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265xx.com/res/images/mobile.png)
央美博士:孩子并不需要艺术的“启蒙”
童书妈妈写在前面:
如今,我们大多都有了这样的共识:如果想让孩子未来的生活不至于贫乏,就不能忽略审美。
我们也愈发意识到,拥有审美眼光的人有种种优势,审美能力出众的孩子,眼界比普通孩子更开阔,内心更丰盈,更具创造性,长大后,他们更容易了解美,发现美,摆脱平庸,收获幸福。
然而,越是认识到“美育”的重要性,父母们的困惑也接踵而来。
“孩子什么时候开始学技法呢?”
“什么样的美育机构才是好的美育机构?”
“在儿童美育中,家长如何帮助孩子?”
这一次,我们就整理了父母们最常见的一些问题,采访了央美博士曹栋老师,希望可以帮助大家缕清这些困惑。我们相信,这篇文章一定让你大有收获,在儿童美育方面,给予孩子真正的帮助,而不是用成人的固有文化、理性的思维遮蔽孩子的艺术本能。
注:
本文根据童书妈妈对曹栋老师的采访整理而成。
曹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学士、硕士,中央美术学院造型艺术研究所博士,清华大学吴冠中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山西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其实,孩子不需要艺术“启蒙”
“启蒙”这个词,在两个时期出现的特别密集。一是欧洲的启蒙运动,二是中国的五四运动。
也就是说,启蒙意味着打破矇昧的状态,走向科学与理性思维。
而艺术,更多的是感性或认知,而不是理性层面的。
毕加索说他用四年学会了拉斐尔的绘画,但用一生去学习儿童绘画。那么,到底是他在启蒙儿童还是儿童在启蒙他?
在艺术方面,孩子远比成人有天赋,因此,我觉得对孩子用“艺术启蒙”这个词有偏颇之处,并非“启蒙”,而是不要“遮蔽”。
不要用成人的固有文化、理性的思维遮蔽孩子的艺术本能、基于感性的原初动力。
幼儿的感性经验是最丰富的,对世界的感知力远比成人敏锐。我们会发现,一分钟内孩子的面部表情能变换很多种,瞬间哭了瞬间笑了,而成人是做不到的。
文学或者艺术中,最好的状态就是赤子之心的状态。就像很多人在接受文化教化之后,还想回到赤子之心状态,也就是回到孩子拥有的敏锐感觉的状态中。
绘画对孩子最重要的意义是认知自我
有家长觉得,绘画就是一门技术,学会了可以画出好看的作品,获得荣誉,赢得比赛;
有家长想着,绘画可以锻炼孩子的耐心和专注力,能够静下心来做事情;
还有家长认为,绘画可以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创意能力,让孩子变得更聪明。
我不能说大家的想法不正确。但是,如果你有时间,愿意跟孩子一起画一下,一起去创作出一件作品,或许你会发现,孩子绘画的目的,并非是为了我们设想的那些好处。
其实,孩子通过绘画,对自己的感觉、情感和思想,进行反思或者条理化,进而对自我有更清晰的意识和更准确的知识。
比如,前段时间,有位家长送来一张画,她说孩子开心地玩了一天,结果回来后却画了一堆哭脸。家长问孩子为什么,孩子说“因为快乐的日子结束了,所以我不开心了。”
这个孩子通过绘画反思了自己的情感,我们也因此可以推断,他是个对过往事物有留恋、偏敏感的孩子。
高更有幅画叫《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王阳明说:“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一个人首先必须知晓“自己”,然后才能去寻求其它知识。
而绘画为孩子认知他“自己”创造条件,提供机缘,设置情境。
孩子在绘画中,探究自己真实的感觉,反思自己的体验,对自己的思想、情感进行分析,坚持自己的判断,进而对自己有更清晰的意识和更准确的知识。
绘画是孩子的语言,需要倾听与交流
当孩子拿着自己的作品到你面前,你该如何回应?
首先,不要用成人的经验和认知去评判孩子的画“美不美”“像不像”“对不对”。因为,孩子完全是在画自己经验里的东西,他正在通过绘画回味自己拥有这些经验时的感觉。
无论孩子画的东西是现实的,还是幻想的,是合理的,还是荒诞的,他对自己经验的思考是实实在在的,得到的收获也是非常具体的。
其次,鼓励和表扬肯定是最基本的。父母长辈的表扬和肯定,是孩子进行探究和行动的主要动力来源。对于孩子的绘画作品,可以从整体上表扬,肯定孩子的付出。“妈妈看到你画画挺认真,真棒”……
如此一来,孩子心中自然会对自己之前的努力有回味,有感受,由此更乐于在以后的绘画中专注认真。
另外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倾听”。有些家长可能会困惑:画作怎么能“倾听”呢?
