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有些事说出来显得我矫情,但我确实不开心
朋友:
不瞒你说,其实工作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不快乐,很不快乐,本以为是自己没有很好的完成从学校人到社会人的转变,总给自己找借口,我需要时间去学会适应现实的社会,但是时间一天天过去,但是快乐却也没一天天如期而至,我想我需要去寻求缘故。
后来,我从不同途径同时被安利了这本书——《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大概是同这本书有缘,所以我就花了一下午的时间阅读。
一、你是不是渴望通过外在寻求答案,而不是向内寻求根源?
朋友,我必须同你承认,最初买这本书,我大概和书中的蛤蟆先生一样是为了寻求“怎么做”的答案,说白了就是有一种“苍鹭你(心理医生)就直接告诉怎么做吧?到底我要怎么做才能摆脱这些不开心,只要能告诉我答案,摆脱这该死的状态,怎么着都行”的心理。
阅读书前的我不知道,自己就像和蛤蟆一样,把苍鹭当做父母有依赖,是为了别人的意愿,而没有真正理解对自己负责的含义。
当时,我的想法是只要告诉我解决问题的答案,就行。
所以,我急迫的翻书,快速的浏览,也有和蛤蟆一样的愤怒,为什么苍鹭一直是引导性的问很多问题,问得脑袋壳都疼了却不给予答案。
心理医生苍鹭总是抛出一些可能无法回答的问题,让蛤蟆听得云里雾里,要揣摩很久,而作为读者的我也是看得不知所云,总是期待寻求校对答案的需求。
后来慢慢的,静下心来阅读,发现原来心理咨询师苍鹭的作用就是让蛤蟆自己悟出答案,书中如此描写:
蛤蟆对苍鹭说:“我不知道是不是你有意为之,很多时候我觉得我们的关系像父母和孩子,我常常想依赖你,也总希望能从你的口中听到一些睿智睿智的话,能给我答案。你当然教了我很多,对我非常有帮助,但你从没给过我答案。”
苍鹭说:“你期待我给你答案,你看我的眼神像孩子寻求父母的认可。”而苍鹭尽量不那么做,总是把问题抛回给蛤蟆,鼓励蛤蟆进入成人状态。
蛤蟆说:“我懂了,在咨询的过程里,从依赖到对抗依赖最终走入了独立的状态。”
读到这一段,我才发现自己读这本书的初衷就是偏颇的,我期待着《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犹如父母,告诉我要怎么做?其实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本书去理解自己的行为,充分理解自我并且掌控它,甚至要体会独立的自我接纳和更高要求的求同存异并接纳他人。
这本书的意义,大概就是帮助读者,向内寻找根源,发现自己,觉察自己才是这本书帮助读者最大的地方。
二、你是不是处于儿童或父母状态,而没进入成人状态?
通过阅读《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全书,我跟随着蛤蟆先生一起做了10次心理咨询,我发现不快乐的根源也许是自己依旧处于儿童状态以及偶尔处于父母状态,而不是处在所谓的成人状态,导致无法自己快乐起来。
那么,什么是儿童状态?什么是父母状态?什么又是成人状态呢?书中给出了答案。
1、儿童状态就是“儿童自我状态”,指他的行为和感受都像一个孩子,不同于“幼稚”,而是“像孩子一样”。它由我们童年残留的遗迹搭建而成的。幼年时将刚出生就具备的几种基本情感抓紧发展演化变成更微妙、更复杂的行为,这些行为某事成为自我的核心,融为了自我的一部分,定义了我们的一生。
简单点说,就是我们在长大后,依旧自动做出和小时候一样的反应,童年时的情感和行为处理模式和小时候一样,然后再次体验到童年时候的感受,这种感受好的坏的都有。许多感受与自己的父母和原生家庭有关。
2、父母的状态,就是表现的如同自己的父母,基本不是在挑剔就是在教育别人,用言语重复从父母那学来的挂念和价值,回想证明给别人看,让别人接受你的观念和价值观。
父母状态就让自己犹如一个法官,一直再控诉别人,给他们定罪,然后顺理成章地惩罚他们,有时候甚至是自己判定自己的罪,谴责自己,但这些都是处于父母状态。
3、成人状态是指我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儿童状态和父母状态都有情绪化的地方),它让我们能应对此时此地正在发生的现实状况(不是重复儿童时的自动反应或是重复父母的处理方式)。
在成人状态下,所有的知识和技能能为自己所用,行事可以理性而合理,能够思考当下的事情,评估自己的行为,或者倾听别人对你的看法而不马上驳斥。
书中说:“没有人能够强迫别人进入“成人状态”。心理咨询师,自然也不行。所以心理咨询师苍鹭能做的是鼓励咨询者蛤蟆进入自己的“成人状态”,而没有强迫蛤蟆之前改变自己原有的状态。
因为只有自己才能决定怎么做。这也回答了上文的第一小问提,为什么苍鹭更多的不是告诉蛤蟆怎么做,而是将问题反抛给蛤蟆,让它自己找到答案。
三、你是不是在扮演“自证预言”的角色,而不放过自己?
