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辽国,没有金国北宋也活不了多久,祸根在赵匡胤时就埋下了

栏目:热点资讯  时间:2023-04-16
手机版

  很多人向往宋朝,认为宋朝老百姓安居乐业,经济繁荣。然后人们都穿着华服,饮酒作乐。其实这并不是事实。

  宋朝文人也许会生活的比较滋润,但是做为老百姓可不是这样。文人相当于进入体制内了,所以说文人说宋朝好啊,宋朝好,但是体制外的老百姓的生活绝不和文人相同。

  从何说起呢?皇帝治下,老百姓生活是非常苦的。很多人以为也就秦皇汉武时,百姓活不下去,其实其它皇帝在位时,也好不了多少,百姓还是非常苦的。为什么?制度问题,有皇帝的制度,必然如此。中国几千年古代史,百姓生活最好的时期,就是先秦时期。因为那时没有皇帝,就算当奴隶(野人),也是幸福的奴隶(野人)。

  既然老百姓活不下去,那自然就会有人成为地痞流氓,或者成为山贼之类的,这些人一旦聚义起事,那就危及政权。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治本的方案那就是让皇帝消失,治标的方案就是减少税赋,给百姓活路。当然,这两个解决方案赵匡胤是肯定不会选择的。那赵匡胤选择的方案是什么呢?

  

  宋神宗的总结是: 前世为乱者,皆无赖不逞之人。艺祖平定天下,悉招聚 四方无赖不逞之人以为兵,连营以居之,什伍相制,节以军法,厚禄其长,使自爱重,付以生杀,寓威于阶级之间,使 不得动。无赖不逞之人既而为兵,有以制之,无敢为非,因取其力以卫养良民,各安田里,所以太平之业定而无叛民, 自古未有及者。

  直译过来是:以前作乱的,都是无业游民。宋太祖平定天下后,就把这些无业游民给招过来当兵。用军制来管束他们,并且给予高待遇,使他们更爱惜自己生命,不做亡民之徒。然后用等级制度来困住他们。这样这些已经当兵的无业游民就不会为非作歹了,而且还可以用他们来保卫良民,让良民可以安心的种田。这样就天下太平了,也没有造反的百姓了。太祖高明啊,古代从来没有这么有智慧的君主。

  不过真正的意思是,由于帝制下盘剥百姓,百姓不得已,或者是成为地痞流氓,扰乱治安,或者直接造反。这种问题怎么解决呢?赵匡胤是把这些“无赖”,给招过来当兵,让他们能活下去,然后在军队里,这些人被监控着,自然造不了反。接着再用这些无赖兵,去监控,镇压农民,使农民不能敢做乱,老实种田。也就是以民制民而自利。

  这也就是赵匡胤与赵普等人说的:可以利百代者,唯养兵也。方凶年饥岁,有叛民而无叛兵;不幸乐岁而变生,则有叛兵而无叛民。

  也就是说赵匡胤认为,无论是叛兵,还是叛民,对付他们的方案就是我比他们有更多军队。你造反?老子兵多,老子干死你。

  所以赵匡胤,一边征老百姓重税,如朱熹说:比之前代已为过厚重。一边把受不了的觉醒的人给招募进军队。毕竟敢于反抗的人是少数,养少数人,而震慑大多数人,这笔生意在赵匡胤看起来是赚的。

  到了赵光义时,进一步加税。南宋李心传说,宋太宗时的财政收入“两倍唐室”。之后“月增岁广”。也就是一年比一年征的多。

  赵匡胤定下这个一边盘剥百姓,一边养兵收买加威慑的基本国策后,结果就是宋朝的军队规模变得很大。记得林冲吗?叫八十万禁军教头。八十万啊。这不是虚数。最高峰的时候,也就是宋仁宗时,宋朝兵力达到120万。120万这是什么概念?蔡襄说:祖宗以来无有也。也就是说这个兵力是前无古人。

