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的“时尚多元”期,基调不再沉重压抑,而是突破了固有枷锁

栏目:热点资讯  时间:2023-04-15
手机版

  

  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一方面,西方的酷儿电影已经进入了成熟发展的时期。

  2006年的《断背山》引领了全球范围内的“性少数”电影市场风潮,成为当时的一种“流行时尚”。

  

  另一方面,这一时期的社会已全面进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作为一种全新的媒介,为人类生活带来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也为“性少数”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提供了一个主流平台。

  

  因此华语电影在这样的流行趋势下,也开始大力发展“性少数”电影。

  01创作“性少数”题材的多样类型

  21世纪初,华语“性少数”电影的作品数量大幅度增加。

  

  因此诞生了许多不同类型的“性少数”作品,从侧面也反映出华语“性少数”电影的创作环境得到了进一步的解放。

  华语“性少数”电影在21世纪初出现了第一部“性少数”歌舞片——周美玲导演的《艳光四射歌舞团》。

  

  该影片的主角不止涉及相恋人群,同时还是一群异装癖人群,他们白天是看似“正常”的普通人。

  可当夜幕降临,他们又化妆打扮成妖艳的“她”,组成“艳光四射歌舞团”,尽情歌舞表演。

  

  他们想像正常人一样去爱和被爱,但只能在传统价值观的阻碍下,每晚在歌舞声中寻求生命的意义。

  《艳光四射歌舞团》获得了第41届金马奖的最佳造型奖、最佳原创歌曲以及年度杰出台湾电影奖,值得一提的是该部电影的导演周美玲自己正是非异性恋者。

  

  她的女友则是这部影片的摄影工作者,可见周美玲也是从自身角度出发,通过影片向观众表达了“性少数”群体的无助,呼吁大众对他们给予包容。

  喜剧片也是21世纪初“性少数”电影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性少数”元素成为影片中一个诙谐幽默的剧情从而增加戏剧冲突,吸引观众。

  

  2004年的台湾电影《十七岁的天空》用非常简单质朴的手法拍出了一部“性少数”喜剧片。

  影片围绕着周天财和白铁男两位男性的爱情展开,跟所有情侣一样,他们从相识到相恋,又经历了种种误会和偏见,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

  

  整部影片没有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剧情,也没有炫技的拍摄技巧和当红明星。

  观看后会觉得轻松愉悦,让观众意识到原来“性少数”电影基调不止沉重压抑,也可以积极欢快。

  

  纪录片是最真实还原“性少数”群体生活的影视方式,也是内地关于“性少数”题材的电影最容易传播的影片类型。

  《人面桃花》就是杜海滨执导的一部关于四川“性少数”群体的纪录片。

  

  纪录片中的人物类似于《艳光四射歌舞团》中的主角,是一群在成都非异性恋酒吧进行反串演出的演员。

  他们中有相守多年的非异性恋情侣,有生儿育女的反串演员,也有相约“形婚”的“性少数”男女。

  

  由于纪录片自身具备的纪实特点,可以向观众们更好地展现“性少数”群体真实的生活状况,更真实生动地展示了他们作为社会边缘群体的困扰。

  02聚焦“性少数”群体的生存现状

  21世纪的“性少数”电影与之前的不同,不再是作为影片中的边缘素材或者商业噱头而存在,而是直指“性少数”人群。

  

  将焦点放置在他们的身份确立、情感生活、家庭生活以及社会压力上。

  2002年台湾拍摄出了青春校园“性少数”题材电影——《蓝色大门》,电影展现了高中生孟克柔、闺蜜林月珍及男生张士豪之间错综复杂的情感。

  

  不少“性少数”人群都经历过校园时期。发现自己与他人性取向不同时的困惑迷茫,影片聚焦于自身情感身份错乱的焦虑,而不添杂过多的家庭和社会因素。

  通过唯美的画面及小清新的氛围向观众展现了“性少数”群体在青春成长过程中对于自己性别身份的困惑。

  

  而这样一段青春中的小插曲不仅让观众们重温了青葱岁月,也令社会大众对于“性少数”群体的性别身份多了一份理解与认同,弱化了对于该群体的抵触心理。

  如果说《蓝色大门》讲述的是校园中的青少年,在荷尔蒙的作用下对于性别议题的困惑,那么台湾导演蔡明亮的影片则更深入地探讨了边缘群体在城市中的社会生活。

  