如果我们把“绘画”当成孩子的一种语言,那么就容易理解了。既然是语言,就需要交流,需要表达、倾听与反馈,不然就失去了意义。
比如,一个孩子胡乱地画了很多圈,你根本看不懂,这时可以试着问他画的是什么,他可能思索后告诉你,这些是车轮。
又比如,当孩子画了一个“门”的时候,我们可以继续交流:这扇门会通向哪里?那么孩子会很愿意继续跟你聊他的想法:这扇门打开后向右走,就来到了神秘世界……
孩子的画表达的是他内心的所思所感,我们与其交流,倾听他的内在想法,其实也在帮助他不断认知、定义自己的感受与经验,锻炼思维能力;同时亲子之间的互动,也能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注与爱。
走出内心开始观察世界
就是孩子学习技法的节点
孩子们偶尔画得像马蒂斯、毕加索,家长们兴奋不已:简直媲美艺术品。但孩子的画作与艺术品并不相同。
比如,孩子画了一张彩色的画,他所做经验的东西,跟现代派艺术家波拉克在泼彩过程中要表现的东西,完全是两件事情。
孩子泼彩更多的是体验颜料的感觉,他在找自己的经验,这个过程中他觉得很好玩很开心,这是他的目的。波拉格的“泼彩”则在探寻一种抽象的表现形式。
一些机构把孩子的泼彩也炒作成了艺术作品,其实满足的是家长的虚荣心理,这是成人世界的事情。孩子们的绘画,只是他思维的痕迹,是他的语言,是他打开心灵跟我们交流的窗口。
有些孩子八九岁之前,绘画能力特别好,提起笔来挥洒自如。他画了一个火柴人,这个火柴人就是他心里面的人的形象,他不太关注外部对象的真实样子,他不在意“人”一定要有鼻子眼睛、手脚和肌肉。
但是到了八九岁的时候,他可能突然不愿意动笔了,说自己画不出来了。为什么画不出来了?
这证明孩子对外面的世界感兴趣了,对外界的观察变得细致了,他开始觉得外部世界很复杂,而自己用画笔驾驭不了。
也就是说,他的目标变了。从前他只关注自己的内心,他并不关心外部的样子,但现在他从观内走向观外了,并意识到外部世界的复杂。这也是必然的,人不可能一直只关注自己内心而不关注外界世界。
一旦孩子到了“观外”的阶段,我们就可以让他学习技法了。
什么是好的美育机构?
在选择美育机构之前,大家一定要清楚,美不是知识,审美不是技能,美育晕染的是生命的底色,而不是可以轻易标注或抹去的痕迹。
既然要晕染生命的底色,那一定是要渗透到孩子的生命经验中的,能够彻底激活孩子的感觉官能的活动,从本能和天性的角度充实孩子的生命体验。
事实上,对于孩子来说,言教不如身教,唯有朝向事情本身的,忘情地沉浸其中的活动,才能给孩子留下最深刻的审美体验。
就像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所说的“活动就是一切”,能够潜移气质、晕染生命底色的美育一定不是“知识本位”的,而是“活动本位”的。
“活动本位”,就像道家说的以“无”为体,无为而治一样,说来容易,实现起来却难度很大。
“活动本位”,意味着不是背好了的知识给孩子讲出来就行,而是需要设计情境、创造情境,带孩子进入情境,在与孩子交流互动的艺术活动中,潜移默化地交流传递美感体验。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时刻提醒自己以孩子为中心,以活动为本位,而不是被自己固有的概念、知识、技能,乃至好恶标准带跑。
对于教师而言,如果要从“知识本位”切换到“活动本位”,必须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而这几方面的表现也是我们判断一个美育机构是否优秀的标准。
1、教师一定是爱孩子的。
情感是活动的动力,是教师与孩子相互沟通的纽带。那种正襟危坐,自以为掌握了“炼金术”的老师做不了儿童美育,因为他越是带着施舍的心态面对孩子,与孩子的距离越远。
2、教师必须非常懂孩子。
儿童美育课堂的情境化是建立在对话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必须契合孩子心智成长的阶段性特征。
比如,跟五岁的孩子在一起,你可以看着月亮叫姐姐,孩子会觉得你很亲切;跟七岁的孩子,你再管月亮叫姐姐,孩子就会觉得你很幼稚。不懂孩子,就不能用孩子的语言展开交流,没有交流,美育就成了一句空话。
3、教师是要善于观察孩子。
每个孩子都他独特的身体特质、气质特征、心理特点,心理年龄的发展阶段不同,感受美、体验美、发现美的能力也不一样,如果一个老师没有大量儿童观察的经验和知识,即时的交流就会变得很困难,“活动本位”的理念也就没有了基础。
在儿童美育中,家长能做些什么?
