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解读|新冠病毒感染从“乙类甲管”变为“乙类乙管”,将带来哪些变化与影响?

栏目:热点资讯  时间:2022-12-27
手机版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朱萍 北京报道 ?12月26日深夜,国家卫健委公告,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经国务院批准,自2023年1月8日起,解除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采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不再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规定的检疫传染病管理,由“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

  从“乙类甲管”变为“乙类乙管”,国家卫健委指出,因为综合考虑病毒特点、疫情形势、疫苗接种、医疗资源准备和防控经验等因素,我国已具备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了调整的基本条件。我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面临新形势新任务,防控工作进入新阶段。

  调整后,无论是在核酸检测、患者分类救治、出入境还是保险等方面都有直接影响。国务院联防联处置控机制特邀权威专家、国家卫健委新冠疫情应对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介绍称,我们需将工作重心从防控感染转到医疗救治上来,工作目标是保健康、防重症,确保防控措施调整转段平稳有序。特别需要关注老年人、有基础性疾病人群等重症高风险人群的疫苗接种、个人防护和感染后的及时救治,最大限度减少重症和病亡。

  中国卫生经济学会理事、健康险资深专家邵晓军博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之前主要还是发生率设计保障(所以主要还是产险公司的健康险在做),未来是要和用药挂钩,寿险和健康险可以更好的切入。“乙类乙管下新冠病例会急剧上升,虽然大部分新冠是轻症但也有部分有基础疾病以及老年病人会出现重症的情况,而治疗这些重症新冠特效药物基本是高端医疗险覆盖,未来可以推出专项新冠病种特药险覆盖更多人群,保障这部分药品的费用,这也是未来商业保险发展的空间。”

  “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

  之所以进行更名,国家卫健委解释称,当时命名为“新冠肺炎”,主要考虑疫情初期病例大部分有肺炎表现。随着奥密克戎变异株成为主要流行株以后,致病力减弱,仅有极少数病例有肺炎表现。考虑到肺炎仅反映了病毒感染后较为严重的患病状况,不能概括所有感染者临床特征,将“新冠肺炎”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更加符合目前的疾病特征和危害。

  而对于降级调整,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从2022年8月份就有讨论的声音,在网上有传钟南山、李兰娟院士建议下调管理分类的传闻,在12月初,即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十条”的前夕,多位专家公开表态降级调整的合理性。

  彼时,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也表示,新冠肺炎回归乙类管理的条件日趋成熟,但降级管控的举措是疫情防控的重大调整,应坚持稳中求进、走小步不停步,适时有序作出调整。实际上,在此调整下,无论是检测、分类救治、

  而对于调整,在12月26日新华社文中,梁万年指出,分类管理一直是我国传染病防控的策略,一直实行动态调整,依法科学管理一直是我国应对传染病的基本原则。

  梁万年介绍称,当前,我国法定传染病共有40种,其中甲类2种,乙类27种,丙类11种。甲类传染病包括鼠疫、霍乱。乙类传染病包括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等。其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和炭疽中的肺炭疽,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丙类传染病为监测管理传染病,包括流行性感冒等。

  将传染病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要具备相关条件。在依法的前提下,根据对病原体、疾病的性质和危害性的认识,根据人群免疫力和卫生健康系统的抵抗力,根据疫情现状和未来走向,聚集专家的智慧、借鉴国内外经验,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才能做出决策。

  国家卫健委也进一步解释了其中原因,称这主要是因时因势动态优化调整防控措施,不断提高科学精准防控水平,经受住了全球疫情的多轮冲击,成功避免了致病力相对较强的原始株、德尔塔变异株等在我国的广泛流行,极大减少了重症和死亡,也为疫苗、药物的研发应用以及医疗等资源的准备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我国疫情流行和病亡数保持在全球最低水平,人民健康水平稳步提升,统筹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取得世界上最好的成果。

  当前,国内外专家普遍认为新冠病毒变异大方向是更低致病性、更趋向于上呼吸道感染和更短潜伏期。奥密克戎变异株成为全球流行优势毒株,虽然感染人数多,但致病力较早期明显下降,所致疾病将逐步演化为一种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综合考虑病毒特点、疫情形势、疫苗接种、医疗资源准备和防控经验等因素,我国已具备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由“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的基本条件。我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面临新形势新任务,防控工作进入新阶段。

  从防控感染转到医疗救治

  梁万年进一步指出,我们需将工作重心从防控感染转到医疗救治上来。

  《方案》指出,要分级分类救治患者。对此,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指出,将依托网格化布局的医联体,包括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构建分级管理、分类收治的新冠病毒感染分级诊疗服务网络,为新冠病毒感染者提供系统连续的分级诊疗服务。

  焦雅辉指出要充分发挥医联体的作用,目前医联体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都有各自的功能定位,以满足患者就医需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要做好人群健康监测和健康管理,特别对老年人合并基础病等重症高风险人群要实施分级健康管理;医联体内二级医院主要提供技术支持,提高基层医生对高风险人群的识别、诊断和处置能力,同时做好居民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工作;医联体内牵头三级医院负责急危重症患者救治,并为基层健康管理的老年人在病情变化需要就诊时提供绿色通道。

  焦雅辉指出,对于新冠病毒感染者,如果是单纯新冠感染、未合并严重基础疾病的无症状或症状轻微感染者,采取居家隔离治疗;对于普通型病例、高龄合并严重基础疾病但病情稳定的可以到亚定点医院;以新冠肺炎为主要表现的重型、危重型病例在定点医院集中治疗;以基础疾病为主的重型、危重型病例,以及有其他疾病就诊需要的患者,即使核酸或者抗原阳性,也可以按照相应的诊疗需求到相应的综合医院或者专科医院正常就诊。

