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数社会》:为什么成年人也喜欢过六一?
本文经授权整理摘编自《单数社会》一书
波波夫(《中国新闻周刊》原主笔)
全文3900余字,阅读约需8分钟
成人儿童化的情况在社交网络时代更加突出,并构成网络亚文化的重要基调,为伴随网络成长的新一代青年人所推崇。媒介为了迎合这群孩童化的成年人的喜好,将媒介语言结构孩童化、娱乐营销方式孩童化,例如现如今电视上的各种游戏综艺、动画片等,这种非正式的语言结构很容易与孩童化的成人群体产生共鸣。但是,孩童化成人也蕴含着正面和负面两层含义。
企业管理出版社 2022年5月
民政部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单身人口规模已达2.4亿,超过德国、英国、法国和荷兰的总人口。单身已经不再是一种小众、非主流的生活方式,相反,它变得越来越常见。本书聚焦数字时代下的单身现象、亲密关系和日常生活,所讨论的如空巢青年、女性独立、无力恋爱、单身经济、中年危机等话题,无一不是当下被广泛关注和讨论的社会热点和人们的生活痛点。
作者引用了大量的调查报告与研究数据,分析了这些现象产生的社会背景、经济条件、心理因素等,并对全球范围内的相关问题进行考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与长寿不期而至的是,千禧一代的童年也被拉长了。2017年澳大利亚墨尔本的一家乐高探索中心开业时,数名成人粉丝因为没有孩子陪同被拒进场,当中有人购买了全年通行证,入场时才知道设有年龄限制,这令他们大为不满。
乐高公司规定,全球17间探索中心都不准成人单独入场,成人要有17岁及以下的孩子陪同才可进场,但乐高商店及乐高主题乐园没有年龄上限。乐高探索中心解释,该场所是为3~10岁孩童提供趣味活动而设的,并非为成人而设。但其中一位粉丝依然打算向维多利亚省平等机会及人权委员会投诉该事件,并在脸书发帖抱怨:“年龄歧视很令人讨厌,乐高应该是不分年龄的玩具,我自己花了数千澳元去买建筑者系列的积木,很多没有孩子的成人都想入场体验。”
谷歌创始人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1996年在斯坦福大学的地下实验室研究出第一台谷歌存储器,这台存储器的机箱就是由乐高拼成的。无论是拉里·佩奇、谢尔盖·布林,还是皮克斯的创始人约翰·拉赛特,这些以创新精神立足全球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爱好——拼乐高。但最初乐高对自己的粉丝群体特别是成年用户的维护并不重视,乐高的前任全球社会关系专家杰克·麦基就直言,“我们不可以参加粉丝社团,乐高真的不重视外面的世界。”但他们很快发现自己错了。
2019年,乐高玩具收购全球最大的线上乐高成人粉丝社群BrickLink。BrickLink由捷克人丹尼尔·杰泽克创立于2000年,最初是为了给像他一样的成年乐高爱好者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BrickLink发展至今,其会员数量已经超过100万人,平台上的线上门店数量超过1万家,遍布全球70多个国家。乐高爱好者可以在BrickLink上分享和交易乐高玩具,包括二手乐高玩具,乐高的组件,或是自己拼装设计的成品。此外平台还配有一个数字化的“虚拟乐高拼装系统”,让乐高爱好者可以自行设计和分享心目中的乐高造型。
EConsultancy的营销专家克里斯托弗·拉特克利夫将乐高“吸引成年人”的策略称为“一网打尽政策”,他认为当乐高开始平等地对待消费者中的成年人和儿童时,他们就找到了最好的营销战略方向。事实上,这种策略调动了许多成年乐高粉丝的参与积极性。比如“超越积木”(Beyond the Brick)是一个拥有超过28万名用户和超过1.2亿次浏览量的YouTube频道,由乔舒亚(22岁)和约翰·汉隆(24岁)兄弟于2011年创办,上面有许多关于乐高玩法的视频。这种粉丝自产的内容对乐高来说意味着另一种推动力。
成年玩具的兴盛也折射了一个儿童化社会的到来。“不得不眼睁睁地看着儿童的天真无邪、可塑性和好奇心逐渐退化,然后扭曲成为成人的劣等面目,这是令人痛心和尴尬的,而且尤其可悲。”媒体文化批评家尼尔·波兹曼曾经对儿童的成年化现象捶胸顿足,他在他那本著名的《童年的消逝》中感叹:“成人和儿童之间的主要区别之一,是成人知道生活的某些层面不适宜让儿童知道,比如种种奥秘、矛盾冲突、暴力和悲剧等;而在现代世界,儿童逐步走向成年,我们正把这些秘密以我们认为在心理上可以吸收的方式透露给他们。”
