童生,右边缺点成才子;李听见,哈哈一笑,也答出一拆字下联:何学正,中间弃口作人丁。何拜书感叹不已。          儋州进士黄河清也慕名前来拜访李国士。来到村口,黄河清看见一个十岁左右的男孩在路旁菜地上割韭菜,一个稍大的女孩在旁边摘葫芦,随口吟出一上联:摘葫芦,留青藤,欲生后果。那男孩扬着手中的韭菜答道:割韭菜,弃黄叶,可怜先生。黄河清大惊,知道碰上李国士了,联中又有“弃黄叶”之句,只好转头而回。          清末拔贡陈有壮尤其痴迷春联。陈的文笔清新华丽,尤其工于春联,他曾有春联写道:诗妙接心传,芳草杏花,五色彩亳书丽句;酒香介眉寿,桃符爆竹,一团喜气报新年。那些年,每个春节前,陈有壮都掏钱举行春联比赛,亲自评选,奖励冠军、亚军、季军、殿军,荣获冠军者,就拿走一个猪头。每到这个时候,十里八乡就涌起一股春联的热潮,使之春色迷人,春意盎然。我们村曾有人拿过陈有壮的猪头,过去好几十年了,村里人说到春联时,嘴边还跳跃着陈有壮的名字。

  民间对联亦精彩

          儋州的对联并不是文人墨客的专利,贩夫走卒,引车卖浆者也有对联高手。话说民国初期,海南感恩县的县长、警察局长、法院院长皆姓郑。三人商讨,出一只上联:感邑三机关,县长郑、警长郑、院长郑,维持军、政、法。出告示征下联,说对上者,奖光银二十个。人们争相观看,却没人对得出。一个背负打磨工具的人也挤过来看,接着转身到一店铺买了信封信纸,借过笔墨,写一只下联,亲自送进县政府大门。郑县长拆开,见那下联写道:中华一总统,智者孙、仁者孙、勇者孙,著作族、生、权。县长拍案叫绝!不仅对仗工整,且口气不凡,还把国父孙中山大总统的民族、民生、民权三民主主义写出来。县长亲自给此人颁奖,见是一个衣着褴褛的儋州打磨哥,感慨说,儋州人陋文不陋啊!          平时走在村镇街巷中,冷不防,就有一副妙联扑入眼帘,让你眼睛一亮,又为之一笑。我读过朱元璋皇帝为阉猪匠撰的一副对联:两手拨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我在儋州也看到一个阉猪的一副对联:勿多事;要寡欢。乍看,不大明白,细品,含蓄,幽默,妙趣橫生。据说乾隆皇帝也为一个剃头匠撰写一副对联:虽是毫毛技艺;却为顶上功夫。我在新英小巷里也看到一个剃头匠的一副对联:入来是张飞;出去变周瑜。大胡子的张翼德变成风流倜傥的周公瑾了。在新街,有一间二层楼房,楼上是照相馆,楼下是食店,门联写:楼下炒粉,请坐;阁中照相,上来。我在新英港看到两艘船挨在一起,一艘是渔船,贴一副对联写道:顺风游海内;得利进家中。另一艘是小游船,租给情侣在港中喝酒唱歌垂钓,欣赏两岸景色,品味爱情乐趣。上边一副对联写道:把酒问津,两岸桃花红似锦;持竿垂钓,一溪春水碧如烟。乍看,似是写情侣游览情景,往深处细品,不禁噗哧一笑。          儋州这个古老的地方盛产对联,被评为中国楹联之乡,红白喜事一定要写对联,尤其是春节和升学时节对联满天飞。儋州人如此喜欢对联,我想,除了与儋州人的性情有关之外,与儋州方言也密不可分。儋州话讲究韵味和节奏,明快而又活泼,儋州有“诗乡歌海” 之称。儋州山歌就有这些特点。当然,也与文化底蕴和历史的承接不无关系。比如儋州人都叫“对联”,“对”或者“对子”,很少叫“楹联”。对联的产生,始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在寝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后来对联都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上。到了宋代,更多挂或贴于楹柱上,故名“楹联”。中原文化传入儋州始于西汉,儋州人努力传承中原文化,也努力保留文化的原本。(作者李焕才 编辑梁娥 吴宗绩)

    二OO二年八月,儋州被评为中国楹联之乡。

    悬挂于中和镇东坡书院内的楹联。

    悬挂于中和镇东坡书院内的楹联。

    新州镇长塘村93岁老人陈树槐写了一辈子对联。

    儋州书法家为市民书写春联。

   儋州书法家为市民书写春联。

    儋州书法家为市民书写春联。 图片均由记者 何文新 陈钟鹏 摄

上一篇:复星医药启动阿兹夫定片商业化,紧急调配运抵河南、海南、新疆等地
下一篇:不恐慌 不焦虑 万一中招 科学用药,听听几位“小阳人”感染新冠的真实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