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声中一岁除 烟花满天迎新春

栏目:热点资讯  时间:2022-12-22
手机版

  春节有你

  实是幸运

  

  新春 | 大吉

  春节,又叫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表现。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

  

  

  年兽害怕红色、火光和爆炸声,而且通常在大年初一出没。所以每到大年初一这天,人们便有了拜年、贴春联、挂年画、贴窗花、放爆竹、发红包、穿新衣、吃饺子、守岁、舞狮舞龙、挂灯笼、磕头等活动和习俗。这习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习俗

  春节又被称为新年,它是由上古“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的一种风俗节日。从古代文明角度来讲,春节的起源其实不仅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同时也是一种蕴含着古老文明与文化的节日。

  尤其是经过历朝历代不断发展和演化,春节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节日,而是一种可以承载中华文化底蕴的象征。

  一:关于守岁

  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到来的习俗,俗名“熬年”。现存文献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记》: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二:关于放鞭炮

  

  放爆竹已有两千多年历史,起源已不可考,相传是为了驱赶一种叫年的怪兽,寄托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放鞭炮,让春节更加热闹,有着浓浓的年味,还寓意着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向往。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和“火”,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期盼。近几年,为了保护环境,许多城市已经禁放烟花爆竹。

  三:关于春联

  春联,又叫“春贴”、“门对”、“对联”,是华人们过春节的重要标志之一。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春联,起源于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称作“桃符”。春节贴春联的民俗起于宋代并在明代开始盛行。

  四:关于祭祖

  国人有慎终追远的传统,过节总不会忘记祭拜祖先。除夕祭祀祖先,起源久远,一是在辞旧迎新之际对祖宗先辈表示孝敬之意和表达怀念之情;二是由于人们深信祖先神灵可以保佑子孙后代,使子孙后代兴旺发达。

  

  五:关于压岁钱

  压岁钱,其起源已不可考,传说是为了压邪祟。除夕夜吃完年夜饭,长辈要给小辈压岁钱,以祝福晚辈平安度岁。有现存文献记载的压岁钱最早出现于汉代。小孩的是“压祟钱”,老人的才是“压岁钱”。“祟”相传为一种小妖,能使小孩治病,“压祟”即为辟邪、期盼之意,让孩子们健康成长。老人的“压岁钱”是指为了他们不再增长岁数,可以长寿。

  

  

  六:关于春晚

  特指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发起于1983年,严格来说不能称之为风俗,但目前已成为每年不可或缺的过年元素,2014年被定位为国家项目。春晚有过无数辉煌时刻,也遇到过批评和质疑。春晚的发展历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

  

  小时候,我们最盼过年,穿新衣、吃好饭、收岁钱,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过年的氛围逐步淡化了,再也找不到当年过年的快乐。近年来,针对过年缺乏仪式感的讨论越来越热烈,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回归和坚守也越来越强烈。但传统文化的精髓已经融于我们的血脉无论怎么变迁,春节的重要意义不会改变,但形式会越来越契合时代发展变化,近年来,兴起的旅游过年逐渐成为了新的风俗。春节的习俗变迁,也是时代发展的缩影。

  

  春节童谣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糖瓜祭灶,新年来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头儿要顶新毡帽,老太太要件新棉袄。”“二十三,祭罢灶,小孩拍手哈哈笑。再过五,六天,大年就来到。辟邪盒,耍核桃,滴滴点点两声炮。五子登科乒乓响,起火升得比天高。”

  END

  图源:分团委宣传部

  本次编辑:马靖昊 施雅楠

  责任编辑:李姜 宋伊凡

上一篇:达安科普:新冠侵入人体机制是怎样?新冠核酸快速检测是怎样发现的?
下一篇:糖皮质激素能有效降低新冠病死率 世卫组织修改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