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胆英雄——胡耀邦的警卫员张成海

栏目:热点资讯  时间:2023-04-21
手机版

  张成海老人的回忆犹如整理一本厚厚的书籍,上面记录着他经历的坎坷与磨难,也承载着他辉煌而传奇的一生。

  14岁当上游击战士

  1925年,张成海出生在大庄科乡沙塘沟村。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军阀割据,战乱不休。8岁开始,张成海给村里的富户放牛,每年赚一块钱的“工资”。

  1938年,邓华和宋时轮的部队开辟根据地时经过大庄科,13岁的张成海见这次来的部队不进村、不扰民,吃睡都在山根儿,心里很纳闷儿,一打听才知道是“八路”,想想在家也三天两头吃不饱,就想参军。没想到去报名时,一个战士拍着他的头说:“小兄弟你还小,大了再说!”

  张成海参军不成,心里不服气,就自诩为“北七村”成员,偷偷加入这支当地的游击队。提起“北七村”,大庄科地区的老人并不陌生,当时沙塘沟、慈母川和铁炉等七个村的壮年村民组织到一起,哪个村来了土匪,大伙儿统一行动,剿匪。那会儿,张成海主动当起了“王二小”式的放牛娃儿。

  

  平北抗日游击队

  1939年5月,张成海被吸纳到平北抗日游击队4支队,跟着一位老红军开展地下工作。张成海回忆说:“那会儿工作,上不传父母,下不传邻居,拍脑袋三下就是组织开会,虽然年纪小,但还算懂事,老红军老表扬我工作做得好。”

  日军听说山内有抗日游击队,进山扫荡。游击战士们进行还击,双方对攻。张成海人小胆大,他冲到山头上要找目标,没想到一颗子弹从头顶上飞过,身边的老红军一把把他拽了下去。张成海的“虎胆”出名了。

  一个偶然的机会,小有名气的张成海被当时的平西挺进军司令萧克(当时奉命率队创建晋西北根据地)看重。老人对那次偶遇记忆犹新:“萧司令当时亮着嗓门说,小鬼,你跟着我吧,到侦察科,专门侦察平西地区的敌军活动。”

  从这时起,张成海才从一个游击队员,进入“正规军”序列,开始了真正的戎马生涯。

  中央领导的高级警卫

  当了一年多的侦察员后,1942年春天,英姿飒爽、才能出众的张成海被设在延安的中央总部调到中央军委警卫队,保卫中央领导。

  这段时间,在张成海的脑海中留下美妙的回忆。“当时我的主要工作就是负责中央军委开会的保卫工作,给领导站岗,有时还能和领导一起跳跳舞。”他回忆说,有时,毛主席开完会出来,还会亲切地跟他打招呼:“小鬼,来几年了?想家不?”张成海的驾车技术,也是跟朱德总司令的司机学会的。“当时我学车,开的就是朱总司令的车。”每每提起这些往事,老人眼中都会闪过自豪。

  1945年,张成海的保卫工作从后方到了前方。国共谈判期间,除了正常的保卫工作外,他在晋察冀根据地经历了一次有惊无险的“使者之旅”。

  有天晚上,通讯员把张成海叫到萧克和胡耀邦面前。

  萧克突然问他:“你怕不怕死?”

  “为革命牺牲,不怕!”他说。

  “明天,你代表我军深入国民党十三军内部,与其进行联系。”

  “是!

  张成海在回味这段对话时,仿佛回到了当时的场景,语气和措辞都异常严肃和认真

  第二天,张成海骑上萧克的战马,带上公函,腰上挂一把手枪,准备“单刀赴会”。我军和敌军的分界线只是一道小小的水沟,张成海刚越过水沟一步,手枪就被敌人摘掉,马也被敌人没收,脑袋上还有一个班的冲锋枪对着,一直从连队押到军部。

  送信的间隙,张成海和门卫聊起来。看着这个土里土气的“八路”,国民党门卫个个傲气十足:“俺们全是美式装备,打遍天下无敌手,这儿马上要来两个师,炮兵,厉害着呢!”张成海的嘴一直闭得很严,把门卫的话儿一五一十都记在心里。

  张成海有惊无险地完成了信使的任务,并把所见所闻一一上报,受到了萧克和胡耀邦的表扬。

  1946年4月,国共谈判破裂,解放战争随之爆发。张成海跟随中央领导人在晋察冀地区打击敌人。

  

