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安徽·向春而行 丨北浴乡:繁华开场 有戏廖河

栏目:热点资讯  时间:2023-04-22
手机版

  宿松融媒讯 宿松县西部的北浴乡廖河村有一个古戏台,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7),廖景朝公始建;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学远、善长、济川、文英诸公加以修缮;1990年12月,在县文化局领导下进行三修;2019年经安徽省文物局招标修缮,保存至今。

  image.png

  它是我省现存最古老的戏台之一,已载入《中国戏曲志·安徽卷》。1983年被列入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戏台结构精巧

  材质:木质结构

  面积:前台面积三十二平方米

  构造:歇山顶、抬架梁、干栏式。前后台以木雕花板相隔,乐队耳台高出正台面八十公分,台中悬挂有“大雅元音”,出台上彩门挂有“昭德”,进彩门挂有“象功”的匾额。台两边花板上撰有以古戏曲名称书写的楹联,文曰:“频邀姊妹三三,敢从圣学堂中,送一盏香茶,又何必东阁翻情西楼吃醋;为访朋友个个,游到春林深处,撇几枝新笋,也免得竹山打瓦野店逃荒”。台前立柱上是雕刻的倒爬狮子做挑檐斗拱,旁边镌有浮雕的戏曲人物图案,台下两边各有一排木椅,可供过往路人歇息。

  image.png

  整个结构造型精巧,古朴典雅。设计者颇具匠心,体现出独特的人文内涵。

  image.png

  戏台服务为民

  古代很多戏台都是建在宗祠或庙宇内外,为酬神敬祖、祈福禳灾提供演出的舞台,而廖河戏台不是建在宗祠庙堂内,而是建在上山下河的要冲道路正中,山上的村民运竹木山货到陈汉沟要经过此处,人们上邱山到蕲春也要路过此地。戏台左边临廖河沟的流水,右边有商铺小街,干栏式的舞台,台面板距地面有一人多高,两边设计有坐凳,让行人冬到此处避风雨霜雪,夏到此地饮泉纳凉。

  image.png

  戏台理念超前

  戏台早先是用来祭祀酬神的,到了明代以后逐渐演变为“娱人”的场所。廖氏祖先源自江西湖口,明初迁到宿松。在江西时就拥有不少的“梨园”弟子,到宿松山区居住多年,一直继承这个传统。江西的戏班经常来宿松与他们同台演出切磋艺技,故此建造了廖河戏台,既方便了过往民众,又满足了廖氏族民的精神需求,但是,在封建社会人们把演员统称为“戏子”,并划定为下九流,有时候还不准聚众演戏,所以用“昭德”和“象功”作为上、下彩门的匾额,来证实历朝历代都有“雅乐”。同时,“大雅元音”正是表现此处演出的是文雅、风雅的内容,并非人们所说的低级、下流的东西。歌舞和戏剧是高雅的艺术,给人们带来的是人文关怀和精神熏陶,同时也给被歧视的艺人们以正名节和人格肯定。体现了其超时代的前瞻设计理念。

  image.png

  五百年来,九江高腔轮唱,黄梅戏采茶剧陆续上演,作为全国五大剧种之一黄梅戏的发源地的重要实物见证,廖河戏台一直静静地矗立在廖河岸边,见证着时代变迁,述说着凡人故事。近年来,北浴乡充分利用廖河戏台和文化大舞台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丰富了廖河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起到振奋精神、鼓舞斗志、凝聚人心的重要作用。

  image.png

  下一步,北浴乡将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深入挖掘廖河古戏台非物质文化资源,以本地黄梅戏、采茶调等传统文化为基础,开拓文旅产品,组建农民文艺工作队,形式多样创作党的二十大精神宣传作品,让人文北浴与红色北浴携手共建。(通讯员 胡心桓 姚秋月)

上一篇:书迷狂热追捧的都市超能热门爽文合集,高能烧脑,惊喜不断
下一篇:形势·态势·大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