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因素叠加:为何无症状感染者比例少,感染者症状强烈!

栏目:热点资讯  时间:2022-12-28
手机版

  最近,身边朋友阳的越来越多,不少“杨过”已经开始成为“杨康”,学爸这次感染的毒株比较温柔,也快要接近“杨康”了。

  和朋友们交流中招后的感受,包括网上铺天盖地的信息,大家普遍有两个疑惑 ,也有人在学爸前面几篇文章留言质疑:

  1、不是说奥密克戎感染后,以无症状居多吗,怎么身边的人大多有症状呢?

  无论是上海上半年的数据,还是放开前广州的数据,都表明90%以上是无症状,怎么现在的情况大相径庭呢?

  

  2、不是说奥密克戎感染后症状很轻吗,怎么现在大家都普遍感受很强烈呢?

  除了发高烧,还有什么水泥鼻、刀子喉、榴莲座、鞭子抽等等强烈反应。

  而上半年上海疫情快结束时,张文宏团队于6月18日发布的研究报告中有两个数据:

  1、上海市核酸检测阳性总数的98%无症状。

  2、奥米克戎的轻症感染者,有发烧症状的只占4%。

  于是放开后,网上对张医生的质疑,又开始多起来,一些所谓的大V竟相鼓噪,要求张医生道歉,甚至进行人身攻击。

  这次,学爸依然站在张医生一边!

  张医生的讲话不一定全部正确,但他讲的全是真话,当不能讲真话时,他宁可选择闭嘴!

  要知道上海疫情期间的统计数据是来自各方舱医院汇总,经过层层复核的,张医生断不可能造假、说谎。

  又有人质疑,要么就是核酸检测造假,这也断不可能,要知道当时发现核酸异常后,还有疾控中心、专家组层层复核,不可能只是基层核酸检测机构就能左右的。

  既然没有说谎,现实又是如此撕裂,到底原因出在何处呢?

  还是要用辩证唯物主义这把钥匙来解锁: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

  从上半年到下半年,作为变量,很多因素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而且这些因素之间还有着复杂的相互关系。

  只要尊重科学、实事求是、回归逻辑,就能厘清这些复杂关系,解决上述困惑。

  以下这四个因素叠加,就是导致12月猝然放开后,大家的感受和上半年数据截然不同的原因所在!

  一、无症状的确认标准严苛

  一直以来,我国对于阳性的确认标准,无论是无症状还是确诊,都很严苛:Ct值≤40。

  要知道绝大部分国家,像美国和日本的标准都是35,中国是全球最高的标准40,这个标准在疫情初期,对于防止疫情传播,起到很大的作用。

  那么何谓Ct值?标准定为40,又说明什么问题呢?

  新冠病毒的实验室检测,主要是用实时荧光PCR方法检测新冠病毒核酸。

  “大白”采集鼻咽拭子时,会从鼻腔或喉咙取下少许人体细胞,但拭子里的病毒含量非常低,检测仪器需要把样本基因放大到一定程度,才能检测到病毒。

  Ct值就是指检测出病毒片段的最小信号值所需要进行的扩增循环倍数,简单来说就是发现新冠病毒时扩增了2的多少次方,Ct值就是多少。

  2的10次方是1024,20次方是100万,30次方是10亿,40次方就达到1万亿,因此是呈几何级数增长的。

  实际检测中,无Ct值或Ct值大于40,为阴性;Ct值小于37,可报告为阳性;Ct值在37-40之间,建议重复实验,若扩增曲线有明显起峰(可能在潜伏期),则判断为阳性。

  

  卫健委分别于2022年3月15日发布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6月28日正式发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

  其中,将解除集中隔离管理及出院的标准,从核酸检测“阴性”放宽为Ct值≥35,因为这部分康复人群已经不再具有传染性了。

  

  但这个放宽,不是针对常规核酸检测用的,实验室核酸检测标准依然没有变,还是要求严格按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实验室检测技术指南(第七版)》规范执行,也就是Ct值≤40。

  因此Ct值定为40 ,和Ct值定为35,就意味着还需要增长2的5次方,也就是再放大32倍,检测不出病毒,才能判断为“阴性”,这个标准严苛不!

