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1)》:赓续网络强国重任 建设
本报记者 吴清 李正豪 北京报道
青少年互联网运用是当代社会广泛关注的重大问题,更是关系网络强国和未成年人成长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
2021年9月3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在京发布了《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1)》。蓝皮书指出,未成年人上网自律能力有限,网络信息参差不齐,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要把握好发展与保护、发展与治理的平衡。同时,需要社会各方一起努力,提升青少年群体的数字公民素养,构建适宜未成年人发展的网络生态。
《中国经营报》记者获悉,本书是“中国未成年人网脉工程”子项目“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的重要成果之一。调查自2006年启动,截至2020年1月共完成10次全国抽样调查。本年度青少年蓝皮书基于第十次调查数据和有关专项调查研究,对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的最新现状进行了报告,对疫情中未成年人运用互联网学习的情况进行了调查。此外,本书还对北京和广东未成年人网络运用情况进行了报告。据介绍,蓝皮书2019年获“优秀皮书三等奖”、优秀皮书报告一等奖,2020、2021年度蓝皮书均获“优秀皮书二等奖”。
在发布环节,中国社科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媒介传播与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经营报社社长、蓝皮书主编季为民发布了《赓续网络强国重任 建设适宜未成年人成长的互联网生态》的主题报告。发布会后,蓝皮书主编沈杰教授、执行主编杨斌艳主持了相关研讨会。北京景山学校远洋分校的四位学生到会分享了自己的上网经验,黄冈中学北京朝阳学校的三位学生通过视频连线分享了上网体验。
中学生上网自律能力有限,留守儿童网络充值现象不容忽视
在我国,当代未成年人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是互联网生态中的重要主体。
据调查,上网仍然占据了中学生的大量精力和时间。中学生们普遍变得更“宅”了,47.9%的中学生比以前更爱待在家里,而缺乏户外运动直接影响的就是青少年的生理健康,长期盯着电子屏幕,首先影响的就是中学生的视力,有43.5%的中学生认为他们用电脑和手机太多,视力下降很快,据调查,有59.2%的中学生已经近视。其次也会影响他们的社交,有12.4%的中学生认为互联网使他们更孤独了,与人面对面的接触减少了。学生的自律性并不强,仅有25.0%的中学生可以在家长不在时忍住不上网,仅有18.2%的学生平时上网时间从来不会超过事先限定的时间。其实这些现象也反映出中学生使用网络仍然存在网络成瘾的风险。
与此同时,未成年人日常生活的大部分时间都与学习活动相关,在线学习也成为未成年人独具特色的网络活动之一。调查显示,我国参与在线教育的用户规模从2016年的1.38亿人增长至2021年的3.25亿人。据2020年第十次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83.2%的城市未成年人和86.4%的乡镇未成年人有参加网课的经历。蓝皮书指出,在线学习成为重要的网络活动,疫情期间未成年人对网课总体满意。疫情期间未成年人对网课的整体满意度(比较满意、非常满意)达82.9%。
值得注意的是,调查数据还显示,有约1/3的小学阶段留守儿童在互联网的使用过程中参与过网络充值活动,留守儿童使用网络付费充值功能呈现低龄化趋势。蓝皮书认为,留守儿童中的网络充值现象不容忽视。
网络“青少年模式”面临落地难题
蓝皮书指出,网络信息参差不齐诱发网络欺凌风险,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
比如,网络上充斥着大量超越言论自由范围和未成年人心理承受限度的侮辱性言语欺凌内容,侵犯着未成年人的名誉和隐私,对其身心造成严重创伤。
调查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叛逆思想逐渐萌芽,未成年人受不良信息侵害的概率逐渐增加。在高中生群体中,21.5%的人曾在网络上被他人辱骂,30%的人收到过黄色图片或视频,14.6%的人收到过暴力图片或视频,27.5%的人曾遇到骗子。在初中生群体中,这些情况有所减少。在收到黄色图片、视频和暴力图片、视频方面,初中生的比例分别下降至17%和10.7%。仅有15.7%的初中生曾遇到过骗子,6.4%被骗钱。但仍有21%的初中生在网络上被辱骂。在小学生群体中,遇到不良信息的概率进一步下降,46.7%的小学生表示没经历过以上不良信息困扰。
从不良信息的接触渠道来看,调查发现,广告是为所有年龄层的未成年人带来最大风险的主要来源,占比最高,亟待相关部门制定、实施更加严格的监管机制,来帮助广大未成年人在碎片化植入的广告洪流中有效规避不良信息干扰。
