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农上将63岁病逝,他的五个子女结局如何?三子被授中将军衔

栏目:热点资讯  时间:2023-04-21
手机版

  1962年2月9日,李克农上将与世长辞,享年63岁。

  2月13日,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李克农上将的公祭大会在中山公园中山堂举行。

  李克农上将的五个子女李宁、李冰、李治、李力、李伦神情黯然地站在家属行列,接受大家对逝者子女的诚挚慰问。

  后来这五姐弟都在自己的领域里获得了不俗的成绩,年纪最小的李伦1988年还被授予中将军衔。

  李家五姐弟是如何在战乱纷飞中艰难成才的?他们又有怎样特殊的人生经历呢?

  

  李克农夫妇一生共有五个孩子,前两个是女孩,后三个都是男孩,五个孩子都在芜湖老家出生。

  革命年代,李克农同志工作繁忙,而照顾孩子的重担就自然落在了李克农同志的夫人赵瑛身上。

  

  1931年4月,顾顺章叛变,当时情况紧急,为了党中央的安全,李克农同志根本来不及安排妻子儿女。

  事发之后的一个月内,李克农都没有妻子和子女的消息,为此他的心里十分焦灼。

  直到周总理得知消息告诉他她们母子平安时,这位钢铁汉子顿时红了眼圈,失声痛哭起来。

  不久后李克农与妻儿短暂相聚,后来李克农同志被迫转移,而赵瑛也在组织的安排下,带着孩子回到了老家芜湖继续从事革命事业。

  赵瑛与李克农的这次分别,时间长达六年,她在家乡靠当小学教员的微薄工资赡养公婆、抚育五个子女。

  

  她没有眼泪,只有坚毅。没有抱怨,只有期待。赵瑛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自己的儿女:永远不要向邪恶和困难低头!

  李克农的父亲对儿媳所作所为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管儿媳叫“赵先生”,可见他对赵瑛的敬重。

  1936年,当赵瑛和孩子们一起读李克农同志辗转寄来的信,时过多年他依然清晰地记得父亲信中最后一句话:

  “英雄气短,儿女情长。思念家人之情,你们可以想象到。”

  他那对家人真挚的感情,穿过历史的风云也足以令人动容。

  李克农同志深情地爱着自己的妻子。在他投身革命工作无暇顾及家人时,他始终挂念着远在芜湖老家艰难度日、为自己尽孝、抚养幼子的妻子。

  

  1936年10月的一天,美国记者斯诺结束了他在陕北的采访生活准备离开时,记录下了一件非常有趣又令人感动的事情。

  当时大家包括李克农同志都来给斯诺送别,都有很多话想对斯诺说。斯诺也非常开心,便说自己可以帮他们记录下来。

  结果李克农同志语出惊人:

  “给我把老婆送来吧!”

  众人顿时爆发出一阵笑声,可斯诺却从李克农同志一本正经的神情中,读到了他对于妻子的深情思念。

  李克农同志这种高尚的共产主义精神也深深影响着自己的儿女,成为他们日后为人处世、面对艰难险阻时的精神动力。

  

  在老家的六年中,赵瑛和家人在芜湖的日子也十分艰难。

  赵瑛当时做的是小学教员,工资非常少。她又上有老下有小,这点工资根本就支撑不住家里的日常开销,因此不得不向别人借钱度日。

  当时在上学的两个女儿李宁和李冰却并没有被苦难的生活压倒,她们继承了母亲的坚毅与刚强。

  家里最困难的时候,两个孩子在学校每天的中饭竟是开水泡锅巴。

  当时校方规定成绩前三名可以免学费,李宁和李冰姐妹俩抱着给母亲争口气、减轻母亲负担的想法,学习异常刻苦,每次考试都在前三名之内!

  1934年,李家的生活终于窘困到了断炊的地步,李家姐弟对这件事印象极为深刻。

  

  当时,赵瑛把两个女儿李宁、李冰和大儿子李治叫到自己的身前。

  她看着孩子们,心里很不是滋味,如果有一点办法,她怎么会让孩子们早早到社会上遭罪呢?

  赵瑛面色凝重,无奈地向孩子们说:

  “你们也算是长大了,不能再依靠家庭了,要学会独立地创建自己的生活了。你们要靠自己劳动,只要辛勤劳动,就一定会取得丰收的。”

  这一年,大女儿李宁16岁,二女儿李冰14岁,而大儿子李治,也才仅仅12岁。

  为了生活,他们早早地就进入社会,开始用自己的独立劳动来谋生了。

  李宁后来到了延安,对重新入学学习知识依旧十分向往。

  

  1939年,她顺利地进入了刚刚创办起来的中国女子大学,被分配到理论班学习。建国后,李宁一直勤奋努力,做到了陕西省公安厅副厅长。

  李冰则在中国肿瘤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李治在革命年代里学习了译电方面的专业技术,还在周总理领导的重庆八路军办事处做过译电员,建国后则担任上海市卢湾区公安分局局长等职。

  “学会独立创建自己的生活”是母亲交给姐弟三人独立生存的第一条道理,对于姐弟三人的一生意义非凡。

  1933年冬天的一个晚上,赵瑛把年方六岁的小儿子李伦叫醒了。

  “孩子,你爸爸来信了,他特别想你,希望你写封信给他呢!”

