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醉心恶俗“网络梗”,我们该如何教孩子好好说话?

栏目:热点资讯  时间:2023-04-23
手机版

  继人民网评鸡你太美是恶俗烂梗上热搜后,央视网官微盘点了孩子爱玩的烂梗,引发了全网强烈共鸣。

  

  家长们在评论区抱怨:“在家张口闭口就是你这个老6、蓝色妖姬你不爱……提问为啥恐龙会灭绝,她说是因为看了视频不点赞……”

  还有老师现身说法:“上课不能提到鸡这个字,一提到下面就有人起哄发笑。”

  

  不难看出,大人们苦烂梗久矣。

  在当下这个网络、娱乐兴盛的时代,烂梗似乎已经成了孩子语言体系的一部分。

  这些“5G儿童”或是觉得有趣,或是生怕自己不说就落伍了,纷纷加入其中,踊跃地传播烂梗。

  

  然而,这些“说着玩”“开个玩笑”的话,有着远比想象中更大的危害。

  

  把无知当个性,文字失语

  首当其冲的就是学习成绩。

  当网络上的梗渗透进学生群体的现实生活,最直观的表现就是他们答题的时候不再严肃正经。

  诗词填空题,孩子们直接填上最热BGM的歌词。

  “爱你孤身走暗巷,爱你不跪的模样”、“少壮不知瘦子好,错把微胖当成宝”。

  

  写作文时,也只会抖音神曲和热梗。

  “漏漏漏有包头,砖头里动的是蛆,猫里猫里猫里猫里,砖头里动的是蛆……拴Q”。

  还有孩子借玩梗发泄对老师的不满:“让老师挖wa野菜……蓝色yao ji你不爱,fei要在渣男身上找存在……”

  “挖”“恋”“妖姬”“非”都不会写,梗倒是记得挺熟。

  

  还有一个最“勇”的00后考生。

  他在语文考卷的所有答题处写满了“奥利给”,包括分值50分的作文,最后被阅卷老师判了0分。

  

  数学考试也是一样的。

  提问要求写出两种付钱方法,有的孩子大笔一挥:支付宝、微信支付,6分就没了。

  

  甚至是政治这种严肃的学科,孩子们也“一视同仁”,不会的题一概回答:“666”。

  

  其实,中小学正是孩子模仿和学习能力最强的时候,很多梗,他们都是一听就懂,一学就会用。

  然而嘴快一时爽,梦醒悔断肠,考试成绩不会说谎,被耽误的学业迟早会反噬到个体身上。

  而且长此以往,烂梗会成为语言体系的核心,文字失语症就不远了。

  有网友发现自己如果不玩梗,就会词不达意、语言组织混乱,随后在豆瓣创建了一个“文字失语者互助联盟”的小组。

  短短两年,这个小组已经有了30万成员。

  

  成年人尚且如此,更何况世界观懵懂的孩子了?

  曾有一位宝妈在网上吐槽辅导孩子写作文太难,引发了很多宝妈的共鸣。

  “一两个小时才憋出两行字,质量更是没法看,要么是干巴巴的流水账,要么全是网上的段子。”

  

  见月色。

  古人云: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现在的孩子:月亮绝绝子!

  观雪景。

  古人叹: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现在的孩子:下大雪yyds!

  赏落日。

  古人赞: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现在的孩子:落日666!

  对比之下,真是相形见绌。

  不过有一说一,烂梗影响成绩和语言表达能力,都还算是轻的。

  

  虚实不分,伤人伤己

  人民网有提到:网络烂梗让人担忧,是因为它们侵袭了孩子的精神世界,乃至传递了不良的价值取向。

  

  从表面上看,玩梗是一种娱乐行为,但对于“5G儿童”们来说,网络和现实、逗趣和侮辱的界限,是难以明晰的。

  有个二年级音乐课的小插曲就是这样。

  课上,老师给同学们放歌,有女孩子跟着音乐跳舞,画面非常童趣、美好。

  

  当时老师正准备掏手机给学生录像,却听到有男生扯着嗓子喊:“XXX你好骚啊!”