  蔡明亮导演拍摄的关于“性少数”的三部曲《青少年哪吒》、《爱情万岁》及《河流》则展现了一个“性少数”男孩,从学生时代到长大成人的整个成长经历中对自我身份的困惑以及对生活的迷茫。

  在蔡明亮导演的作品中,都市生活中的孤独感似乎是每一位人物的宿命,他们大多是城市中的“漫游者”。

  

  有的是靠偷窃为生的小偷、有的是房产中介的推销、有的是街边摆摊的小贩,这些孤独个体往往是社会中的边缘群体之一,不被主流社会所推崇。

  这样的身份地位与“性少数”群体在社会中的处境相类似,因此将“性少数”群体设置成“都市漫游者”的身份,可以将两者相联系,激发更多的共鸣,共同反映出“性少数”群体在城市生活中的心路历程。

  

  电影《青少年哪吒》中的家庭是破碎的。

  小康虽然有家庭,但却整日游荡在街上不肯回家,他瞒着父母退学,整日偷窃、滥交、逃学、酗酒、打电动、飚车、打架、游荡......

  

  小康与父母关系的疏离被母亲归结为“命运”,他被占卜说是“哪吒转世”,天生反骨,有着叛逆抗父的性格。

  而影片中的小康不仅仅是叛逆,他的“抗父”更是旨在违抗了传统的父权主义社会,破碎家庭下诞生的孤独感在小康身上一览无余。

  

  当他遇到同样“无家可归”的阿泽时,家庭温暖的缺失令他对阿泽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只是此时的他还处于“性少数”身份确立的矛盾当中。

  他叛逆地在阿泽的车上喷上具有反对“性少数”意味的“AIDS”字母,以此来表达对于自己性取向的不认同。

  

  到了《爱情万岁》,主角小康、美美和阿荣是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却几乎没有交集的三个人,他们共同拥有着同一个“家”,却不被赋予家庭所给予的意义,这样空有躯壳的家庭使三个人的空虚更加深入了。

  在寂寞的驱使下,小康经历了性取向的困惑、自杀未遂,进而勇敢接受了自己,穿上了女装,在与阿泽的吻中认同了自己的“性少数”身份。

  

  最终在《河流》中,小康因为在河里扮演尸体而染上了歪脖子病,河流中的水仿佛象征着城市的腐烂、污浊、肮脏与丑陋,侵染着都市社会中的每一个人。

  影片中家庭的破碎得到了延续,非异性恋的父亲、外遇的母亲,小康在这个家庭中感受不到任何温暖,最终父子之间的乱伦行为彻底打破了中华文化几千年来的家庭伦理价值观。

  

  这样的剧情桥段一方面从创作者的角度推翻了对传统家庭的认知,展现了都市生活的空虚萎靡。

  另一方面则象征着“性少数”群体的出现实际上是对父权社会的挑战。最终在乱伦行为中,小康认为自己的“性少数”身份得到了认同,心中的压力得到了释放,从而体现在歪脖子病病情好转上。

  

  侧面反映了蔡明亮导演对于传统价值观及都市生活的批判,排山倒海的情欲和孤独彻底摧毁了中国几千年建立的家庭伦理,都市人只能通过他人的肉体来排解自身的寂寞。

  蔡明亮的整个三部曲都是以当代都市“性少数”人群为出发点去深入剖析“性少数”群体的心理历程和生存现状的,都市人在大环境下的无力与彷徨,迫使父亲的角色也会通过在“三温暖”与同性发生性行为来疏解压力。

  

  影片从另一个层面也可以证明,“性少数”情感行为与其他情感一样,都具有温暖、慰藉的作用,而观众不应该带着“有色眼镜”看待“性少数”群体,应该把他们视为自身群体的一份子,一同探讨当代都市人的生存现状。

  除了校园青少年时期对性别身份的迷茫以及都市青年在社会的冷漠下选择“性少数”慰藉寂寞之外,婚姻自然也是“性少数”群体无法逃避的话题。

  

  “性少数”群体到了适婚年龄,往往要收到来自家庭逼婚的压力,而社会对于“性少数”文化的看法也令“性少数”群体丧失了公开身份的勇气,在这样的背景下,关乎“性少数”婚姻问题的电影自然是频繁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