尼尔·波兹曼如果活到今天,可能会另写一本书,批判另一幅镜像:成人的儿童化。过去图像和声音是儿童了解世界的天然形式,而文字则是成年人的专利,但从广播、电视到互联网等现代媒介打破了这种分割。成年人和儿童共享同一种媒介,这导致了由角色到角色的社会渠道与由地点到地点的物理渠道的破裂,而且在越来越多的环境中,儿童和成年人获得了同样的平等角色,横亘在这两个年龄段之间的人类秘密已经瓦解,人的生理年龄和社会知识之间的关联也被弱化。在这样一种媒介环境下,消逝的不仅是童年,而且还有成年。
早在1985年1月11日,《泰晤士报》刊登了一篇文章,文中用了一个由“Kid(孩子)+Adult(成人)”合成的新词Kidult,表示一众小童、年轻人及年轻的成年人,并将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电影《星球大战》描述为Kidult热潮的开端。Kidult原本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扮成熟的孩子(即“人小鬼大”);二是孩童化的成人。但近年坊间使用该词明显以倾向后者为主,以指代社会上冒现的成人孩童化现象。
也许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宝宝,渴望永远是儿童并非过错。根据心理学家荣格的“原型理论”,人类的潜意识中存在一种“原型”,它促使我们不断寻求纯真、无压力、恣意、率真的生活状态,而这正是我们孩童时代生活的缩影。这种孩童时代的缩影不仅属于我们个人,而且属于整个人类。它根深蒂固、与生俱来,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体内,也就是说,自从我们一出生,我们就渴求着孩童一样的生活。即使成年,这种对原型的渴求也在或明或暗地不停跳跃,使我们梦想回到过去。
商业的力量也在推波助澜强化童真美学。在消费主义文化支配下的商业和市场中,通过带有童年记忆的符号与文本,传递给儿童化的成人这样一个暗示,即他们可以通过儿童化的消费获得童年的快乐,找到情感寄托,而且娱乐过后还能够带着轻松的心情回到现实生活。基于以上原因,构成成人儿童化现象的一些元素在商业营销传播过程中已经成为一些标志性的符号。无论是经典的乐高,还是小猪佩奇、大白兔和皮卡丘,这些原本都是商业活动中的消费产品,只是借助互联网营销传播的外力不断发酵,并在一定时期内成为一个热点。
美国商业畅销作家马丁·林斯特龙和帕翠珊·希伯尔德合著的Brand Child特别提到这一现象,他们认定那些Kidult是不可忽略的市场力量,主宰着现有各大小品牌的前景。任何企业在策划未来时,都必须考虑这群新世代的喜恶、特性,并将其纳入长远运营方向,否则难以长久。
美国市场数据追踪研究公司NPD于2018年在全球范围内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购买玩具的成人中,千禧一代(18~34岁)占了近一半( 48%);X一代(35~54岁)占比28%,而婴儿潮一代(55岁以上)的占比也达到了24%。日本与美国的Kidult市场已经发展成熟,市场规模分别为54亿美元和108亿美元左右。据估计,德国玩具消费里亦有两成是成人买来自用的,玩具不再是小朋友的专属。
目前,韩国Kidult市场规模为5000亿韩元(约4亿美元),每年增长率高达20%至30%。
Kidult文化在亚洲普及的过程中,美国的迪士尼、日本的Hello Kitty和韩国的KAKAO Friends等经典文化IP也扮演了重要角色。这三家以创作卡通漫画形象起家的公司早已发展出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其产品类别囊括了成人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淘宝大数据显示,2019年有7000万名成年人会给自己买玩具,其中90后占比达57%。近年兴起的盲盒无疑最具代表性,除了相对低的售价外,未知盒子中藏着的可爱玩偶或许成了规律生活之外的一丝惊喜。在闲鱼公布的2019年交易榜单中,位居第一的盲盒IP“Molly"是由潮玩品牌泡泡玛特于2017年推出的,该公司创始人王宁透露,Molly一年能卖400多万个,创造了2亿多元的销售额。
成人儿童化的情况在社交网络时代更加突出,并构成网络亚文化的重要基调,为伴随网络成长的新一代青年人所推崇。媒介为了迎合这群孩童化的成年人的喜好,将媒介语言结构孩童化、娱乐营销方式孩童化,例如现如今电视上的各种游戏综艺、动画片等,这种非正式的语言结构很容易与孩童化的成人群体产生共鸣。但是,孩童化成人也蕴含着正面和负面两层含义。
