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砚斋金石过眼录》|芳华润金石,物华不逐人间老

栏目:热点资讯  时间:2023-04-16
手机版

  本文所介绍的中文古籍善本信息,由原典纪书局友情提供。

  

  “金”即古铜器,“石”即古碑刻一类。金石学从产生、发展到兴盛经历了中国整个封建社会,长达两千多年,可谓历史悠久。原典纪原典纪书局(孔夫子旧书网上搜店铺:原典纪书局)今日推出的古籍善本《十二砚斋金石过眼录》(底本为清光绪元年刻本)是清代金石收藏热的一个小小缩影,除却其艺术价值,为什么清代会有这样的风气呢?

  

  首先便是石刻本身的艺术价值。在古代,玉石雕刻是一项高度尊崇的艺术,需要具备精湛的技艺和创新的想象力。艺术家通过对玉石的深入了解和对形态的深度探索,将其变成了令人赞叹的艺术品。玉石雕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区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如西周的质朴、汉代的细腻、唐代的雄浑等。玉石雕刻所呈现的艺术魅力不仅仅在于它的美丽和精湛的工艺,更在于它的寓意和象征意义。许多玉器都被赋予了吉祥、祈福等含义,如玉石雕刻中的神兽、花卉、动物等形象,不仅具有美学价值,还具有强烈的文化内涵。这些形象的出现不仅是古代艺术家对玉石的深刻理解和创造,更是古代文化和哲学思想的体现。总之,玉石雕刻艺术以其细腻、美丽和含义深远的特点,成为了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是古代文化的象征,也是一种对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表现。

  

  其次,从社会阶层来说,晚清的金石学的确达到了空前的兴盛,收藏热一开始是在官僚阶层中流行开来的。当时的官僚阶层是社会的精英,拥有普通人不可企及的社会资源。精英阶层的喜好,也带来了收藏市场的活跃与繁荣。当时京城的精英收藏也已经形成了较为固定的圈子。由于京师是政治文化中心,士子的进京赶考,京官的外放各地,还有一些地方官员解甲归田后也回到京城来养老,可以说京师的收藏圈在当时是辐射到全国的。

  

  最后,从文人鉴赏、收藏惯例来看,文人的意志和趣味其表现是多方面的。比如对材质的看法。文人对金石趣味的情有独钟表现在金石拓本的审美上。金石上的铭文图案,传拓到纸上,古朴苍浑,具有独特的表现力。这一点该是和常俗和匠气相对立了。这当然并不绝对,但骨子里的超凡脱俗、不走寻常路、追求理想和诗意从来都是文人趣味的标志。因此金石拓本成为专门的类别,受到文人雅士的追捧。原典纪书局此次推出的古籍善本《十二砚斋金石过眼录》就是清代人重视金石、收藏金石的一个小小缩影。

  

  版本介绍:

  底本为清光绪元年(1875)刻本 4册18卷

  作者简介:

  汪鋆,字研山,清代画家,江苏仪徵人。与张春蕃(恩焕)一起在李馨门下学习。擅长写诗,精通金石,善画山水花卉,也能写真。有《十二砚斋金石过眼录》、《扬州景物图册》(王素题字)《岁朝清供图》、《梅花图》(自题研山小照)、《春草堂随笔》、 《扬州画苑录》、《百梅集》、《广印人传》、《南画大成》等作品。

  上文所介绍的中文古籍善本图文信息,由原典纪书局友情提供。

  了解更多海外所藏中文古籍善本信息,或咨询古籍善本、中国古画仿真复制定制、图书代理出版,欢迎关注孔夫子旧书网-原典纪书局。

  举报/反馈

上一篇:这部电视剧竟然都拍到第四季了呀?
下一篇:座标江南,有哪些位于都市范围的静美之地,可感受出尘之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