  

  小李伦顿时来了劲,立马翻身起来借着油灯昏暗的光,提笔给李克农同志写了一封信:

  “爸爸:我现在已经上小学了。在妈妈和姐姐、哥哥的督促下,认得不少字了,所以能给你写信。我们全家人都很想念你,我更是如此,经常在梦中哭醒。别人的孩子都有爸爸搀着上学,给他买纸买笔,而我们家穷,没有钱买纸买笔,只好用废纸和笔头,有些是姐姐和哥哥用剩下的,有些还是在路上捡的。但是我从不淘气,读书也用功,学习成绩也好,请你放心……”

  李克农同志看到儿子的信,按耐不住心中的苦楚与心酸,不禁热泪盈眶。

  当时红军高层的一些领导人也都传阅了李伦写的信,不少人都感动得掉了泪珠。

  1941年,李伦进入延安炮兵学校,毕业后成为部队炮手,并在之后的多次战斗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

  1947年初,李伦听说陈毅同志的华东野战军在战斗中缴获了不少榴弹炮,这下他可激动坏了。

  

  他就靠着一双脚,独自一人步行千余里来到了位于山东沂水县的华野司令部来投军。

  陈毅同志和粟裕同志拍着李伦的肩膀说:

  “好小子,你来了我们就不让你走了,正缺炮兵干部呢!”

  后来李伦就跟着陈老总一直打仗,靠卓越的军功一路晋升。

  建国后,李伦也一直在军队任职。1988年,李伦被授予中将军衔。

  当年趴在油灯下给父亲写信的孩童,已经历经风风雨雨成了我国赫赫有名的将军。

  

  1938年,在李克农的安排下,大女儿李宁、大儿子李治和二儿子李力去往延安。

  巍峨的宝塔山矗立在黄土高坡的沟壑之中,蜿蜒的延河水倒映着少年少女的身影。李家姐弟再也忍不住激动的情绪,泪水顷刻夺眶而出。

  他们终于来到了仰慕已久的革命圣地——延安。她们终于能够见到伟大的领袖——毛主席!

  毛主席当时正在紧张创作《论持久战》,可是一听说李家姐弟要求见自己,风趣地说:

  “李克农同志的千金和公子,要见,要见!”

  当时毛主席在等警卫员带姐弟三人来自己住处的时候,仍然聚精会神的写作《论持久战》。

  

  当时天气寒冷,毛主席脚下放了个炭盆烤火。可是随着注意力的集中,他的双脚伸进了炭盆而不自知,直到棉鞋起火,烧到脚痛才反应过来大事不妙!

  李家姐弟三人深深地被毛主席折服,他那为革命鞠躬尽瘁勤奋工作的高大形象在姐弟几人心中久久矗立着。

  毛主席见姐弟几人来了,和他们亲切打招呼,还问了一些情况。

  姐弟几人难掩激动的心情,一一回答了毛主席。

  毛主席非常高兴,他大声对自己的机要秘书叶子龙说:

  “今天就用我的稿费请几个娃娃打牙祭吧!”

  姐弟三个过后才知道,这份殊荣可不是一般人能够享受得到的。

  

  后来二儿子李力深深秉承了李家务实的家风,终其一生忠于党和人民,忠于实事求是,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了一生。

  他曾经真诚地说道:

  “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必须要有起码的观察力和分析力。我们兄弟姐妹几人都有这种品质。”

  李克农同志在送姐弟三人去延安时对他们说:

  “我们已经没有家了,党就是我们的家,你们无论干什么都要以党为家,忠于党和人民的事业。”

  李克农同志自己正是这样做的,他明白自己很多年来的工作极大地亏待了妻子和子女,因而深感愧疚。

  1950年11月11日,李克农同志从苏联回国,恰逢小儿子李伦结婚。李克农同志破例提出要办几桌酒席,请一些老战友来家里聚会。

  

  当着很多老同事老战友的面,李克农同志站起来祝酒,动情地说:

  “孩子们都长大了,他们的成长,我作为父亲没有尽到责任,是赵瑛同志把他们抚育大,是组织把他们教育大了……”

  李克农同志哽咽到无法继续讲话,一时间老泪纵横。赵瑛同志在旁边,也回想起三十年风风雨雨,不由得掩起面庞,失声痛哭。

  1961年赵瑛去世,李克农同志心如刀割,深情赞扬妻子是“母仪典范”。

  赵瑛扛起艰难的生活给儿女们体验了何为家的温暖,李克农同志投身中国革命则给儿女们感受了什么是真正的爱国情怀。

  

  李克农夫妇这对革命伉俪,不仅为革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为新中国的建设培养了五位杰出的人才。

  他们的子女也并没有辜负他们的英名,在他们去世后依然继承了父母坚定的意志和刚毅的秉性,为新中国的建设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他们的功绩将永垂史册不朽,他们的英名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我们要继承老一辈革命家的革命意志,守正创新、奋发向上,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再建新功。

  举报/反馈

上一篇:羡慕段誉老婆多?《天龙八部2》手游送你美女团,一起闯荡江湖!
下一篇:你肯定想不起来,这些在《黑鹰坠落》中打酱油的明星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