  11月份的二十条中,为了和国际接轨,也将入境人员阳性判定标准为Ct值<35,而此前Ct值≤40,这就理解了,为何很多国际航班出发时核酸检测都是阴性,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到中国落地就有一大堆阳性。

  这样就明白了,为何此前上海也好、广州也好,公布的数据里无症状比较多,因为担心奥密克戎的隐秘传播,动辄全民核酸,将很多感染病毒微乎其微的人,都检测为阳性无症状患者,拖去隔离,难怪在方舱活蹦乱跳、载歌载舞,即使少数发展为确诊的,也是症状轻微!

  如果说,此轮冲击波中,这个因素是无症状患者比例较少的因素,那么下面三个因素,则是此轮感染者普遍感受症状强烈的因素。

  二、冬季叠加流感等因素

  虽然奥密克戎的致死率已经无限接近流感,但考虑到奥密克戎的传播能力远超流感,而我国老年人群基数庞大,这也是高层一直犹豫是否放开的重要因素。

  学爸在前面几篇关于疫情防控的文章一直认为,选择在冬季放开,不是最佳的选择(至于医疗资源等的准备,就不再赘言了)。

  冬季本来就是流感高发季节,而对有基础病的老年人,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也是高危季节,很多体弱多病的老人,就是在冬天走掉的。

  流感症状和奥密克戎的前期症状相似,都可能会存在发烧、头痛、鼻塞、流涕、咳嗽、咽痛等症状。

  

  不管是先感染奥密克戎,还是流感,都会使人体抵抗力下降,另外的病毒、细菌也就会趁虚而入,也就是合并感染。

  

  虽说奥密克戎以攻击上呼吸道为主,但在冬季感染后会导致免疫力下降,流感病毒也有可能进一步攻击,导致症状变得严重,甚至引起肺部感染。

  来看下日本最近公布的新冠病毒死亡率情况,冬季死亡率是夏季的3-4倍左右:

  2022年1-2月,60岁到79岁的死亡率是7‰,80岁以上的死亡率是45.7‰;

  而2022年7-8月,60岁到79岁的死亡率是1.8‰,80岁以上的死亡率是16.9‰。

  国内自12月初开放以来的第一波冲击中,已经出现了很多肺部感染的病例,而不像上半年上海疫情期间,肺部感染很少,要说原因,还是叠加了流感、细菌感染等因素。

  在第一轮冲击中,没能挺过去的一些老年人,到底是奥密克戎引起的,还是流感等病菌引起的基础病加重,还真不好说。

  也许就是这个原因,卫健委在统计死亡人数时,已经把因基础病离世的排除在外。

  退一步讲,即使不在3月初上海疫情刚开始传播时放开(做个试验),也应当在6月底上海疫情防控宣告胜利时(试验结束),实行有序放开。

  设想一下,暑期正是大中小学放假,免去了校园成天核酸产生的一惊一乍。

  更为重要的是,夏天的气温高,不利于新冠病毒的存活与传播(当年的SARS就是在夏季突然销声匿迹),也免去了无数大白冒着中暑危险,去做全民核酸。

  人体为什么感染后发烧,而且不少都是39度以上的高烧,就是为了让人体环境病毒不适合复制,今年多地的气温都超39 度了,病毒还能活跃吗?

  三、疫苗抗体滴度减弱

  注射完疫苗后,抗体浓度的单位是“滴度”,“滴度”越高,说明人体内的抗体数量越多、浓度越高,疫苗的保护作用就越强。

  在2020年基本普及两针疫苗后,我国又在2021年下半年启动第三针加强针的接种工作。

  因此,大部分人的第三针疫苗是在2021年下半年接种的,2022年虽然启动序列接种的宣传,但绝大部分人并未接种第四针。

  前面接种的疫苗,主要是针对病毒的原始株,而非专门针对奥密克戎。

  按专家的说法,针对的原始株的疫苗,虽然对奥密克戎的防护不够,但对防护重症、防死亡还是很有帮助,因此呼吁老年人要及时接种。

  对于普通人群来说,疫苗的防护效果,随着时间推移,会逐步降低,一般在半年后便会大幅度减弱。

  

  因此,2021年下半年接种的加强针,到了2022年的12月份,其滴度会大大下降,防护效果大大减弱。

  至于有人质疑灭活疫苗和mRNA疫苗的效果有差异,还有人质疑疫苗有假,这个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因为缺乏数据。

  但有一点可以说明,学爸家的小谢,2020年10月份出国时,已经接种了两针中国生物的灭活疫苗,到2021年暑期,又接种了两针辉瑞的mRNA。

  四针疫苗,而且是不同类型的序列接种,够全了吧,但还是在2022年9月初中招了,虽然发烧不高,但喉咙也是刀割一样难受。

  再回到前面的话题,假设在上半年上海疫情结束后放开,当时加强针才接种半年左右,疫苗的保护效果也会更好。

  四、免疫系统成为温室花朵

  很多人一直在高喊:国家保护了我们三年!

