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私密照走红,她的痛被这片拍出来了

栏目:热点资讯  时间:2023-04-23
手机版

  去年的威尼斯电影节,罕见地把最佳影片金狮奖颁给了一部纪录片。

  导演劳拉·波伊特拉斯将镜头对准当代视觉艺术大师,南·戈尔丁。

  作为“私摄影”鼻祖,她的作品大多取材于自己的生活,尺度不拘,风格大胆,影响深远。

  她的成名作《性依赖的叙事曲》,是王家卫、张叔平和杜可风设计《春光乍泄》中黎耀辉与何宝荣的房间时,重点参考的对象。

  

  纪录片中,南·戈尔丁第一次在镜头前坦然谈及自己当性工作者、跳脱衣舞的经历。

  直言那段回忆非常糟糕,但她又不得不这样做,“我得靠它来挣钱买胶卷”。

  但这些,只是她动荡不羁的生命中的边角。

  《所有的美丽与血泪》

  

  影片采用双线叙事,聚焦这位艺术家充满争议的创作历程与近年来针对美国制药集团萨克勒家族的抗议活动。

  编织出一幅浪漫又充满张力的人物肖像。

  如果用一个词来总结南·戈尔丁的人生,大概是“真实”。

  她的一生都在追求真实。

  

  01

  1953年,南·戈尔丁出生在美国一个传统的犹太中产阶级家庭。

  姐姐芭芭拉是她人生中第一位启蒙。

  在南的记忆中,大她九岁的芭芭拉,会帮她洗头、抱她,很会照顾人。

  她身上有一股野性。

  擅长弹钢琴,她弹琴时,家里的鹦鹉会待在她的肩膀上。

  还会和南分享所有秘密,比方说,她对其他女孩的感觉。

  

  那是一段对性极为保守的时期,

  芭芭拉的性取向在父母眼中是莫大的耻辱,他们将她送进精神病院,试图矫正她。

  芭芭拉的青春期,就在从各种治疗机构进进出出中度过。

  而她只不过是需要有人拥抱。

  在度过了极其压抑的几年后,她以卧轨自杀的方式结束了18岁的生命。

  

  悲剧发生后,警察上门通知家属:“你们的女儿自杀了。”

  悲痛之余,母亲还不忘对父亲说:“告诉孩子们这是意外。”

  那时年幼的南就知道,“她不想让我们知道真相。”

  

  但反叛的种子在南的心中生根发芽,越掩盖真相,她越要找到它。

  在六七十年代美国性解放狂潮中,LGBT人群大量涌现。

  南对这些和姐姐一样,在社会中找不到自己位置的边缘人产生了疯狂的迷恋。

  14岁起便离家漂泊的她在他们身上找到了归属感,决定搬去与他们同住。

  

  也是在这群人的影响下,南拿起了相机。

  姐姐死后,她变得极其内向,甚至有六个月不曾说话。

  摄影成为她自救与表达的方式——

  “在我姐姐自杀之后我开始拍照,那时我的唯一念头是我已经失去她,我再也不想忘记任何人。”

  她希望通过影像,记录生活的真相,记住生命中每一个陪伴过她的人。

  

  因此,她作品中的大多数主人公都是她的好友。

  “我只拍摄我非常熟悉的人……

  我不是通过摄影寻找美的事物,只是把我所看到的那个人拍摄下来。

  虽然有人说摄影是一种攻击性的行为,

  但对我来说,拍摄照片是触摸、爱抚我眼前的这个人的一种行为,

  是我自己特有的表达我的敬意的一种方式。

  照相机在那个时候就是我的眼睛与手。”

  

  那个时代的主流摄影基本都是黑白的,竖构图。

  南却独树一帜,打破传统:

  浓烈的色彩,夸张的曝光,镜头甚至没有清晰聚焦在主题人物上,却能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与叙事张力,

  展现出她所爱的人们声色犬马的生活。

  

  

  

  因为拍摄时带着亲密、悲悯与着迷,南的镜头总是能捕捉到人物最美也最像自己的一面。

  “他们从不觉得自己是先锋、是反叛者,他们就是他们,他们只是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

  朋友们看到她的作品总会惊叹:“我都不知道自己竟然这么美。”

  这也是南希望他们感受到的。

  

  她的离经叛道也让她遭到来自圈内人士的各种诋毁:

  “门外汉的把戏。”

  “这根本算不上摄影作品。”

  “没有人会拍自己的生活。”

  她却不以为意:“艺术界就是狗屁。”

  

  80年代以来,南就开始以幻灯片的形式,配以地下音乐与念白,展出她的摄影作品。

  幻灯片中全是刺激眼球的画面,将生活里最混乱不堪的一面展现出来。

  然而这些画面给人的感觉并不是恶心的、淫乱的,反而能让人静下来思考。

  比如她拍性爱的画面,

  慌乱的姿势、凌乱的床单、撕裂的衣服,透出压抑已久的欲望;

  朦胧的烟雾、迷离的眼神,尽诉着边缘人对生活的迷茫与无奈……

  

  南解释自己拍摄这些照片理由,一是将自己的生活告诉别人。

  “我要告诉人家,这是我现在的,而且也是至今为止一直如此的我的生活方式。”

  第二个理由是,还原真实。

  “电视所提供的图像,好莱坞电影这种大众文化,

  好像是在向人们提供他们现实生活的图像,

  但实际上却是与现实生活相距甚远的描写。

  倒不如说是这些东西使得人们拥有了一种错误的期待。

  流行音乐也是一样,非常感伤、浪漫的歌词,

  使许多人误认为这就是我们的现实,

  而实际上那只是幻想,是神话。”