  也就是北宋时期,所谓的国泰民安,是使用收买利用加暴力威胁换来的。

  这里顺带说一下,宋朝为啥军队战斗力不行。原因就在于此。什么兵最好用?现在都知道是农村兵,因为农村人见识少,所以思想简单。而宋朝招的兵都是思想觉醒的人,你让这些人爱皇帝,为皇帝誓死效忠,可能吗?所以平时训练,就应付一下,军官也不敢强迫做什么严格的训练。打仗时,势头不对,这些兵就直接开遛。

  宋末元初的马瑞临说:所谓愿应募者,非游手无藉之徒,则负罪亡命之辈耳,良民不为兵也。宋仁宗时的吕景说:战则先奔,致勇者亦相牵以败。也就是说军队都是这些不听话的人,打仗时,直接逃跑,比兔子还快。所以说宋军战斗力低下,和宋朝重文轻武其实没多大关系,还是士兵来源的问题。

  宋朝的历代皇帝,并非不知道这个问题。不过一方面从赵匡胤始,养这些军队主要针对的敌人,不是敌国军队,而是国内老百姓,用于维护政权,所以说不需要多强的战斗力。因为对付手无寸铁的老百姓,稍微经过一些训练的士兵就能吓得他们不敢妄动。另一方面,如果真对这些士兵下狠手,可能这些人马上就会造反。毕竟这些人在当兵前,都是不甘皇帝盘剥,不拿皇帝当回事的人。所以呢?维持现状吧。只要他们能看着良民老老实实种田就行了。

  回到正题,赵匡胤的横征暴敛加养兵的方案并不可持续。为什么?养大规模的军队,需要钱啊,不给钱谁给你卖命啊。狗得喂饱,才会帮主人咬人。钱从哪来?财政啊。财政从哪来?老百姓那里来。财政不足怎么办?制定政策,收老百姓更多的钱。老百姓本就活不下去,被盘剥更甚,结果只会让更多的老百姓成为无赖。于是一方面得提高军人待遇,让其更卖力,一方面还得把新“无赖”招进军队。于是得掏出更多的军费。也就是恶性循环。

  宋太祖时,大约有40万兵,到宋仁宗时有120万。宋太祖时,禁军年俸17贯,厢军年俸10贯。宋仁宗时,禁军年俸50贯,厢军年俸30贯。到北宋末年的宋徽宗时,分别为60贯和36贯。

  这些养这些军队,需要的钱总数是多少呢?宋仁宗的宰相富弼说:十中八九赡军。也就是说财政收入8,90%都用来养这些军队了。

  哎呀,养不起了。吕景和石介等人纷纷劝说宋仁宗,停止招兵。一方面这些兵战斗力低下,与他国正规军打仗,屁用没有,一方面财政实在受不了了。但是不养,这些人在社会上,马上就造反了。

  咋办呢?继续“开源”吧。

  

  一方面是:宋仁宗下令,让这些厢兵,也就是地方兵去打工,补贴财政,也就是做役人。他们被地方官府调去做生意,砍树、烧炭,纺织,奏乐。这些事情,士兵能接受,不像种田这么苦。于是那画面出来了:终日嬉游市间。苏舜钦看到这情况气得不行,意思是,这成何提统。当然,这种行为,让宋军的战斗力变得更为低下。不过前面说了,战斗力再低,吓唬普通老百姓还是没问题的。

  另一方面是:从老百姓那里抢更多的钱。本来北宋的税赋就高,宋仁宗又加重盘剥。

  包拯于是上疏:1,过去四十多年,文武官员增加了一倍多。2,现在的官吏是治国所需数量的三倍多。3真宗时财政收入是4721.1万两,支出是4974.89万两。4,仁宗的庆历年间,财政收入是10359.64万两。财政支出是8938.37万两。包拯说,天下纳税的人并没有多少变化。土地产出的虚耗,还不如以前。朝廷的财政收入却比过去增长了一倍有余。

  

