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女是怎样炼成的

栏目:热点资讯  时间:2023-04-21
手机版

  

  翟欣欣(左) 木岛佳苗(右)

  昨天那篇《

  当孤独的心灵遇上“毒妻”

  》发出来后,有读者和我开玩笑说:“没想到维舟老师情感分析也这么到位,比连岳写得好,你不去开情感专栏可惜了。”

  谢谢她的肯定。我确实对人的情感(不一定是两性之间)抱有强烈的兴趣,不过我的兴趣点还不在这种情感本身,而是想由此来观察某种更普遍的“人的处境”:人们如何看待亲密关系、又如何在其中自处并和他人互动,这最终又意味着什么。

  在翟欣欣一案中,最普遍的误解是:苏享茂是个“人傻钱多”的肤浅丑男,沉迷于美色,竟然连那么简单的骗术都识破不了,还有人说,这两人一个贪心一个痴心,刚好“贪财好色,正是绝配”。

  这样理解,就把人性看得太简单了。美色或许是苏享茂受骗的因素之一,但既非唯一、也非最重要的因素。

  以苏享茂的千万身价,如果只是想找个美女,恐怕并不难,反过来说,翟欣欣要是除了颜值之外,学历、身世、谈吐各方面都不行,能被选上吗?也有人说苏享茂的悲剧是太虚荣,想找一个超出自己能力的异性,那么不妨假设一下:杨幂、刘亦菲这种级别的女神就算向他主动示好,他会上钩吗?

  答案都是否定的。一个人在婚恋市场上搜寻对象时,考虑的因素势必是多重的,但凡有点理性的人,都清楚最重要的匹配度,所谓“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也就是说,翟欣欣真正吸引苏享茂的,与其说是她有多漂亮、条件多好,不如说是她看起来像是“刚好能够得着”,具有某种“可获得性”。

  如果说翟欣欣案还能以“美色”来解释其骗术,那么日本著名的“魔女”木岛佳苗怎么解释?任何初看她照片的人可能都会震惊:“这也能迷倒那么多男人?”当然,你也可以说“男人真是太好骗了,简直是个女人就能让他们上钩啊”,但那与其说是男人的弱点,不如说是人性的弱点。

  

  2008年起,木岛佳苗曾在半年多时间里,与超过10位男性交往,诈骗了其中6人,偷盗1人的钱财,并将另外3人以烧炭的方式谋杀,敛财超过1亿日元。很多男性即便在受骗之后,仍然对她死心塌地,甚至在被捕入狱后,都有人相当迷恋她——在关押期间,她不停地恋爱,居然还先后结了三次婚。她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答案是:她非常了解那些男人的心理,甚至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她至少有十个身份,每个身份都有完整的人物前史,但无一不是家境优渥的高知女性),表现得相当体贴。对于那些长久以来情感空缺的男性来说,就算明知是毒药也喝了,因为那就是他们期待已久的理想女性,至于颜值,有那么重要吗?相反,正因为姿色平平,他们才不会起疑。

  看起来更离奇的是:木岛佳苗居然还包养了一个帅气的情人,然而当这位S氏最终被她打动,向她求婚时,却被她冷淡回绝了。此事映射出她封闭的内心:她对现实是高度疏离的,“真情”对她来说反而是沉重、危险和不可承受的——那不过是做戏,你怎么还当真起来了?无聊。

  像这样的人,揣度其心思几乎是不可能的,深不可测、真假难辨。这个能洞察许多男人内心的魔女,哪怕在狱中都精心打扮,休庭时还笑眯眯地和律师聊天,但看来非常孤独,早就无法敞开内心、放松自我去投入什么长久的亲密关系了。对此她没有渴望,似乎“现在这样也挺好的”,而且什么才是“真正的自我”,对她来说可能也是一句废话,假作真时真亦假,她扮演的几个人格,也许她自己都分不清哪个才是真实的自己。

  可以说,翟欣欣也是在洞察到“市场需求”之后,满足了这种潜在的心理预期。她不仅各方面硬指标够好,而且第一次上门时打扮朴素,贤惠勤快,合影时甚至让未来的公公握着自己手——现在很少有女孩子愿意这样吧?但这不过是她深谙苏家人“渴望找个好媳妇”心理的一种伎俩:“你们想要什么样的媳妇,我就扮演给你们看。”