在这种背景下,2019年3月,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的推动下,主流短视频平台上线“青少年防沉迷系统”,也称“青少年模式”。该模式从内容推送、观看时间、软件功能等多方面对应用进行了严格限制,比如推送知识类、教育类为主的内容,规定观看时长不超过40分钟,每晚10点至次日6点不允许使用,关闭直播、充值、打赏、评论等操作。
在肯定该系统的同时,还需关注“青少年模式”存在的两个较突出的问题。其一,青少年模式并非强制操作,且较为隐蔽。其二,青少年模式下,应用内容和设置缺乏吸引力。相关数据显示,仅有32%的未成年人在上网时经常和总是主动选择“青少年模式”,且这一比例在高中生中最低,仅有14.9%的高中生会自觉使用“青少年模式”。
记者注意到,为营造未成年人良好的上网环境,今年7月份中央网信办还启动了“清朗·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聚焦解决7类网上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突出问题。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防沉迷系统和“青少年模式”效能发挥不足问题。
把握好发展与保护、发展与治理的平衡
青少年是国家与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其对互联网与新技术的理解、掌握、应用、创新,攸关国家的发展和命运,是网络强国人才战略的重要内容。
同时,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以及未成年人在新技术时代面临的风险,是与发展和治理同步的一个问题的两面。就保护而言,应坚持通过现有的法律、法规开展保护和治理,并基于现有的法律法规以及具体的司法解释等进行修订完善,应保持发展与保护、治理的平衡,给未成年人的互联网成长发展留出空间。为此,蓝皮书认为,要把握好发展与保护、发展与治理的平衡。
蓝皮书指出,树立数字公民意识,了解网络世界的基本知识,掌握网络使用基本技能,内化网络公民价值观,扮演好数字公民的角色,实现在数字世界的全面社会化进程,这一切既有赖于政府的顶层设计,也仰仗于社会力量的有效参与。鉴于此,蓝皮书特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要发挥后发优势,实现从网络素养到数字公民教育的转向。当前,我国依然停留在信息素养和网络素养阶段。这要求我们必须放眼世界,科学对标,着眼于未来青少年作为网络空间竞争的主体,将数字公民教育纳人基础教育体系。发挥我国强大的国家主导和集体动员能力,实现数字公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第二,建立国家-社会的数字公民教育协同体系。在数字公民教育推进中要充分利用社会组织、学校、互联网企业等社会的自发力量。国家要帮助青少年更加深刻地认识数字主权与数字安全,同时培养他们在互联网空间的未来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互联网建设。
第三,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数字素养框架。当前的数字素养框架内容相对比较复杂,不利于普及推广。应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数字素养框架,强调简捷性与易操作性。
第四,利用媒体宣传,提升数字公民认知普及水平。数字公民教育尽管在国际领域已有一定的发展经验,但对于我国,尤其是公众而言,还是一个较新的概念,应利用专家、媒体等多种渠道,推动数字公民认知。
(编辑:吴清 校对:颜京宁)
举报/反馈
上一篇:年度盘点一:康养政策,顶层驱动建体系,落实精准支持
下一篇:硅胶娃娃也共享?上海“成人体验馆”生意火爆 对未成年人来者不拒……法律专家这样说
最近更新热点资讯
- 谷歌AI聊天记录让网友San值狂掉:研究员走火入魔认为它已具备人格,被罚带薪休假
- 豆瓣9.4,姐弟恋、三人行,这部大尺度太厉害
- Genes, Intelligence, Racial Hygiene, Gen
- 【土耳其电影】《冬眠》电影评价: 宛如一部回归伯格曼风格的道德剧
- 陌生人社会伦理问题研究
- 理论研究|前海实践的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
- 澳门刑事证据禁止规则
- 综艺普及剧本杀和密室逃脱助力线下实体店爆发式增长
- 日本小伙和五个小姐姐同居?看完我酸了!
- 第一学期高一语文考试期中试卷
- 高中必考的物理公式有哪些
- 这部大尺度的申奥片,却讲述了不lun恋...
- 心理语言学论文精品(七篇)
- 《贵妃还乡》 超清
- 专论 | 郭丹彤、陈嘉琪:古代埃及书信中的玛阿特观念
- 微专业招生 | 数字文化传播微专业列车即将发车,沿途课程抢先看!
- 生态安全的重要性汇总十篇
- 原创因“18禁”电影登舆论顶峰,万千少女一场春梦:这一生,足够了
- 章鱼头
- 读书心得体会
- 考研考北京大学医学部或者协和是一种怎样的难度?
- 央媒评女主播编造“夜宿故宫”:让肇事者付出代价,理所应当
- 库欣病患者求医记(流水账)
- 《太平公主》④ | 地位越高,越要装傻
- 爱体检 安卓版 v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