  意思指什么呢?就是说在当时,没有什么科技革命,商业模式革新的情况下,纳税的人不变,财政收入却增加了,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横征暴敛。

  横征暴敛的方式当时主要是折变。什么叫折变?包拯的奏折中也有所写。

  就是本来你应该交的税赋是小麦,现在我不要了,我临时需要铜钱。你们交铜钱吧。交铜钱怎么算呢?小麦市场价多少,我就交相应价值的铜钱?不,如果这样,朝廷,还玩毛的折变游戏啊。价格是官方定价。1斗小麦市场价34文。但是官方说1斗小麦值94文钱,所以你应该一斗小麦折算后交给我94文钱。

  比如江淮、两浙的赋税,本来该交小麦,每斗小麦折钱34文,发运司却要求小麦每斗折钱94文,百姓的负担变成了原来的三倍。再如,陈州遭灾后,官府下令将交小麦变更为交铜钱,每斗小麦折税100文,再加上脚钱、头子钱、仓耗钱等,一共是140文,而当地 市场上每斗小麦的价格仅为50文。此外,还有小麦折布,丝绸折大米等,反正就是通过这种折变把税提高了两三倍。

  包拯问宋仁宗: 日甚一日,何穷之有? 输者已竭,取者未足,则大本安所固哉。盘剥老百姓一天比一天严重,什么时候才到尽头?民力已经被榨干,而皇帝仍然不满足。王朝的根基怎么能稳固?

  所以说模式就是:养兵,抢钱,养更多兵,再抢更多钱。到了宋仁宗时,包拯觉得已经动摇国本了。

  不过宋仁宗太相信赵匡胤的智慧了,觉得这一套肯定能行得通,只要坚持下去,王朝就灭亡不了,所以也没听包拯的建议。

  于是横征暴敛一直持续进行,百姓苦不堪言。比如刘挚上任南宫县县令时,见到“民多破产”。刘挚这个人比较有良心,他要求按市场价折变,但是转运使怒,将劾之。意思是说这是朝廷的意思,你阻止朝廷做事,我就要在皇帝面前弹劾你。最后是包拯来处理这事的,保住了刘挚的官位。

  除了折变外,还有支移,就是说你不但要交赋税,还得自己自费把这些财物送到指定仓库。你以为这还好啊,也就多出一个运力运费。其实不是。因为故意让你运到一个遥远的仓库。你哪有这个人力去运?只能带着钱去当地买,如果到了当地,买不到怎么办?那从官府买啊。价格嘛,嘿嘿。为了更盘剥百姓,甚至让边境的百姓到内地来交粮。

  也就是这样,北宋皇帝用抢劫百姓来维持军队。仁宗之后的皇帝也是同样的路线,而且更无耻。

  比如到了宋哲宗时期,脸都不要了,上面不是说支移吗?现在改官方来运粮了,不过运费百姓出。比如陕西转运使吕大忠就下过令:纳脚钱十八文。而实际上,粮食就交到本地仓库,根本不存在运输费用。

  总之,北宋是一个万税的年代。盖房子,交税;结婚,交税;书生游历路过税卡,如果身上有铜钱、铁钱的话,那也得交税;农民不管你有没有买新农具,都得交农具税。

  此外,还有丁口,也就是人头税。弄的老百姓不敢生儿子。有儿子的要么扔掉,要么卖掉要么送到寺庙出家。民有子者或 弃不养,或卖为童仆,或度为释老。

  还有杂变,就是一时兴起收的物资,朝廷觉得需要啥了,临时起意,就要求百姓上交什么。欧阳修说:一切临民而取之。制而不足,则有司屡变其法,以争毫末之利。就是说想要啥,朝廷就直接开抢,当然人家是合法的哦。

