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的交友指南

栏目:热点资讯  时间:2023-01-28
手机版

  文|Yolanda

  来源|享玩合伙人(ID: GTrip-partner)

  分享国内外生活达人的生活方式,以及他们旅途中的有趣内容和场所。倡导幸福快乐的中国式生活美学。探索理想生活的各种可能性。提供中国沉浸式文化体验。定期发布文化体验体验报告。传播中国文化精髓。

  —— 没有人规定好朋友要拥有同样的梦想。

  1.

  开始本周的话题之前,我有几个问题想问你:第一个问题,当你听到#好朋友#你脑子里出现的名字有几个?

  第二个问题,当你遇到喜从天降的好消息,你想要跟你的朋友分享,你脑子里蹦出来的名字有几个?

  第三个问题,当你遭遇不幸或困境,想要跟朋友倾诉、排解,你脑子里蹦出来的名字有几个?

  第四个问题,这3个问题中重复的名字有几个?

  自从上一期的大声思考上线后,我的塑料朋友圈再次遭遇了滑铁卢。有#朋友#给我发微信说我变化太大,不想继续做朋友了;有#朋友#干脆把我从微信联系人了删除了;还有的#朋友#不动声色的给我颜色看看;就连@人渣叔也“活跃”起来。让我真正觉得有趣的,不是这些#朋友#的变化,而是我自己不为动容的心态。

  

  究竟是成年后的交友变得越来越困难,还是我们变得越来越不需要朋友?今天的大声思考,朋友们,我想跟你们聊一聊成年后的友情。

  

  2.

  成年后我们复杂的友谊

  我认为关于朋友的定义,无论我们处于什么阶段,都是不变的,朋友始终是那些我们所欣赏的人、可以说话的人、可以依靠的人。发生变化的是,我们遇到这样的人、产生这样的感觉的情境在发生变化,因此我们处理关系的方式也在发生变化。童年阶段的友情以寻找玩伴为特点,这时的友情很简单。

  

  到了青春期,我们开始需要第一次形成对自己的认识,同时学习如何与人亲密,在这一时期的友情会涉及更多的自我暴露,我们寻找那些和自己价值观一致的人,一旦找到,友情可以发展地极为深刻且激烈,认为彼此是自己在这世界上的理解和支持。研究表明,从11岁开始,我们就会把作为“安全感底线”的依恋对象从父母转换到朋友,当感到不安时,我们会首先寻求朋友的帮助。

  18-25岁被称为“成年初显期”,在这一阶段的中心任务是解决亲密与孤独的冲突,也就是说,这是我们最需要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的时期。这一阶段往往也是我们人生的第一个重大改变阶段:我们可能会离开家乡,到陌生的国家或城市求学和工作,遇到爱人、结婚等等。这个时期的我们最为需要社会网络的支持,朋友在这个时段变得功能性需求更强,青春期那种互相占有类型的友情已经开始褪去。

  

  而进入成年中期(25-50岁),情况又变了。我明显感觉我是25岁从英国回国以后,我的交朋友的能力迎来了退化高峰。

  研究表明,与朋友的联系频率下降最明显的阶段是在结婚之后。这听起来挺讽刺的:在婚礼上,你邀请来所有最好的朋友为你庆祝和落泪,然后,婚礼结束,你就失去了他们。随后,你的人生中会有太多不得不做的事情,每一次做决定的时候,推掉朋友的聚会都要比推掉下班接孩子回家、或者一次重要的商务旅行要容易的多。你会悲哀地发现,你已经没有时间去陪伴那些曾经陪你度过了所有重要时间点的人。

  

  就像人们常说的“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完全的黑与白,更多的是灰色地带”,成年后的友谊也是一样,它并不总是“好的”,也不是完全道德的,相反会包含很多复杂的、不道德的部分。有时候,人们的关系甚至是亦敌亦友的,“友敌”(Frenemies)这个词语在2008年被加入了《牛津词典》,定义是“尽管不喜欢、或者彼此敌对,但表面上仍表现得很友好的一种关系”。而“俚语词典”(Urban Dictionary)对它的定义则是:“既是朋友又是敌人的人,你们之间的关系既是互惠互利或互相依存的,又是竞争性的、充满了危险和不信任的。”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发现,成年后的我们在不同的朋友圈里展示出的自己也是不同的。因为成年的我们拥有很多种特质,它们无法被容纳在某一种关系当中,我很明显的发现,我不同的朋友圈比如前客户、比如同学、比如资源共享圈、比如姐妹八卦圈,比如男朋友的朋友圈,比如运动圈等等,他们感兴趣和聊的话题都是不同的,你跟他们在一起的时候,会有选择的甚至在他们面前展现自己的性格都是不一样的。

  

  3.

