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金配角”到“辣眼顶流”,只需要20年时间

栏目:热点资讯  时间:2023-04-16
手机版

  前两天看到香港演员吴耀汉去世的新闻,第一反应是:这人是谁,怎么都没听说过。

  

  点开之后发现非常眼熟,再仔细一看,这不老演员嘛,小时候看过他的好多电影。

  直到现在还记得《衰鬼撬墙角》里他吃生蚝壳那幕,生在地处内陆的北方,21世纪初还不知生蚝为何物,但他吃起来让人觉得特别好吃,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特意找出这部片子又看了一遍,答案终于揭晓,原来吃的是生蚝壳!

  

  

  看这部片子时,唤醒了尘封已久的关于港剧的回忆。

  那时国内经济还很落后,文化娱乐资源也少,互联网也未兴起。看电影需要买光盘用DVD播放,市面上卖的又大多是港剧。

  可以说,作为90后的我,电影启蒙是港剧。

  印象比较深的《僵尸叔叔》《僵尸先生》之类的恐怖片,

  

  到了《笑林小子》《开心鬼》《赌圣》系列时,就已经开始在电视甚至电脑上(早期那种方盒子电脑)看了,

  

  更别提成龙、周星驰、李连杰、洪金宝、张国荣这些明星系列电影上映时,DVD时代早过去。

  

  随着国内影视业的发展,港剧也渐渐走到了它的余晖时刻。

  现在回头看,以前的港剧虽然画面质感差,制作也比较粗糙,但依旧不影响它是经典中的经典。

  这和演员们是脱不开关系的。

  早期港剧中的演员不要求长相,适合角色是第一重要。表演也不是为了展示个人魅力耍帅扮靓什么的,塑造好角色是第一重要。

  

  拍戏也不是为了捧主角,各个角色百花齐放才能出好剧。

  因此,诞生出许多不是主角的经典角色,后来他们被称为“黄金配角”。

  如星爷电影里的吴孟达

  

  还有童年最爱僵尸片系列

  

  

  

  这些都是当时看着就很喜欢的角色。

  默默吐槽一句,现在的喜剧还不如以前的恐怖片搞笑。

  香港老演员们一个接一个离世,年轻的一代又不给力,正处青黄不接的时期。

  再看国内,21世纪初正是第五导演发力的时候,跟港剧里那种光怪陆离、透着新奇感的电影不一样,内地还没被那股新浪潮的风吹透,对于那时的我来说,叙事较沉重,所以好多是长大后才看的。

  

  这时有许多好电影好电视剧井喷式出现,以为只是国剧雄起的开始,没想到是辉煌的巅峰。

  现在已经很久不看新出的国产电视剧了,电影也是非常慎重的选择性观看,毕竟有时候打开后不是享受,而是折磨。

  导演们拍戏不是为了给观众一场好的视听享受,而是为了捧流量明星。

  演员也不需要符合角色,甚至不需要有演技,只要那张脸有粉丝买账就行。

  

  演戏也不用按照剧本演,能凸显出自己的盛世美颜就行,为剧情需要扮丑?那是绝对不可以的!

  

  因此,就出现了许多怪象,不背剧本说数字代替;

  人不用到现场,直接后期抠像合成;

  

  跟瞪眼、歪嘴这类五官歪曲的演技相比,全程面瘫都是那么赏心悦目。

  

  本来就是拿钱干活的一类职业,结果稍微卖力敬职些,就恨不得满世界宣传,粉丝们能把ta们夸上天。

  干一天挣208万的工作,建议不能胜任,就下台刻苦钻研,让能干的人上。

  送给流量明星们《霸王别姬》里一句话:“吾辈既务斯业,便当专心用功,以后名扬四海,根据即在年轻”。

  当然,这也不全怪流量明星,是整个市场出现了问题,只不过他们在明面,更容易被怪罪。

  凡事都有个周期,烂片积累到引起众愤的时候,改变就要发生了。

  

  从网络上充斥着的对影视剧的吐槽中,我们已经不是给啥看啥的群体了,观众有自己的想法和需求,拍的好不仅去看,还上网当自来水帮着宣传。拍的不好堪比诈骗,绝对不看,并且还要踩上两脚。

  不过这样一来,又有一个问题出现了,观众爱看啥就拍啥,是不是有点媚俗?

  从近两年新剧来看,好片子虽然少,但是基本不会被埋没。好演员们被同行衬托得更加珍贵,也能得到更多的机会。

  

  再等等吧,国剧会好的。

  就是可惜了现在的小孩们,要看这些片子长大。

  那么,关于当下的国剧,你有什么想说或者想吐槽的呢?

上一篇:23款奔驰GLE450闪亮车标令人心头一震
下一篇:遮天中的十大悲情人物(下),每一位都是书迷心中的意难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