  中西文化碰撞下假“形婚”的《喜宴》、隐藏身份步入婚姻的《谁先爱上他的》、勇于反抗追求自我的《面子》等,都共同探讨了在华语地区特有的文化背景下“性少数”群体与传统家庭之间的关系。

  

  旨在呼吁受众更多关注“性少数”群体的生存现状,对传统家庭观念进行反思。

  03改变“性少数”文本的悲情叙事

  由于传统社会价值的束缚,“性少数”群体在生活中难以获得身边人尤其是家人的祝福。

  

  因此华语“性少数”电影多以悲剧收场。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21世纪的“性少数”电影有了更为丰富的类型和更为多元的叙事风格,“性少数”电影也一改之前的悲情文本,开始出现圆满欢快的结局。

  2004年的电影《面子》讲述了事业有成的年轻女医生小薇因为不喜欢结交朋友而被妈妈强行逼迫着去“相亲”,在妈妈眼中“不结婚”的小薇心底有个秘密——她是非异性恋,她不敢告诉思想传统的母亲自己的真实身份。

  

  可就在小薇左右为难之时,母亲意外怀孕了,不肯透露孩子父亲身份的母亲被碍于面子的外公外婆赶出家门。

  整部影片用诙谐幽默的方式展现了中西文化的差异、新老观念的冲突,影片结尾小薇勇敢在众人面前亲吻了自己的另一半薇薇安,母亲也在婚礼上坦白了孩子父亲的真实身份,结局可谓是皆大欢喜。

  

  通过电影的标题点出了中华传统文化下自古以来的“面子”问题,母亲意外怀孕,因为孩子父亲是个与自己女儿年龄相仿的年轻人而被称为“不检点”,丢了面子。

  小薇因为是非异性恋,不能进行传统的结婚生子行为而违背了母亲的意愿,丢了面子。

  

  《面子》通过一个家庭的“面子”矛盾,呼吁大家敢于直面自己的内心,正视自己的爱,而不应该为了迎合外界的看法,忽略了自身的真实想法。

  电影在轻松风趣的剧情中,也变相认同了“性少数”群体的爱情。

  

  《海南鸡饭》同样是一部“性少数”题材的轻喜剧,珍是一家主打海南鸡饭的餐馆老板娘,拥有三个已经长大成人的儿子。

  人到中年的珍希望三个儿子传宗接代,却不料发现三个儿子全部都是非异性恋,失望透顶的珍把希望寄托在小儿子身上,他给小儿子介绍漂亮的法国女孩,不想还是没能改变小儿子。

  

  而珍的好友金水在这时研发出了一道新菜——海南鸭饭,海南鸭饭横空出世,抢走了珍的生意,失意的珍在法国女生Sabine的劝导下,前去了二儿子的生日会,认识了很多新朋友。

  渐渐地,珍开始理解非异性恋人群,最终在烹饪大赛上,小儿子代替金水,为珍做出了海南鸭饭,珍才意识到三个儿子对自己的爱是真挚的。

  

  这份爱与儿子取向正常无关,就像不论是海南鸡饭还是海南鸭饭,都是同样好吃的美食。

  《海南鸡饭》中的海南鸡饭代表的是以珍为代表的传统思想,而海南鸭饭则是以珍的三个儿子为代表的新颖群体。

  

  两者相遇必定会有摩擦和竞争,但最终珍拥抱了三个儿子,接受了他们“性少数”的身份,也接受了海南鸭饭的存在,就像真爱不应该被种族、肤色、性别等条件区分一样。

  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除了将“性少数”元素作为影片噱头和幽默片段外,严格意义上的“性少数”电影多以悲剧为主,结尾通常以一方自杀或者恋情被破环而告终。

  

  进入21世纪后,实现了对“性少数”文本悲情叙述的突破,“性少数”电影也有了皆大欢喜的结局。

  影片不再单纯将“性少数”群体打造成悲伤的弱势群体,一味地寻求大众的理解和同情,而是勇敢地站出来,向观众们展现“性少数”群体美好自信的一面。

  

  让受众知道“性少数”群体与自己并无区别,他们的爱情也同样值得收到祝福。

  举报/反馈

上一篇:同一公寓全员演技超绝!王传君一眼封神,金世佳、邓家佳演技炸裂
下一篇:57岁的王大哥,因皮肤脱屑、瘙痒到皮肤科就诊,却被诊断艾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