  究竟是什么影响了成年人的友谊?我认为,社会流动性加强绝对是原因之一。想想我们刚从大学毕业那会,我们流失了第一批同寝室的挚友,而后我们纷纷去了大城市工作,接着是一个接一个的工作,我们流失了那些一起吃饭八卦看剧的同事。再然后我们遇到闺蜜远嫁,或者我们自己远嫁,我们不得不接受这种不再亲密的“距离”,以及逐渐增加的维系友谊所需成本。

  

  其次,随着我们的成长,我们越来越不愿意忍耐那些异己,越来越清晰的自我,让我们倾向于被与自己有类似态度和价值观的人所吸引。

  赫洛克(Hurlock,1982)发现,35岁是一个关键的年龄节点,在此之后,成年男女更少愿意向朋友倾诉自己的想法。他们已经对自己的兴趣、需要、理想等有了充分认识,不必再像年轻时那样,通过与朋友的交流来认识自己和未来的道路。

  因此,我们不太会像年少时那样轻易交友,而是会根据文化价值、社会规范和界限、社会经济因素、对方受教育的情况来把握自己择友的标准,并且,试图寻找那些与自己在人格、兴趣和生活目标上真正相似的人。

  

  再来,朋友存在的方式发生了变化。

  年轻时那种手挽手上厕所,失恋了立即找闺蜜倾诉的“脸贴脸友谊”,变成了“知道ta在那里”的关系。可能很长时间不联系,但知道对方存在就好。比起亲密好友,我们多了好多好多的“友好熟人”,比如工作伙伴、孩子同学的 父母等等,和他们交往的情境是一定的,这给我们彼此间的陪伴增加了更多的合理理由。

  

  还有,就是我们越老越不喜欢变化,稳固(稳定)性成了我们经营友谊的方向。

  以前上学的时候,我们很容易为一件小事就冲动绝交,而当我们长大成熟,会变得更理性,也会越来越懂得珍惜为数不多的朋友。因为我们对友谊的期待发生了变化,面对朋友,我们变得更有弹性了,更会包容差异。也因此,我们的友情变得也许更平淡,却更稳定。

  4.

  

  作为成年人的我们,怎么把朋友愉快的交下去?

  法则一:交朋友

  没错,朋友是交往出来的,首先你得交新朋友,别老拒绝,开启非主动接触。作为成年人的我们,要少一些那种“一个眼神他就给你递小抄,3年下来,你们的友谊坚不可摧”的幻想。come on上班忙成狗,回家恨不得一头扎进被窝里深海长眠的我们,没有那么多闲工夫去轰轰烈烈的交上一个为你插刀背锅抗雷的朋友,你得学会将目光转向一些自然地反复在你身边出现的人,同学、同事、邻居等等。健身房啊,社交活动啊,培训啊过程老是遇到的熟面孔,这些“泛泛之交”正是你的成年友谊库。

  法则二:熟人面前多自黑

  没错,不是让你去面试或者相亲,不需要在人前无尽的展示自己的优点和优越感,相反“自黑”,正是从熟人走向友谊的关键。你有没有发现,交友过程通常是这样的:当你们保持经常的见面后,有一方会先冒着暴露个人信息的危险,去“测试”对方是否会有相应的回应。如果双方都愿意进行自我暴露,你们就有了下一次的火锅,再下一次的大酒。。。作为成年人的我们,必须懂得并且学会欣赏人性的复杂,自黑让我们在对方面前放下包袱,自黑让我们摘下那张高冷而敏感的面具。

  

  法则三:做个有边界感的人

  长久的朋友是那些愿意随时提供帮助,但却很少逾越界限的人——Ta知道如何表达接纳、忠诚和无条件的支持,什么时候该腾出沙发给你,什么时候该给你一个拥抱。 而那些总对我们的衣橱、伴侣、爱好和艺术品味有着太多的意见,对我们的生活喋喋不休的人,属于过于逾越界限,这样很容易让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哦。

  

  法则四:我不能陪你,但我理解你——支持彼此的社会认同。敲黑板!!!

  在成年人最亲密的朋友之间,联系他们的纽带是什么呢?那些外国的有名的心理学家去调查研究了一下发现,不同于青春期,在成年以后,成为密友的关键是“支持彼此的社会认同(social identity)。“社会认同”就是你认识到Ta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同时也认识到作为群体成员带给Ta的情感和价值意义。你认可和支持这一切即使你并不属于这个社会群体,或者你不完全理解作为该群体的价值,但你仍然给予认可和支持。

  社会认同可能是你的宗教信仰、兴趣小组、特殊经历群体等,而不是来自哪个省,或者你的体重多少。

  

  5.

  最后我想送给所有认为自己还有朋友的人一句话:

  “所有的友情都会变,但好的会因为改变而更强大。”

  往期回顾

  周记349:辅导员岗位的三次“迷茫”和“坚守” 你有多久没有发过QQ动态了? 物理难不难? 那些曾经被扼杀在摇篮里的爱情

  作者:Yolanda

  文章转载自:享玩合伙人(ID:GTrip-partner)

  编辑:吴柔婧

  责任编辑:陈添翼

  

  

  辅导员娘亲

  当代青年交流平台

  微信公众号ID:fudaoyuanniangqin

上一篇:大学生酒后聚餐,强奸女同学,却被法院判处缓刑,并非当事人谅解
下一篇:2022年成人高考什么时候报名?有什么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