  但某种意义上,正是因为这几年的保护,让我们成为温室里的花朵,一旦放开,就会遭到暴风雨般无情的摧残!

  有没发现,封控的这三年,不论是自己,还是周围人,感冒发烧反而变少了。

  一是大家防护措施到位,出门必戴口罩,感染病毒细菌的机会少了;二是药房对于感冒发烧相关的“四类药品”(退热、止咳、抗病毒、抗生素类药品)严格限购,大家为避免麻烦,更加注重防护。

  以前养育孩子有个说法:“不干不净,吃了没病”。这个说法固然不值得提倡,但也不无道理。

  看看有些成天在泥地里摸爬滚打的孩子,长得壮壮的,很少生病,而一些精细喂养的孩子,却像个病秧子,也容易过敏。

  1997年,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生理学教授贾德·戴蒙出版了《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一书,该书于1998年获得普利策奖以及英国科普书奖。

  

  该书讲述了现代世界及其诸多不平等形成的原因,指出了环境对人类历史的重大影响,否定了西方社会的“种族优越论”。

  书中描述了印第安人的毁灭之路:大量消灭土著居民的并不是白人的枪炮,而是白人所带来的的瘟疫,如天花、麻疹、流行性感冒、伤寒、鼠疫等。

  有史学家估算,印第安人原来的人数在6000万左右,哥伦布来到美洲大陆的一两个世纪里,印第安总人口减少了95%,但死于枪炮的不过十分之一,死于各种瘟疫的占到十分之九。

  由于欧亚大陆的人类很早就开始驯化动物,动物身上的病毒细菌已经感染和传播了相当长时间(想想席卷欧洲的黑死病),生存下来的人就有了对某种特定疾病的免疫能力。

  而印第安人从没有定居的畜牧业,就没有跟这些病毒细菌共存的经历,因此当白人将病毒细菌带来时,绝大部分的印第安人对此丝毫没有免疫力,只能成群成部落地病亡。

  同样,三年的清零努力,使得我们与境外竖起堵截病毒的铜墙铁壁,且不说这种隔离对经济发展的巨大影响,即使将中国成为没有新冠病毒存在的世外桃源,又将如何演变呢?

  当我们不能成为世界的孤岛,一旦放开时,就有可能在一些特定的病毒细菌面前,一溃千里!

  因此,当我们认识到,只能和奥密克戎共存,不可能实现清零时,一旦猝然放开,不再实行严格的核酸检测,叠加寒冷的天气、疫苗的失效、免疫力的缺失,就近乎裸奔了!

  至于说感染后的具体症状,上述四个因素到底起怎样的作用,还和各人的身体特点、生活环境等因素都有关,很难一概而论。

  结语

  人类吧,在大自然面前,还是个小学生,不,也许小学生都不如。

  总的来说,这三年,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个人,都不容易,就是体制内的人,也折腾得够呛。

  要说在防控政策上,前两年很果断,也很成功,第三年,有点犹豫,失去了最佳的放开时机,总体来说,功过73开吧。

  世界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既已放开,绝无回头之路,只能放平心态,迎接接下来的冲击波了。

  好在第一批放开的城市中,北方的几个包括北京,以及广州、成都等地,似乎已经挺过来了,发热门诊人数在下降,地铁人流量也在回升。

  接下来,春节前后,随着返乡潮的到来,各地农村将会迎来巨大的冲击波。

  相信来年春暖花开之际,我们将会轻装上阵,全力以赴拼发展。

  每个选择,都会有利益冲突,两害相权取其轻,对于放开的冲击波中,不幸离世的人们,子孙后代们会记得你们、感恩你们的!

  人类一代代生生不息,年轻人才是未来和希望!

  中华民族,也正是经历过无数次的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才能够屹立世界五千年!

上一篇:盘点中国最适合年轻人旅行的地方,是时候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了
下一篇:全球最令人失望旅游城市:中国有三座城市上榜,广西桂林排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