  晋察冀地区

  一次,敌人对大同进行包围,张成海所在的四纵队更是被火力最猛的机关枪包围。“当时,敌人的火力十分厉害,就连地上的草木都被打得一干二净,子弹从我们身边嗖嗖地呼啸而过,即使这样,领导不怕危险,带头往前冲!”张成海说,从那时起,他懂得并学会了带兵打仗要勇往直前,更要冲在战士们的前头。

  浴血指挥宣化阻击战

  经过多年的磨砺,张成海的保卫工作干得得心应手,但经过几次战争的洗礼后,他的心里也开始泛起了波澜。

  1947年11月的一天,张成海鼓足勇气走进四纵政委胡耀邦的办公室。没等他张口,政委已经看出了他的心事:“小鬼,是不是觉得做警卫不过瘾,想上前线摸摸枪?”张成海也不再躲躲闪闪,干脆回答说:“是!俺想上前线!”

  政委答应了他的请求,从此,张成海便在枪林弹雨中过着戎马控惚的日子。

  1947年,石家庄解放后,国民党调集两个军的兵力准备反扑。当时,我军增援部队尚未到达,毛主席下令,把掩护我军南下、拖延国民党行军时间的重任落到张成海所在的部队身上。他的任务,是带领138人牵制敌军的一个师,相当于一个人要顶住敌人八九十人。

  

  宣化区

  这一仗在宣化打,那时的大山里寒风刺骨,滴水成冰,战争异常残酷。

  这次被张成海称为一生最难忘的战役相当惨烈,我军138个战士牺牲135个,子弹剩下11颗,手榴弹只剩一颗。子弹如雨点般扫射过来时,张成海的棉裤被打烂了。即使这样,张成海和其他两名幸存的战士还在不停重复着自己的阻击口号:战死沙场,不当俘虏!

  敌人摸不清张成海率领的这支部队有多少人,只觉得火力猛、前行困难大。敌军并没有撤退。任务没有完成,张成海和另外两名战士绕着山头,挨家挨户敲门,动员乡亲们打击敌人。

  最后,45人组成的敢死队每人一把大刀,准备和敌人殊死搏斗。这时,一些国民党士兵动摇了,偷偷跑到张成海部队里投降,没想到刚见到张成海就惊得张大了嘴巴:“就,就这几个人?”最终,在张成海的带动下,这些战士拖住了敌人的一个师,为成功保卫石家庄赢得了宝贵时间。

  和平年代改革拓荒者

  1955年授衔时,张成海被授为大尉。回部队后,感觉到自己是个“土八路”,还需补充理论营养,张成海决定到学校深造一下。1957年至1960年,张成海在南京军事学院完成了学业。

  1960年,张成海被分配到位于河北的某坦克团。从主任到政委,张成海在这里用自己的切身经验和所学理论,训练出了一批批过硬的战士。

  在坦克团的这十年,张成海总结出一套“四会”的训练方法,带出的兵一个赛一个。“四会就是会吃、会走、会打、会学。”老人介绍说,这“四会”虽然土得掉渣儿,但带起队伍来非常实用,吃好了才能进能退,有速度有移动才能灵活作战,不断学习才能战无不胜。张成海的这套理论,在当时非常流行,他也常被其他部队请去作报告。

  1969年10月,跟枪杆子打了几十年交道的张成海从河北调到北京军区总医院任副政委。

  在这个全新的岗位上,张成海工作做得有声有色。当时的北京军区总医院硬件设施相当落后,病人来医院没有病床,医生护士都没有专门的宿舍,夏天苍蝇蚊子满天飞,冬天脸盆能冻在地上端不起来。

  张成海对医院的改革先从硬件开展。“当时,我规划了一栋楼,解决病房问题,但全国物资比较紧张,材料非常难弄。”张成海说,后来,他跑了许多省市,多方联系,终于盖起了军区总医院首批门诊楼、病房楼和宿舍楼,重新恢复和重组了科室,为医院后来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软件上,张成海在解放人员思想上下足了功夫:“当时,国家处于特殊时期,我也是干思想工作的,主要就是调动干部职工积极性,解放思想,干出业绩。”

  1982年,张成海从医院离休。这位从小山村走出、在枪林弹雨中洗礼和社会动荡中成长的英雄,给他的革命生涯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资料来源:

  1、《景仰红色记忆》

上一篇:原创公主都是格格,格格不都是公主?皇族的女儿到底怎么称呼?
下一篇:《长江7号》徐娇25岁了!曝健身成果「挺翘蜜桃t」网惊:怎么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