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宜侯夨簋”看少康夏邑“虞公”

栏目:热点资讯  时间:2023-04-23
手机版

  1954年6月在大港烟墩山出土了西周初期的宜侯夨簋,腹内壁有铭文126字,经郭沫若和唐兰考释,认为内容记载了西周康王改封夨为宜侯之事。并赏赐鬯、瓒、弓、箭、土地、庶人等,是研究西周分封制的重要史料。郭沫若、唐兰二先生考证,认为夨就是周章,也就是叔达的长子。周章原是虞(北虞)侯,迁封到了宜地。专家还断定铭文中的“宜”即在今(江苏)丹徒一带,也就是吴国的发源之地。

  

  宜侯夨簋

  金文“夨”字,像一个动态表演的人形,头侧向左,如果在右上角加上“口”字,就成为了杂技表演的“吴”字,因“夨”是古“吴”的独体字,故二字可以相通,同属表演活动。宜侯周章就是宜侯夨(吴),周章的弟弟叔达次子为仲,直接就名虞仲。太伯一族本姓姬,皆因太伯所奔“句吴”就是古虞(吴)之地,故用地(国)名为姓或名或字。《史记》中就连太伯也“立为吴太伯”、仲雍也“是为吴仲雍。”

  宜侯夨簋铭文译文如下:

  惟四月辰在丁未,王省武王、成王伐商图,遂省东或(国)图。王卜于宜口土南。王令虞矢曰:〔迁?侯於宜。锡〔〕鬯一卣、商瓒一口,彤弓一,彤矢百,旅弓十,旅矢千。锡土:厥川三百……,厥……百又……,厥宅邑三十又五,〔厥〕……百又四十。锡在宜王人〔十〕又七裏。锡奠七伯,厥〔庐〕〔千〕又五十夫。锡宜庶人六百又……六夫。宜侯大扬王休,作虞公父丁尊。

  铭文中“夨”即为“吴”,指周章。康王命虞侯夨迁到宜地为侯,并进行了高规格的封赐。宜侯为感谢王恩,制作了这件纪念虞公父丁的宝器,铭文中“父丁”是第四位吴君,即为周章的父亲叔达。“宜侯夨簋”的制作者是周章,享用者是虞公叔达。出土“宜侯夨簋”的大港烟墩山一号墓就应该是周章的父亲叔达之墓,因为烟墩山一号墓出土的青铜礼器,也达不到西周诸侯葬礼的规制,所以不是宜侯周章墓。

  

  “夨令彝”铭文拓片(百度图片)

  周章还制作了另一件铭文青铜器“夨令彝”。“夨令”就是“吴令”或“吴领”,是周章的真名。武王时封周章为“北虞”诸侯,位在宗周、成周中间的北侧,是拱卫京都的要地,周公摄政封夨令为周的“作册”,是周王身边的重臣,掌管著作简册,奉行国王告命,后得俗名“周章”。“夨令彝”铭文:“作父丁宝尊彝”,与“宜侯夨簋”中“作虞公父丁尊彝”,都是指的“宜侯夨簋”。先作了“宜侯夨簋”,后又作了“夨令彝”都供奉在宗庙父丁(叔达)的尊位前,借以光耀父丁庇护功德。完全证明了“宜侯夨簋”的享用者是“虞公叔达”。“虞公叔达”葬在了丹徒大港,说明太伯所奔句吴就在丹徒东乡一带。“虞公”是由金文资料实证的名称,“虞”为古吴国地名,实证丹徒东乡西周之前名为虞(吴)之地。

  两年前,我们在大港朱湾岗北谢村调查发现了朱方城内城,面积约五万平方米,后又发现了朱湾岗外城,面积约九十万平方米。在大港沿江至丹阳七峰山一带发现了超大的外郭城,面积达120平方公里以上,是一个标准的三城制古城。城墙为堆土水坝样式,内城墙宽约40米,外、郭城墙宽约80—100米,与良渚城墙一致,这种城墙文化又被后续的三星堆遗址所继承。

  

  朱方城示意图

  《吴越春秋》中说:“故太伯起城,周三里二百步,外郭三百余里。”这种内城偏小,外郭城特大的模式,只有朱方城能符合,朱方城120平方公里以上,为世界第一大古都。大港母子墩墓出土了“青铜伯簋”,经综合考证实证为太伯真墓,太伯所在的大港朱方城就是太伯城。

  据《古本竹书纪年》记载:“伯靡杀寒浞。少康自纶归于夏邑(乙巳年)。帝少康

  元年丙午,帝即位,诸侯来朝,宾虞公。”

  少康复国战争取得了胜利,乙巳年(少康)从河南虞城回到了夏都。次年为丙午,是少康元年,少康登天子位,各地诸侯来到夏都虞公朝拜少康,以示归顺。原文中的“虞公”,就是少康夏都所在的地名。“宜侯夨簋”中铭文“作虞公父丁尊彝”与“夨今彝”铭文“作父丁宝尊彝”,其中“父丁”都是指叔达,“宜侯夨簋”中的“虞公”原来是叔达所在地的地名,一直理解有误。叔达所在的“虞公”就是朱方城,西周时用“虞公”作地名的只此一处。“虞公”就是朱方,就是少康复国时的夏都!

  “句吴”、“宜”是诸侯国名,所辖宁、镇等地区,都城是“虞公”。“虞公”成了镇江有史可据、有物相佐的最早地名。

  《竹书纪年》记载:“(夏桀)二十九年…冬十月,凿山穿陵,以通于河。三十年,瞿山崩。杀其大夫关龙逢。”《太平御览》:“桀时有瞿山之地。十月,凿山陵,通之於河。”《古今五行记》说:“夏桀末年,瞿山地陷,一夕为大泽,深九丈。其年为汤所放”。《太公金匮》说:“夏桀之时,以十月发民,凿山穿陵,通于河。”史籍中广为记载夏桀时“瞿山”,就是朱方城的圌山。“瞿”字是睁大双眼的神鹰,是华夏族崇拜图腾的文字表示,具有至高的地位,用在地名上有都邑特性。上古用“瞿”为地名的只有朱方“瞿山”(瞿父之山),另一个是三星堆,古称“瞿上”,为“西邑”夏都。广为记载的“凿山穿陵”大事件,就发生在朱方城朱湾岗东北角外城城墙的下方,与海溪河相通。“阻谏者都被杀死”,传说百姓把谏文贴写在高大的墙壁之上,后得地名“谏壁”,一直延用至今。

  

  “凿山穿陵”示意图

  《山海经.大荒西经》:“故成汤伐夏桀于章山,克之,斩耕厥前”。“章山”就是镇江南郊的嶂山,是十里长山古道的出口处,是镇江的南大门。夏桀三十一年商汤伐夏,夏桀自朱方率师到此迎战,商汤取胜,斩杀了夏耕,“俘桀于焦门”,“焦门”就是镇江焦山的江面。“放桀于南巢”,安徽巢湖。

  朱方城不仅是少康复国时的“虞公”,还是“桀时有瞿山之地”,有“凿山穿陵”的遗迹,镇江还有夏商大战的战场,许多证据都共同指向朱方城就是虞夏时期的都城!

上一篇:父母离世后,4姐弟聚会3次每次花2000,之后我退出了兄弟姐妹群
下一篇:原创汕头现场拍摄,潮州配音,美食景点频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