从正面看,成人孩童化是一种反抗主流的姿态和宣泄压力的方式。由手机、电视、网络、广播等媒介组成的网络生态系统,本身就构成了一个供各年龄段的人游戏的大幼儿园。当媒介的主人公在一个假想的“类现实”世界中战胜困难或完成梦想时,成年人的不甘与无奈也就在二次元中得到了抚慰。成人在其中(尤其是网络中)乐此不疲地恶作剧、装幼稚、互相吐槽、崇拜偶像、玩游戏,而在现实的世界里,他们却很难有这样的机会去宣泄和表露。
身处社会转型期的成人在强大的社会压力下普遍带有一定的焦虑心理,成人孩童化现象也可以视为成年人在自我的追求与社会现实不对等的情况下所产生的一种自我调节心理。使用社交媒介能让受众在网络空间找到一种心理状态的平衡,以实现心绪转换的需求。同时由于媒介文化的传播向人们提供“消费娱乐”“人际关系”“个人认同”等功能,所以成人通过追求孩童化元素以及使用附属品来获得满足,并在自我确认需求得到满足后,在虚拟的网络空间通过观察同类人的言行举止来为自己的行为提供自我评价的参考框架,在此基础上催生了这一亚文化风格以及群体,而个人也能从这些群体中获取自我认同。
从负面看,成人孩童化是一种逃避社会、家庭、成长责任的彼得·潘综合征的表征。彼得·潘诞生于苏格兰作家詹姆斯·巴里笔下,后来成为家喻户晓的童话人物,他的故事多次被搬上荧幕。彼得·潘生活在梦幻般的“永无乡”里,永远也不想长大。心理学家丹·凯利于1983年出版的《彼得·潘综合征:不曾长大的男人》一书揭示了这一具有孩童心态的成年人群体的特点,他们多半会逃避大多数形式上的责任,有一些不成熟的举动,眷恋青少年时期的时光,会不断设法留住青春。1966年,精神病学家埃里克·伯恩首次提出“心理成熟有困难群体”这一概念。
成年彼得·潘们虽然已经成年,但在心理方面仍保持了很多孩子的特点:他们很爱玩,在人际交往的初期让人觉得很好相处,但长久之后就会发现他们很情绪化、任性,难以自我克制;在经济和生活自理方面,他们较依赖他人,难以独立;对于工作和建立家庭等成人责任,他们往往采取逃避的态度,可能频繁更换工作,迟迟不愿结婚,不愿选择固定的人生伴侣,更不愿成为父亲或者母亲;他们还表现出一些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不会主动关心他人,却把他人对自己的关心视为理所当然。
心理不成熟所带来的影响将波及一般人际关系、亲密关系以及工作、事业的方方面面,可能会有更高的婚恋失败风险,并且一生碌碌无为;当遭遇挫折或人生不如意时,他们还可能沉迷于酒精和药物。最好的解决方法是尽早正视自己,正视现实。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黄峥建议,要摆脱彼得·潘综合征,首先需要面对现实,为自己负责,为自己的选择和行为承担后果,接受人生的局限性,走出依赖、等待和幻想的心理陷阱,增强决策能力和行动能力。从美好的梦幻中醒来,碰触到“现实的砖墙”,刚开始必然是痛苦的,但情况会慢慢好起来。因为现实世界会给你真实的回报。
题图:电影《当我返老还童》
*欢迎,投稿邮箱 guancha@nandu.org.cn
点击图片,阅读推荐文章
原标题:《为什么成年人也喜欢过六一》
最近更新热点资讯
- 谷歌AI聊天记录让网友San值狂掉:研究员走火入魔认为它已具备人格,被罚带薪休假
- 豆瓣9.4,姐弟恋、三人行,这部大尺度太厉害
- Genes, Intelligence, Racial Hygiene, Gen
- 【土耳其电影】《冬眠》电影评价: 宛如一部回归伯格曼风格的道德剧
- 陌生人社会伦理问题研究
- 理论研究|前海实践的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
- 澳门刑事证据禁止规则
- 综艺普及剧本杀和密室逃脱助力线下实体店爆发式增长
- 日本小伙和五个小姐姐同居?看完我酸了!
- 第一学期高一语文考试期中试卷
- 高中必考的物理公式有哪些
- 这部大尺度的申奥片,却讲述了不lun恋...
- 心理语言学论文精品(七篇)
- 《贵妃还乡》 超清
- 专论 | 郭丹彤、陈嘉琪:古代埃及书信中的玛阿特观念
- 微专业招生 | 数字文化传播微专业列车即将发车,沿途课程抢先看!
- 生态安全的重要性汇总十篇
- 原创因“18禁”电影登舆论顶峰,万千少女一场春梦:这一生,足够了
- 章鱼头
- 读书心得体会
- 考研考北京大学医学部或者协和是一种怎样的难度?
- 央媒评女主播编造“夜宿故宫”:让肇事者付出代价,理所应当
- 库欣病患者求医记(流水账)
- 《太平公主》④ | 地位越高,越要装傻
- 爱体检 安卓版 v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