  02

  在所有私密照中,最为有名的,是一幅名为《南被施暴后的一个月》的自拍照。

  

  照片中的她一头时尚的羊毛卷,佩戴着珍珠项链和耳环,涂抹着浓艳的大红色口红。

  然而最醒目的,是她那只浑浊充血、一片乌青的左眼——那是前男友殴打她留下的痕迹。

  两人曾有过一段美妙的恋情,然而这段关系在嫉妒与纠缠之中逐渐走向失控。

  

  男友一拳一拳砸在南的脸上,她眼眶底所有的骨头都被打断。

  精致的妆容与累累的伤痕形成强烈对比,更显示出她的悲伤与不屈。

  她拍下自己被打的鼻青脸肿的照片,并勇敢将它们一并展示出来。

  这种做法也鼓励到许多有相同遭遇的人,有挨打的女性找到她并告诉她,

  多亏了她的那些照片,让她们终于有勇气说出自己被家暴的经历。

  

  在创作过程中,南也逐渐展露出她作为社会活动家的属性。

  从用作品挑战性别固化印象,到策展呼吁美国政府重视对艾滋病人的救治,

  她一直走在为边缘弱势群体发声的前线。

  03

  2014年,因手部受伤,南开始服用一款名为奥斯康定的止痛药。

  尽管是按医嘱服药,她还是很快就上瘾了。

  一开始,40毫克的剂量对她来说都太猛。但后来药瘾越来越大,剂量再大也满足不了她了。

  从一开始的每日3片,到后来的18片。再后来就像其他毒品一样,口服已经不起作用了。

  她的生活开始完全被奥施康定牵着走:

  “搞药、用药、捣碎、吸进去……”

  

  成瘾者,不止南一人。

  奥斯康定成瘾现象在美国大规模爆发,大量患者在遵循医嘱、不知情的情况下服用了这款止疼药并持续上瘾,更是直接或间接造成了超过40万人的死亡。

  背后的始作俑者,是美国势力最庞大的家族之一,萨克勒家族。

  

  这个家族非常擅长营销,营销药物,也营销他们的家族姓氏。

  他们将自己打造成大慈善家和艺术收藏家,为世界各地的著名文化机构捐款,其中包括美国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古根海姆美术馆,英国的大英博物馆,法国的卢浮宫和德国的犹太博物馆等等。

  既成功洗白了不少钱,也提高了家族声誉。

  而背后肮脏的秘密是,他们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显赫的地位和巨大财富,就是通过营销那些容易成瘾的药品。

  

  

  他们的目标买家是医生。

  利诱医生多给病人开这些强效阿片类药物,继而从人们的病痛中获利。

  为了达到目的,他们声称这些药没有成瘾性。

  本该用于缓解病人痛苦的药片,却在资本贪婪、监管缺位与医学伪证的合谋下,变成了杀人于无形的毒品。

  

  私仇叠加公怨,南·戈尔丁决定反击。

  她建立起一个名为“痛”的行动组。

  其中大部分成员都亲身经历过药物成瘾,或是家人还没摆脱药瘾,又或者曾因此失去过亲人。

  一位女士的儿子在高中时做了膝部手术,遵照医嘱服用了奥施康定,

  医生嘱咐:“每四小时服一次药,在疼痛发作前服用,按时服用。”

  当儿子喊疼时,这位母亲就会问他“你服药了吗?”

  这样一段时间之后,儿子先是对奥施康定上瘾,之后发展为海洛因,最终独自死在浴室里。

  “我成了谋杀我儿子的共犯。”

  

  

  “痛”的行动目的,是要求这些机构拒绝萨克勒家族的捐款,同时敦促普渡制药对无数受害者进行赔偿。

  顺便提一句,去年的口碑神剧《成瘾剂量》,讲述的也是三位检察官与一群小人物对抗这一肮脏药企的故事。

  

  作为颇具影响力的艺术家,南和她的行动组将枪口瞄准了萨特勒家族的艺术慈善事业。

  其中一个受萨特勒家族捐赠的美术馆,正在筹备南·戈尔丁回顾展。

  南以撤销自己的作品为威胁,带领队友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抗议运动。

  他们高喊着口号“萨克勒撒谎,老百姓死亡(Sacklers Lie, People Die)”。

  

  为此还精心设计了各种行为艺术,

  一群人扮成尸体躺在美术馆的地板上,身边滚落着奥施康定的药瓶,白色处方单大雪一般从美术馆上方散落。

  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引得无数群众驻足观看,有些甚至加入了他们的阵营。

  

  

  他们的努力最终得到了回响。

  2019年,迫于舆论压力,数家大型美术馆、博物馆都将萨克勒家族除名,普渡药业也在巨额罚款下宣告破产。

  而“痛”的下一步计划是,把萨特勒家族投入监狱。

  

  纪录片打乱时间线,将“痛”组织对无良药企的抗争与南·戈尔丁大半生的成长轨迹交叉剪辑,用互相交织的六个章节,展现出了真实故事自带的层次与重量。

  刚摘得金狮时,有不少观众对于这样一部夹杂了相当比重静态摄影作品的“幻灯片式电影”持保留态度。

  但观影过后,却很难不被它所展现出的独特而强烈的生命力所打动。

  而影片的标题,则来源于南的姐姐芭芭拉生前就诊精神科的诊断报告中的一句话:

  “她看见了未来,以及所有的美丽与血泪。”

上一篇:半个月上了9次热搜,年轻人为啥逮着这对CP不
下一篇:1995年,东莞一老头贪便宜捡了一袋“冬瓜”,牵出香港富商失踪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