  这个梗出自电视剧《回家的诱惑》,是洪世贤对艾莉调情的台词。二年级的男孩,大抵不清楚这句话有多低俗。

  那个跳舞的女孩当场就哭了,老师后来写道:“一句话,就能轻松毁掉一个发光的女孩。”

  

  更严重的情况是,玩烂梗成了校园暴力的手段。

  四川成都有一个男孩,因为名字里带“坤”字,被同学叫“鸡哥”,课本、课桌上都被写满了“鸡你太美”。

  他越来越厌学,情绪抑郁,甚至有了自伤自残的行为,被送到了医院救治。

  评论区有人说:“不玩梗,校园暴力也不会消失。”

  是这样的。但也正是因为梗的来源和释义,施暴者、受害者都一清二楚,才更使得前者傲慢、后者受辱。

  而且,当一个年轻幼稚、不明是非的施暴者尝到甜头,就很有可能会酿成刘老师的惨剧。

  45岁的刘老师突发心梗去世。

  

  在那之前,她正常授课,却遭受了一整节课的恶意咒骂。

  一群自称“网课爆破手”的人,在共享屏幕上乱写乱画、放哀乐、刷“666”“鸡你太美鸡鸡鸡”的弹幕、言语骚扰、甚至叫骂……

  

  这些人都是未成年,有的还在上学,有的初高中肄业。

  当“有毒”的文化肆意传播,《乌合之众》中的这句话就会得到验证。

  “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

  他所作所为就不会再承担责任,这时他们追求和相信的从来不是什么真相和理性,而是盲从、残忍、偏执和狂热。”

  

  这才是对我们的孩子,最不堪设想的毁灭。

  

  断网不现实,父母应该怎么做?

  根据《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中国未成年网民规模达1.91亿,小学生的互联网普及率达95.0%。

  直接断网,肯定是不现实的,毕竟孩子和同龄人社交也会间接和网络接轨。

  

  而且,绝大多数的家庭是给不到这样的环境和氛围的。

  教育短片《听,孩子们在说》里有一幕让人印象深刻。

  一个十岁的女孩无所事事地坐在沙发上,神情落寞。她的父母一左一右,全神贯注地打游戏和追剧。

  

  在这样的环境生活,孩子怎么会不依赖网络呢?

  身为父母,和孩子同处的时候要做好榜样,带孩子去领略短视频外面的世界。

  曾在《最强大脑》大杀四方的“水哥”王昱珩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他喜欢阅读,家里有几个十来米的书架摆满了他的收藏。

  女儿也耳濡目染,从小最爱干的事,就是精心挑选、疯狂下单一堆书,和爸爸一起拆快递、一起读。

  

  就这样,女儿养成了深度阅读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不参加任何培训班,成绩也一直保持前五。

  从《中国诗词大会》走红的“国民才女”武亦姝也是这样长大的。

  父母给她营造了一个充满书香气的家庭氛围,才有了出口成章的她。

  王昱珩还很热爱大自然,家里都陈设得像热带雨林。

  

  他常带女儿逛街、旅行,去了很多城市,见过许多各有故事的人,长了不少见识。

  

  在一档节目里,他问女儿:“你怕不怕孤独?”这个问题对一个十岁的孩子来说,多少有些高深。

  孩子的回答却相当惊艳。

  “不怕。一个人在哪都不会孤独,他身边可能没有人,但之前有生命吧。”

  

  灵魂和身体总得有一个在路上,这样的孩子,很难不优秀吧。

  当然,单靠父母的滋养是不够的。

  学校也应该有意识地加强规范使用语言文字方面的教育,帮助孩子正确认识看待网络,并提高他们对纷繁复杂信息的判断力。

  *注:文章配图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写在最后·

  在当下,将青少年与网络文化彻底隔绝开来,对所有网络梗语一律隔绝,既不合理,也不可能。

  而且大人越压制,孩子反倒越好奇,会适得其反。

  与其一刀切,不如采用适合孩子也切合时代的方法,关键在于怎么言传身教和引导。

  想起来了有位老师在家长会上说的一段话:

  “每个儿童在生命最初的几年,都会有若干打动父母的话语,那是童年的灵光瞬间照亮成人心底被隐藏和淡忘的珍奇世界。

  儿童的语言有种凛冽的美,往后多年,类似时刻变少了,则是他们在被成人的规则同化。”

  

  没有一朵花,一开始就是一朵花。

  但总有一朵花,会在呵护中长大。

  举报/反馈

上一篇:精准放疗!盈康生命旗下玛西普伽玛刀助力改善脑转移瘤患者生存质量
下一篇:原创憨豆先生批评取消文化伤害喜剧:我们应被允许拿任何东西开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