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I+时代,做家务大概率比做题,会带给孩子更好的未来!

栏目:热点资讯  时间:2023-04-24
手机版

  昨天的文章《别鸡娃,要“认”命!》有小伙伴留言说:

  说的都很好,前提是素质教育你得有资源啊。这些能力培养可比考试的钱花得多。

  圆方回答:

  生活中哪怕是整理家务,也可以培养这方面的素质。

  

  这个回答引发了留言区的热烈讨论:

  有反对的小伙伴说:

  -可是,现在考试成绩根本不认你孩子有多阳光健康,只看分数够不够达标。

  -好像有点不接地气了,人家都在鸡娃,你家孩子天天整理家务?50%的高中升学率整理家务?哈哈哈,还不如直接放弃得了。

  -提个反对意见,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也是现实的,如果整理家务对将来有用,大家为啥都不去往这个方向培养孩子呢?

  有支持的小伙伴说:

  -以我二十多年的从业观察,能把课桌整理好的孩子都非常优秀。

  -整理能力强的孩子背后,是一个放手让孩子管理自己的父(母)。

  -素质教育什么时候等同于能力培养了?教孩子养花种菜养动物,户外认识大自然就不能培养素质?做点手工,锻炼身体,写字读书就不算提高素质?这些虽然短期看不到实质性收获,但会影响贯穿人的一生

  看到这么热烈的讨论,圆方认识到:关于做家务和做题的关系,其实是一个很好的切口。

  

  从这个小切口,可以给大家一个窥见自身教育理念的机会,让大家能够认识到自己对孩子教育上存在的问题,以及让大家真正有机会思考:

  什么才是教育的真正目标,

  如何拥有健康的家庭关系,

  怎么给到孩子更好的未来。

  大家好,我是圆方,今天我们一起聊聊:

  AGI+时代,做家务大概率比做题,会带给孩子更好的未来!

  其实AGI+(人工智能)这个限定词,是可以不用加的。因为在大部分时代,这个论断都是没错的。只不过,今天AGI+时代的到来,会进一步凸显这两者的区别。

  关于做家务这个事,中国有“底蕴”的家族往往都很看重,有很多传世的家训都谈及过这个方面。不过哪怕是对于历史典故不太感兴趣的,也一定听过:“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句话。

  很有意思的是,“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句话真正的意思,其实是说“立志”,是鼓励“扫天下”,反对“扫屋”。

  这个典故出自《后汉书》中第五十六章《陈王列传》陈蕃的故事:

  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也。祖河东太守。蕃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蕃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蕃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

  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同样类似想要“扫天下”不愿“扫屋”的故事历史上还有一个,那就是项羽,《史记.项羽本纪》记载: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不得不说,这种不想做小事,一定要做大事的“志向”固然可以理解,不过家长要注意两个点。

  一、先看出身。陈蕃和项羽,都至少算是省部级干部家庭出身,而且天赋过人。

  二、再看结局。灵帝即位,(陈蕃)为太傅、录尚书事,与大将军窦武共同谋划翦除宦官,事败而死。而项羽乌江自刎就不用更多介绍了。

  所以,如果自己的孩子说:“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还是建议先看看自己能给的资源,再琢磨下未来孩子的结局自己是否能接受。

  所以,今天很多父母,自己既没有那种百万里挑一的省部级资源,孩子大部分也不是有陈蕃或者项羽那样的天赋。

  但是,培养孩子的方式,却是按照这种“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的思路在行动的。

  很多父母给孩子灌输这么一个道理:

  学习,或者说那种机械性的以考试为目标的刷题,就是孩子最大或者唯一的任务。

  别说什么打游戏、看动画片,甚至去体育锻炼,去做家务,都是在浪费时间,都是在耽误孩子的“学习”。

  这类家长将所有的家务,以及一切的其他事情揽在自己的身上,从不让孩子动手做家务。他们认为:只有孩子将重心全部放在学习上,学习才有竞争力,将来就一定能成为有出息、有能力的人。

  

  真的是这样么?当然不是。

  事实上,这并不是家长对孩子“过度的”宠爱,而是家长对孩子“过度的”控制。他们看似是为孩子好,其实只是为了更好的“控制”孩子。他们反复告诉孩子:

  “我都这样付出了,学习不好你对得起谁?”

  而今天,之所以很多孩子厌学,甚至自暴自弃自残自杀,或者毕业之后佛系,躺平,啃老,自闭,其实都是这些父母“控制欲”发酵后作祟的结果。

  

  可能看到这里,有的小伙伴或许会问:

  那我从今天去“要求”孩子做家务,不再“要求”孩子学习,孩子就不会有这些问题了?孩子就会有出息了?如果孩子没出息怎么办,圆方你负责么?

  咳咳,怎么说呢……又错了。错在哪里了?错在弄错了目的和手段。这里可以讲讲“借假修真”这个词,希望能给大家启发。

  相信很多小伙伴都拜过佛,很多特别虔诚的信徒在拜佛之前,还要焚香,沐浴。那么问题来了,拜的是什么?求的是什么呢?