  焦雅辉进一步指出,总的来说,从当前疫情防控形势和新冠病毒变异的特点上看,绝大多数新冠病毒感染者不需要去医院就诊,可以通过互联网医疗、零售药店或者网上药店购药等方式,按照居家隔离治疗指南,做好居家治疗。有需要的可以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提供指导。

  与此同时,焦雅辉也指出,近一段时间,发热门诊的诊疗需求增加比较快,供需矛盾比较突出,对此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满足患者诊疗需求,主要通过进一步扩充医疗资源、增加医疗服务供给、推动分级诊疗、推动互联网医疗服务、多渠道加强药品供应保障。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阿里健康等互联网企业都在积极保供中,如阿里健康在北京、石家庄、江西、重庆等多地保障退热药、抗原、口罩、连花清瘟等抗疫物质。

  另外,焦雅辉还指出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老年人等高风险人群健康管理和健康监测,根据不同健康状况进行分级管理,一旦发现健康状况变化,及时转诊至有相应诊疗能力的医疗机构,最大限度防止重症发生;强化疫苗接种,尤其是老年人疫苗接种,降低老年人感染后发生重症和死亡的风险。

  据了解,截至12月15日,全国二级以上医院开设发热门诊超过了1.5万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置发热门诊或者发热诊室超过3.5万个。北京、上海、安徽、江苏、山东等地利用方舱医院、体育馆等设施,开放临时发热门诊,极大地缓解了发热患者就诊问题。

  在重症救治方面,焦雅辉介绍称,在床位资源方面,我国二级以上医院总床位数561.6万张,近期床位使用率在60%上下浮动,全国重症医学(含综合ICU、各专科ICU)床位总数已达15万张,约10.6张/10万人,其中三级医疗机构重症医学床位11.2万张。从使用情况看,近期重症床位整体使用率在55%至60%之间波动。此外,全国储备“可转换ICU”床位7万张。

  在救治设备方面,全国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共有血液透析单元15.11万个,床旁血滤机(CRRT)1.97万台,体外膜肺氧合仪(ECMO)2300余台,有创呼吸机11.60万台,无创呼吸机7.66万台,监护仪97.12万台,高流量吸氧仪3.82万台。

  焦雅辉强调,后续将根据疫情的发展情况,继续加强监测,因地制宜改造和扩充相应资源,保障人民群众就医需要。

  商保有新机遇

  在过去三年间,我国采取“先救治、后结算”的方式有力保障了确诊和疑似患者救治费用,在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综合保障后,个人负担部分由财政给予补助。

  2020年6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显示,全国确诊患者人均医疗费用约2.3万元,总医疗费用高达13.5亿元;重症患者人均治疗费用超过15万元,一些危重症患者治疗费用达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

  21世纪经济报道从北京多家医院了解到,目前,在新冠定点医院门诊部,新冠核酸阳性人员前来门诊预约看病,依然属于财政报销范畴,无需自行承担。

  不过,有医保研究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新冠免费治疗是一种应急状态下的医疗保障措施,疫情管控优化之后,医保“报销”也需要回归常态化管理,当下火热的新冠特效药抗病毒药物奈玛特韦/利托那韦片(Paxlovid)目前按照甲类报销,后续是否有调整,需要再看国家的政策。

  而近日,舆论漩涡中的新冠保险频频被传出企业拒绝理赔的消息。12月27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此前较火的美团保险平台的“新冠抗疫保”、华泰新冠疫情保障险、水滴保平台的“水滴新冠防疫险”、支付宝上的“众安爱无忧”“众安疫情隔离津贴险(升级版)”等均已无法购买。

  出现上述现象,有业内人士指出,新冠相关保险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保险产品,再加上新冠疫情一直在变化中,既没有足够的案例可参考,也没有完整有效的经验数据支撑,使得保险公司在进行产品精算时难以做到精准,也使得一些产品理赔核保趋于保守。

  邵晓军博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指出,精算都是用预估加安全边际来设计产品,上述问题是因为保司设计产品的预计确诊率和实际确诊率之间有巨大的差异。

  “乙类乙管下新冠病例会急剧上升,虽然大部分新冠是轻症但也有部分有基础疾病以及老年病人会出现症重症的情况,而治疗这些重症新冠特效药却是医保部分或不支付,例如Paxlovid(售价2800元一盒,这部分费用对高端商业医疗保险都是完全覆盖,医保小部分报销,且供应住院,门诊很难拿到药),现在这些药物基本是高端医疗险覆盖,未来可以推出专项新冠病种特药险覆盖更多人群,保障这部分药品的费用,这也是未来商业保险发展的空间。”?邵晓军指出。

  对于具体推出时间,邵晓军表示目前还不确定,前期新冠保险超赔亏损让有些公司比较踌躇,之前主要还是发生率设计保障,主要还是产险公司的健康险在做,未来是要和用药挂钩,寿险和健康险可以更好的切入。“之前就像航班延误险主要是保障概率,后续更多的治疗和服务相关。”

上一篇:杭州一5A旅游景点,女人逛着嫌累,男人却很喜欢去溜达
下一篇:@四川人 您参与的“四川省新冠感染情况问卷调查(第二次)”结果出炉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