  仅仅对这些魔女进行道德审判无济于事,因为真正的问题在于现代社会中广泛存在的病态人格。有什么样的需求,就会有召唤什么样的供给。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很多价值观保守的家长和男性对那些独立、张扬的女性本能地排斥,感到这种不好掌控乃是潜在的危险,却对这种“好嫁风”毫无防备。

  要说有什么不同,那就是翟欣欣更多的像是在扮演一个“角色”(社会人格),也因此不像木岛佳苗那样深入不同个体的内心,谈不上给对方提供了多好的情感濡养,同样是受骗,木岛佳苗的受害者得到的情感体验恐怕好多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翟欣欣有点像个“失败的连环杀手”:如果不是苏享茂的自杀,她多半还会寻觅下一个猎物,但在遇到苏享茂后,太容易得手,失去了分寸感。虽然她多半不在意苏享茂的死活,但极限施压的本意大概率还是要钱而非要命,尤其那会两人已经离婚,他死了非但无助于她获得遗产,连勒索的钱都落空了。纯就技术而论,这还是属于尺度没拿捏好,用力过猛,还没来得及磨练技术就提前暴露了。连环杀手的作案手段是逐渐进化成熟的,她没这个运气,未能进化成木岛佳苗。

  

  《最佳出价》剧照

  所谓的“骗”,在这里就是情感操控。在电影《最佳出价》中有一句台词:“人的情绪就像是艺术品,可以伪造,看起来是真迹,其实是赝品。”也就是说,“情”本身就可以像“做戏”一样“演”出来,以假驭真。

  片中的女主角(其实是骗子)对男主角说:“以后就算我们之间发生什么,也请你记得我真心爱你。”我当时就觉这是个伏笔,表明她也动了真心,但我现在却不再那么确定了,或许这也是她为了出事后他不至于太决绝闹大而提前安排?又或是为了更好地安抚他(骗子的职业道德?),谁知道呢?

  “假”的体验,有时比“真”的还好。就像空姐在生活里对丈夫大概也未必客气,想要我天天对客人那样微笑对你?做梦去吧!现实是:如果陷溺在狭隘的生活中而不自知、不自省,那么当你得到一段“美好到不真实”的情感时,它多半真有可能是不真实的。就此而言,这种情感受骗的体验其实非常接近二次元——那些骗子真正的对手极有可能不是同行,而是能提供更完美情感投射对象的虚拟影像。

  当然,长久关系中也可能“假戏真做”,但就算是真心爱,在骗子的考量里,至少还有很多东西比这份真心更重要——关键就在这里:其它东西(比如钱财)是否超越了双方关系的重要性。

  虽然在世人眼里,这些“魔女”不过是道德可疑的“骗子”,但应该承认,对人性弱点的洞察也不失为一种天赋,只不过她们不是去治愈它,而是去利用它。那些教主式的人物,也无不具有极高共情能力,但也因此,如果他们愿意,可以操控人心,服务于自己的目的。也就是说,这类人既能共情,又能无情,因为他们自视为不受世俗规范约束的超道德存在,他人都是蝼蚁。

  说到这里就不能不叹息一声,恶人和圣人,或许就只在一线之间。日本电影《0.5毫米》中,四个风烛残年的老人无不孤独、猥琐、懦弱又压抑,他们身上的欲望既显露出庸懦,又证明其尚存的生命活力。女主角山岸佐和与木岛佳苗一样,对老人的处境有极强的感知,也很好地满足了他们隐秘的欲求,但差别是她很善良,没有利用他们,还会去纠正其恶习,让他们活得更有尊严,走出自我封闭,最后像个人一样离开人世。

  如果要追问“魔女是怎样炼成的”,那或许就是最关键的一个问题:确实“骗子都是高明的心理学家”,但具有这个能力,不代表他们就一定乐于“救苦救难”,那究竟是什么,让这些人丧失了对他人的悲悯与同情?更进一步说,“圣母心”在当下早成了一句刻薄的骂人话,这又岂是偶然?

上一篇:新四军第七团团长杨克志的曲折人生,他为何投敌?原因迷雾重重
下一篇:新:Dark and Darker越来越黑暗第五次测试,汉化补丁下使用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