  拜的是那个木胎泥塑么?求的是希望佛祖显灵么?大部分人其实也想不清楚。

  其实佛教讲的是“诸事无常,诸法无我,人生皆苦,涅槃寂静”,佛教说的都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佛从来没有让人去拜Ta,只是大部分人既不懂佛,又找不到成佛的方式,所以只能看别人在拜,Ta也跟着拜。

  

  有真正懂的人去拜,其实拜的是自己,修的是内心。而有的人去拜,只是执迷于表相,认为自己香烧得越多越好、越贵越好,把外在的物质供养看得过真,而忽略了内心的解脱和安定。

  (其实盲目杂乱供养,去搞一下乱七八糟的放生还以为在积攒功德,其实供养再多,放生再多,自己也不会从中获益,很多时候反而是有害的。)

  而“拜佛”,本身就是一个“借假修真”的过程,真正懂的,把拜佛变成修炼自己本心的过程,而不懂的,认为拜佛就是拜佛。

  说回“做家务”和“做题”。

  其实教育,我们所求的“佛”是什么,是孩子的“自信、自律、自尊”。

  (参见《我们想给孩子怎样的人生》)

  而不管是“做家务”还是“做题”,都只是逼近这个“目标”的工具,都只是“拜佛”的过程。而不是“佛”本身。家长和孩子都是在“借假修真”。

  

  回到今天的题目:为什么在AGI+时代,做家务大概率比做题,会带给孩子更好的未来?

  因为随着AGI+(通用人工智能)的普及,学习所带来的成就感会被“消解”。

  很多孩子学着学着,会问一个问题:

  自己辛苦学了十几年的“知识”,背诵的“内容”,考试考不过AI,做题做不过AI,写论文也写不过AI,那自己做这件事情的意义在哪里?

  如果孩子意识到,“学习、做题”只是在借假修真,培养自己的自律,自信和自尊,那没问题,会有动力坚持下去。

  但是如果孩子被灌输认为做题就是“目的”,背诵就是目的,考试就是目的。那么当AI普及之后,Ta的自信很快会被瓦解。

  而相对比来看,“做家务”这方面问题就小了很多,一方面AI替代家务的可能估计还要几十年。

  同时做家务在培养孩子“自律、自信、自尊”这些品格上,有独特优势。

  

  首先,做家务让孩子更自信,更加独立。

  孩子做家务的能力强,那么他的生活能力自然而然也高,他独立生活的能力就强。孩子最终会离开父母独自生活,自理能力是孩子最基本的生存需要。

  所以,父母对孩子的爱,最终目的应该是“分离”。父母爱孩子的目的,是让孩子独立成长,坚强面对未来的风雨。有能力解决遇见的问题,而不是留在家长身边,当一个“巨婴”。

  其次,做家务让孩子更自律,有责任感。

  很多家长,怕孩子累着,不让孩子做家务,所以一旦需要孩子的时候,孩子不可能以高度的责任感对待父母,对待家庭,他会觉得那不是分内的事。让孩子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孩子才会认识到自己是家庭中的一个不可少的重要成员,没有家务劳动的锻炼,孩子就很难有这种责任感。

  最后,做家务让孩子更自尊,有成就感。

  相信很多家长会发现,如果请孩子帮一个小忙后,孩子会特别快乐,这就是自我价值的体现,孩子会觉得自己很有用。对于一个人来说,“我有价值”,自己“被需要”的感觉是十分重要的,这是我们自尊的源泉。

  有研究表明做家务的孩子,对他们未来的就业和婚姻都能有积极的带动。有做家务能力的孩子,在主动意识上更加明显,会有利于他们更好地就业,也能因此有对家庭付出的使命感,在婚姻中也会相对主动,家庭生活容易幸福满满。这些或许是人生中更重要的事情。

  最后,想再再再提醒一下,“做家务”关键在于,让孩子“主动”去做,而不是父母“要求”去做。就像学习,也应该是孩子“主动”想学,而不是父母“要求”去学。

  

  其实只要能培养的孩子的“自律、自信、自尊”,培养孩子“主动”去做事,而不是被动的被“要求”。其实“做家务”,“做题”,还是做蛋糕,做运动都没有本质的区别。

  说让孩子做家务,主要目的并不在于这个家务劳动的强度和需要多高能力,而是要培养孩子的一种习惯,那种主动承担责任,积极改变生活,享受美好生活的能力。

  这才是我们培养孩子做家务的真正意义,也是,孩子能够拥有更好未来的真正依靠。

  听党话,跟党走

  学习时间

  中小学生是青少年的主体,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中小学生要立志成才,必须勤奋学习、提高综合素质,努力做到修身立德、志存高远,勤学上进、追求卓越,强健体魄、健康身心,锤炼意志、砥砺坚韧。

  ——2016年9月9日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

上一篇:去轮胎乐园玩作文 轮胎游乐园的欢迎标语
下一篇:《龙马精神》:成龙老矣,尚能打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