书中最常提到的观点是:“你应该为你的行为负责。能帮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其实,读到这类观点,我是困惑的。
毕竟这个年代,我们读的鸡汤够多,知道的大道理,方法论也不少。不读《蛤蟆先生去心理医生》我也知道,我要依靠自己啊。只是我没办法依靠自己走出不开心,没办法活出自我,走入成人状态,这该怎么办?
其实,书中也有给到答案,那就是改变人们潜意识里的“自证预言”行为。
所谓的“自证预言”是指,一旦我们在童年时决定了用怎样的态度和观点,就会在以后的人生里始终坚持自己的选择。这样的态度和观点影响了我们的选择行为,构建了我们的底层架构,我们通过不断确认和支持这些信念和预期,通过控制事情的发生,从而确保预言会成真,确保自己的世界和预期一样。
就比如,某些人确信自己是不幸的,他随时可以给你报出一连串他遭遇过的不幸的事情,有些人会忽略美好的时光而选择性的记忆那些悲伤和不开心的事情。
又比如某些人确信自己不够优秀,陷入自卑与自责,或者说是困在“我不好,别人都好”的自我预设里,所以潜意识里做的行为都是为了印证这样的预设,形成“赢了预言游戏,输了自己”的状态。
书中说:“所谓活得真实,就是真诚地回应当下的需求,打破从童年时延续下来的因果循环,打破过去经历的束缚,在自由中成为真正的自己。”也许,这才是解开当下不如意状态的金钥匙。
文中的蛤蟆先生,最初也陷入“我不好,别人好”的底层逻辑里,一直过的不开心。但是,它通过10次咨询,选择了“我好,你也好”的人生坐标,并依靠行为和态度持续地对自己和别人展示出来。虽然这个选择不能给它庇护,免于“残暴命运如投石飞溅般的摧残”,但这是一种发自内心信念的行为,让蛤蟆道别了过去,获得了新生。
最后de结语: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的推荐语是:作为一本心理学入门书,运用童话的故事让读者跟随蛤蟆先生寻找自己内在的答案。
我觉得,它做到了,至少我在不开心的时候,读了它,通过它,更了解自己,也更了解自己是活在了自己的思维禁锢里。至于接下来,就是实践的事情了。
希望,能够运用于实际生活中,挣脱“儿童状态”与“父母状态”的负面影响。
上一篇:国产首部女性悬疑网剧,成人版《隐秘的角落》,baby演技得到认可
下一篇:美一成人工作室推AR应用:用户可与裸体明星互动
最近更新热点资讯
- 谷歌AI聊天记录让网友San值狂掉:研究员走火入魔认为它已具备人格,被罚带薪休假
- 豆瓣9.4,姐弟恋、三人行,这部大尺度太厉害
- Genes, Intelligence, Racial Hygiene, Gen
- 【土耳其电影】《冬眠》电影评价: 宛如一部回归伯格曼风格的道德剧
- 陌生人社会伦理问题研究
- 理论研究|前海实践的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
- 澳门刑事证据禁止规则
- 综艺普及剧本杀和密室逃脱助力线下实体店爆发式增长
- 日本小伙和五个小姐姐同居?看完我酸了!
- 第一学期高一语文考试期中试卷
- 高中必考的物理公式有哪些
- 这部大尺度的申奥片,却讲述了不lun恋...
- 心理语言学论文精品(七篇)
- 《贵妃还乡》 超清
- 专论 | 郭丹彤、陈嘉琪:古代埃及书信中的玛阿特观念
- 微专业招生 | 数字文化传播微专业列车即将发车,沿途课程抢先看!
- 生态安全的重要性汇总十篇
- 原创因“18禁”电影登舆论顶峰,万千少女一场春梦:这一生,足够了
- 章鱼头
- 读书心得体会
- 考研考北京大学医学部或者协和是一种怎样的难度?
- 央媒评女主播编造“夜宿故宫”:让肇事者付出代价,理所应当
- 库欣病患者求医记(流水账)
- 《太平公主》④ | 地位越高,越要装傻
- 爱体检 安卓版 v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