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冠肺炎死者做病理解剖有助照亮救治盲区

栏目:热点资讯  时间:2020-02-17
手机版

  科普之家

  昨天,全国第1例、第2例新冠肺炎逝世患者的遗体解剖工作在武汉金银潭医院完成,获得的新冠肺炎病理已被送检。此前,同济医学院法医学系教授、病理专家刘良关于对新冠肺炎死者尸体进行解剖的呼吁引发关注。在接受新京报《紧急呼叫》栏目采访时,刘良再次呼吁,早一天做(解剖)就可以多救几个人。目前很多医院对病理解剖持积极态度,因相关部门未下正式文件,导致病理解剖无法实际操作。

  刘良的这个提法得到了不少人,特别是专业人员的赞同,但恐怕也有不少公众难以理解:我们已经证明了新冠病毒本身的存在,还有必要再解剖尸体吗?

  其实,病理上没有完整的、系统的信息,就不能从整体上解释新冠病毒疾病的病因学和病理机制,无法从整体上认清疾病是如何发生的,又该如何预防和治疗。

  目前,我们一般从患者的咽拭子和重症患者的肺部灌液样本中确认SARS-CoV-2的存在,但没有病理解剖,无法得知这些病毒是分布于肺部的什么地方,以及是否还分布在身体的其他部位和器官。在临床上,有些病人并没有表现出呼吸系统的症状,反而表现出心血管、神经、消化系统的症状。这一切都需要通过病理解剖来弄清楚,只有通过对各个器官的病理切片研究,弄清楚病毒究竟是以何种方式损害人体细胞和组织器官的,才能对症下药,进行精准治疗。

  之所以要强调病理解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病理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有了病理解剖和病理学的存在,才能从基础医学过渡到临床医学,进而治病救人。很多临床不清楚的问题,都能在病理医生的解剖结果中找到答案。

  病理解剖学的创始人之一,意大利的解剖学家乔瓦尼·巴蒂什·莫尔加尼在17世纪就对数百例尸体进行了解剖观察,并将病例的临床表现、死亡原因和尸解发现进行比较、整理,以充分的事实证明疾病的症状与器官病变有密切的关系。通过观察器官上解剖学的变化,可以判定疾病的性质和症状产生的原因。

  莫尔加尼由此确立了“病灶”的观念,在今天也相应地有了原发性和继发性病变的概念,如肿瘤是原发性还是有转移,都需要明确病理位置,以便临床医生采取恰当的治疗手段。当肿瘤还是原发性,并且没有转移时,手术是最好的方式,如果转移了,则要进行化疗或生物疗法等。

  同样,通过病理解剖,可以更清晰地知道病毒聚集于什么部位和器官,造成了什么伤害,有多严重,以及这些损害是由病毒自身毒力造成的,还是由人体的免疫系统过度反应造成的。

  新冠病毒肺炎重症患者到后期往往产生白肺,肺部的呼吸功能严重受损,导致呼吸衰竭。只有通过病理解剖才能知道,这是由新冠病毒单独造成的,还是由人体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或B细胞等共同作用造成的。

  病理解剖可以为临床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线索,照亮救治过程中的盲区,拨开笼罩在病区和病灶上方的迷雾,有利于挽救更多的病人。当然,病理解剖首先要取得患者家属的同意,还需要严格做到防控病毒的污染和传播。

  □张田勘(专栏作者)

上一篇:河北省首批3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治愈出院|病毒感染|河北
下一篇:恒大网上卖房3天认购额580亿!多家房企疯狂线上促销 今年房价怎么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