  除了收税外,官方还直接入场经营或者控制一些行业。

  控制酒业,由朝廷分配每个酒户能酿多少酒。配额是靠买的,也就是酒户能造多少酒,需要从朝廷买配额。而且这配额是摊派的。就是你必须买。于是这种情况下就出现酒类超发的问题,为啥?朝廷为了多赚钱,肯定摊派给酒户的配额非常多,远远超过正常的需求,这样就导致酒价崩盘。到了宋神宗时才因为酒户破产,而收敛一些,大幅减少摊派的配额。清朝赵翼认为“历代禁榷,未有如宋”。历朝历代垄断酒业都没有宋朝做的这么过分的。不过从另一个角度上看,北宋皇帝由于蠢,所以并没有坏到极致,如果一方面严禁酒商降价销售,谁降价就以恶意扰乱市场的名义抓谁,一方面大肆宣传酒业火爆,今天不买,明天没的喝,来欺骗百姓抢购,也许还能多在酒业上面抢些钱。

  官营食盐。宋徽宗时拿下燕云十六州的七州。在辽国统治的时代,当地“每贯四百文得盐一百二十斤”,也就是11.7文钱可以买到1斤盐。北宋接收该地后,启动食盐专卖政策,每斤至二百五十文足或二百八十文足”,将盐价提升到了250~280文钱一斤,是之前的20余倍.

  宋人说金国把七州的人口都劫掠走了,给的是空城。我看恐怕真实不是这样,而是老百姓怕被北宋统治,所以随金国大军而去。

  用陈舜俞的一句话,总结一下北宋百姓的情况:今夫取民之财可谓悉矣。一夫之耕,获者在田,而敛者在门。匹妇之蚕,织者在机,而征者在屋。天之所 生,地之所产,苟可以衣且食者,皆为犯法禁,何民之不穷也!

  如今,朝廷盘剥百姓可以说是用尽了手段。粮食在地里还没熟,征敛者已经上了门;布帛在织机上还没完成,汲取者已经进了屋。天地所生的东西,凡是可供百姓吃穿的,都变成了朝廷所有,由朝廷垄断,百姓怎么可能不穷!

  说到这里,了解了北宋对百姓盘剥的整体情况。我们回头再看宋神宗时著名的王安石的变法。应该明白了吧。那就是以前的税赋,还是不够的。我们应该更不要脸,征更多的税赋。后人为宋神宗和王安石辩护之词,我觉得都是站不住脚的。

  

  当然,抢归抢,但旗号得打着“为你好“的旗号,比如说富人放高利贷,所以我们应该放官贷,解救人民于水火。这是完全是借口,任何人做坏事的时候,都得找一个好借口。看上去官贷利率更低,实际上民间贷款并不都是这么高利,因为这是一个市场,有市场就有竞争。高利并不是普遍存在。而只允许官贷后,那么你就是任人宰割的羔羊。比如上面说的燕云地区的食盐官营后,价格是原来的20多倍。而且最可恶的是像酒类配额一样,强迫你贷,最后让无数百姓倾家荡产。

  天象示警?那是迷信,我唯物。祖宗也没这样干过?不怕,祖宗不敢干的,我敢。万人唾骂?能骂死人不? 这些都对我没影响。我就是皇帝的一条狗,我忠于皇帝。

  王安石变法可以说是北宋抢劫百姓的一个巅峰。以至于《流民图》传到太后那里,太后都受不了了。毕竟女人,心肠比男人要软一些。

  明白这些皇帝和狗腿子们是有多么不要脸了吧。最初我看到金兵要求北宋赔偿时,宋国就明抢开封百姓的钱财,我还些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但当我了解了北宋对百姓的全貌后,我明白了,这就是常规操作而已。

  当然这一套抢劫,养兵的循环,总有玩不转的一天,所以北宋末年,贼寇四起,什么宋江啊,方腊啊都出来了。就算没有金兵灭宋,北宋也长不了,因为这个循环已经玩不转了。

  举报/反馈

上一篇:8部短片陆续登场,“光合”影视人才扶持计划搭建多元创作平台
下一篇:《冰山上的来客》原作者白辛鲜为人知的边境历险,促成了电影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