一位家长向我说起了她的经历。她带着孩子去公园玩,发现了美丽的花朵,于是叫孩子过来观察:“快来看这朵花多美!”
但是孩子并不感兴趣,看了一眼便去爬旁边的假山,然后上蹿下跳玩水去了。家长觉得很遗憾,如此美好的事物孩子却不懂得感受。
这个孩子真的不懂得感受美吗?他在假山和水里嬉戏,才是真正的融到环境里面去感知了,这个过程中获得的愉悦感,是他更本能更纯粹的美感。
我们成人能做的,就是帮助孩子充实和丰富他的感官体验、感性经验,而不是告知“这是美”,不要用成人的标准固定和框住孩子对美的感受。
具体来说,我建议家长与孩子一起进入某种情境中共同感受、体验。把自己的“频道”从“成人本位”切换到“孩子本位”。
孩子不愿意观察那朵花,就用孩子感兴趣的方式引导他,快看“花对我笑”了,甚至可以模仿花的姿态,“你看它笑得前仰后合,把腰也笑弯了。”
找到了可以与孩子沟通的语言,美感自然显现,至于花美不美,不是教的,也不是观察得来的,有了“无功利的愉悦感”,美感还需要到别的地方寻找吗?
再比如,孩子不愿意去观察一棵树,那家长就自己就自己亲自模仿一下,伸展了胳膊,挺拔的样子,鼓励孩子一块儿做,身体的感觉会在不知不觉中把美感传递出去。
“道可道非常道”,美的感觉不需要也不能够概念概括。它不同于那些可被告知也可被遗忘的知识。掌握全部美术史掌故的“小博士”,很可能是个美盲。
因此,请和孩子共同沉浸在当下的情境下,尽情感受此刻带给你们的愉悦感,这些将对孩子的美育发展非常有益。
上一篇:江苏省2021年成人高校招生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发布!
下一篇:感觉如何?迪丽热巴被评为全球最美女演员 还有这9大美女入榜
最近更新热点资讯
- 谷歌AI聊天记录让网友San值狂掉:研究员走火入魔认为它已具备人格,被罚带薪休假
- 豆瓣9.4,姐弟恋、三人行,这部大尺度太厉害
- Genes, Intelligence, Racial Hygiene, Gen
- 【土耳其电影】《冬眠》电影评价: 宛如一部回归伯格曼风格的道德剧
- 陌生人社会伦理问题研究
- 理论研究|前海实践的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
- 澳门刑事证据禁止规则
- 综艺普及剧本杀和密室逃脱助力线下实体店爆发式增长
- 日本小伙和五个小姐姐同居?看完我酸了!
- 第一学期高一语文考试期中试卷
- 高中必考的物理公式有哪些
- 这部大尺度的申奥片,却讲述了不lun恋...
- 心理语言学论文精品(七篇)
- 《贵妃还乡》 超清
- 专论 | 郭丹彤、陈嘉琪:古代埃及书信中的玛阿特观念
- 微专业招生 | 数字文化传播微专业列车即将发车,沿途课程抢先看!
- 生态安全的重要性汇总十篇
- 原创因“18禁”电影登舆论顶峰,万千少女一场春梦:这一生,足够了
- 章鱼头
- 读书心得体会
- 考研考北京大学医学部或者协和是一种怎样的难度?
- 央媒评女主播编造“夜宿故宫”:让肇事者付出代价,理所应当
- 库欣病患者求医记(流水账)
- 《太平公主》④ | 地位越高,越要装傻
- 爱体检 安卓版 v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