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直播“泛娱乐化”时代下,大学生的社交异化趋势如何?

栏目:热点资讯  时间:2023-04-17
手机版

  网络直播“泛娱乐化”给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挑战。

  高校教师在线授课技能提升高校教师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作为学生的引导者,与时俱进,提高个人网络授课能力刻不容缓。

  

  01

  对比市场经济中崛起的在线教育机构的老师,高校教师相对缺少自我能力提升和与时俱进的积极性,高校教师拥有稳定的工作环境和固定的校园课程规划。

  网络教师的工作环境不确定因素更多,市场竞争促使他们有更多的危机感,对个人专业知识水平,教学方式的提升有更大的积极性。

  从在线直播授课教师的参与规模来看,虽然参与授课的高校教师很多,但相对我国现有高校的师资基数,直播授课的高校教师还只是其中的部分人群。

  这样所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与常规教学相比,高校教师对学生的授课时间及交流机会减少,不利于学生在线学习的效果提升,不利于高校教师整体网络授课技能的提升和培养。

  虽然在线学习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但是碎片化的学习行为打破了学习所需要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对比起约束在线下教室中连续听课的效果,碎片时间学习对最终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在线上教学的同时设置固定的对应的线下讨论课有利于学生提出更详尽的问题,让师生之间得到充分交流,同时也是对线上授课的一种补充。

  线上线下的结合能提高教师的导向作用,也能把握好学生的价值取向,在设计线上授课、线下研讨、课后作业等所花费的精力更多,对教师的专业程度要求更严格。

  02

  随时可以调整三个环节的顺序、时间长短以及教学内容,使学生更好的适应新的学习模式,并有提升学习效果,保持学习动力的作用。

  大学生社交异化趋势呈现从马克思主义观点看,“异化活动把自主活动、自由活动贬低为手段,也就把人的类生活变成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

  在异化活动中,人的能动性丧失了,遭到异己的物质力量或精神力量的奴役,从而使人的个性不能全面发展,只能片面发展,甚至畸形发展。

  

  第一,大学生产生自我认知失调。每个网络主播背后都有以一个专业的运营团队,这个团队利用大数据分析,紧抓青年群体的需求。

  为了增加关注度,在直播中主播传递出新奇的信息和高额的物质享受,加重了大学生焦虑感。在焦虑感中,产生自我认知失调,大学生人格异化。

  网络中角色虚拟化。在虚拟社交网络中只要不违法,对自己的言论无需承担责任,披上新注册的“马甲”没有被熟人窥视的心理负担,做出异于现实性格的行为。

  希望通过网络途径获得他人认可,拥有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的存在感,这样人格异化的行为脱离了现实生活和情感,造成大学生自我价值的认知错位。

  第二,大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弱化。社交工具极大地解放了社交行为在空间和时间上的束缚。

  

  直播平台完成跨地区社交建立,通过弹幕或打赏主播行为,与主播沟通,极大程度上满足了“普通人”的归属感。

  通过网络直播的实景交流,也满足了“普通人”对网红和明星的窥探欲。网络直播平台的实时交互性极大的满足了大学生的社交需求,从而降低了现实社交的欲望。

  03

  大学生现实社交能力被弱化,但生活在人类社会中必定会产生一定的社会关系网,那么强化大学生现实社交能力是进入社会前的必修课。

  虚拟世界之外,大学生主要生活在校园中,需分清网络和现实。及时回归现实世界,保持理性社交,不沉迷网络直播和主播。

  与家长保持联系,与同学分享信息,与老师适当沟通,积极参与课外活动和社会事件,提高自身能力,避免社交行为异化。

  泛娱乐化现象是现代传播技术对娱乐内容生产和再加工所产生必然趋势。消费主义对娱乐价值功能的消解、娱乐产业对大众文化需求的片面迎合的客观结果。

  

  所谓泛娱乐化,指的是以追求感官刺激和身心愉悦为目的,将原来并不具有娱乐属性的文本转化为娱乐文本,从而使文本在思想价值、目标导向、内容安排和呈现方式等方面都向娱乐化倾斜的文化现象。

  有相关学者认为,“把人和受众连接起来的唯一纽带是天然必然性,是需要和私人利益。”泛娱乐化现象之所以盛行,是因为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群体的心理需要。

  大学生思想“泛娱乐化”引发的校园文化体系浅薄化和社会大众心理空虚。

  大学校园存在“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不良风气,校园文化的正面导向作用被弱化。“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因网络直播传播信息的影响,功利和攀比之风在大学生群体中泛滥。

  第一,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现象传播了官本位的思想,部分大学生为了得到奖学金和评优名额都要提前与班委班干部之间打好关系。

  

  第二,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现象中所传导出来的享乐主义与消费主义思潮。

  网红直播中对化妆品、服饰、饰品的过度推销,以及部分网红的疯狂炫富行为,导致普通家庭的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开始追求物质享受,不顾个人家庭实际情况过度消费,使家庭负担加重。

  第三,娱乐明星中出现不诚信行为。例如名人买水军,诈捐,逃税等不当甚至违法行为被揭露,名人作为意见领袖作用的带头人,可能影响作为追捧者的大学生诚信意识下降。

  被这些自欺欺人的谎言影响,在时间的流逝中无形间变成心理暗示,影响个人道德水平。大学生盲目追星消耗财力,压缩学习时间,消磨个人意志,影响心理健康。

  第四,娱乐化盲从病象产生。信仰的本质问题是一种生活价值导向问题。大众传媒在电子信息时代作为我国信息的主要制造工具和传播工具,承担着重要的主流价值观传播和引导功能。

  我们对青年学生以及社会大众进行主流价值观传播的根本目的是使其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然而伴随着新媒体自由发展的趋势下,大众传媒过度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媒体所承担的职责,对国家政治性新闻报道的减少、减少主流价值观宣传,为点击率而娱乐化包装历史人物和革命精神,对青年学生的思想行为引导建设产生了消极影响。

  第五,消解高校传统校园文化。泛娱乐化营造出带有虚无主义和享乐主义的繁荣假象,对于传统文化而言这种娱乐文化气息更像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

  04

  由于对娱乐文化本质缺乏正确的价值导向建设和深度的理论探讨,在娱乐过后只有精神的空虚和思想的迷茫,没有底层内涵的构建,这种娱乐文化犹如空中的烟雾,一吹就散。

  但在全民狂欢的时代,高校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被弱化。大学生处于青春时期对虚无刺激的事物有着高度的热情,对理想、信念漠不关心,若不建设坚实的校园文化做导向,传统文化体系只会不断的被消解。

  当前,市场经济繁荣,人们追求心灵慰藉,使娱乐产业处于行业顶端,行业标准不统一,少数娱乐明星收入过高,一步登天的案例比比皆是。

  这样的社会现状使得大学生在人生发展方向的选择上存在偏差,青年学生的就业目标和人生理想不再是报效社会,而是加入名利双收的娱乐行业。

  

  同时过度娱乐化消磨大学生的意志,使他们沉迷其中,丧失奋斗精神。

  网络直播的娱乐性让大学生身心愉悦,减少学习压力,丰富课余时间的同时过度“泛娱乐化”也潜在地影响着观众内在的精神观念。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公共文化是他们的精神集中体现,民族公共文化体现着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方方面面。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价值观占据尤为重要的位置。

  大学生观看网络直播,直接接收网络信息,“泛娱乐化”信息中包含降低文化审美,拜金主义等消极元素。长期以往影响大学生思想行为,侵蚀传统高校校园思想文化体系。

  

  当代大学生处于网络直播的浪潮中,作为主要受众群体,难以避免病态网络价值观引发个体价值观产生偏差。大学生是高校校园的构成主体之一,具有校园文化建设话语权。

  “泛娱乐化”现象以及网络多元化价值观等影响下,改变了部分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促使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更趋多元化,同时也可能导致他们的价值观异化,削弱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举报/反馈

上一篇:广东开展无人直升机挂载空中基站快速恢复大面积全网通信平台测试演练
下一篇:李家诚出席慈善晚宴捐500万,40岁徐子淇罕露脸,打扮素朴仍抢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