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爱大熊猫

栏目:热点资讯  时间:2023-04-25
手机版

  北京晚报·五色土 | 作者 李旭

  《大熊猫之路》是一部大熊猫文化文明研究之作,从地理、生物、政治、历史、人文等方面,将大熊猫的进化和人类的文明史紧密相连。

  从史前时代,大熊猫就和人类相伴而行,人类给大熊猫种群带去过威胁,又携手拯救了这一珍贵的物种,使其从濒危的状态下走出来。人类和大熊猫共同面对自然的沧桑巨变。

  《大熊猫之路》讲述了很多不为人知的大熊猫的故事。大熊猫被发现以来,西方掀起了一股大熊猫热,很多的探险家和猎人都希望能够捕获活体大熊猫带回国。1938年一只叫明的熊猫和它的伙伴被从野外捕捉,送到了英国伦敦动物园。二战期间伦敦遭到轰炸,在震耳欲聋的轰炸中,明镇定自若的平和态度让饱受战争之苦的英国民众受到很大的鼓舞。很多记者也把它渲染成乐观坚定的反法西斯战士。明死在二战结束前一年,泰晤士报还发布了讣告以表哀悼。2015年10月,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中国将一座熊猫雕像赠送给伦敦动物园,纪念这位在二战中做出特殊贡献的和平使者“明”。

  

  《大熊猫之路》考拉看看著 现代出版社

  1974年6月到1977年10月,林业部组织了全国第一次大熊猫资源调查,结果显示全国有野生大熊猫2459只,显示了大熊猫濒危动物的身份,也提醒人们再不加以保护,大熊猫将在中国的土地上绝迹。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政府宣布不再向其他国家赠送大熊猫。1983年12月,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正式成立了动物保护组织——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1988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保护野生动物的主要渠道是设立自然保护区,防止工业文明的入侵,给已被破坏的生态系统恢复的时间。截至1990年,中国正式成立的自然保护区有471处。

  国家从保护大熊猫入手,建立动物保护体系,逐渐增强民众的动物保护意识。人们有了动物保护意识之后不再捕捉野生的动物,为了增加大熊猫总群数量,专家也开始着手人工授精、人工繁育大熊猫幼崽、尝试野化放归。

  保护大熊猫经历了几个阶段,第一个是以利益为导向的圈养大熊猫,第二个是动物保护意识觉醒之后以保护为目的的圈养行为,第三是野化放归。如果原本来自野外的大熊猫,放归没有生存困难,但是如果是出生在动物园研究中心或者是繁育中心的大熊猫,只是稍加训练就野放的话,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1984年,大熊猫贝贝,因为长期跟人相处并得到投喂,放归后还是要回到圈养场,最后一次放归,死在了回人类营地的路上。还有一只叫祥祥的大熊猫,出生在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后来作为野化训练的对象而放归,在与野外大熊猫争夺领地的打斗中,伤重而亡。这些都让科学工作者反思圈养和野化的差别。令人欣慰的是,从20世纪80年代到今天,已经有不少成功的放归例子。2015年,一只被救助到研究中心的野生大熊猫带着孩子一起回归了野外。

  《大熊猫之路》还有很有趣的问题,比如,大熊猫住在哪里?我们都知道中国才有大熊猫,但实际上大熊猫这个物种在地球上生活了上百万年,在中国的东部南部、越南的北部、缅甸的北部森林,都曾经发现过大熊猫留下的印记,但是随着气候的变化和人类的入侵造成栖息地破碎化,熊猫的生活范围越来越小,现在中国的陕西、甘肃、四川三省是大熊猫仅存的家园。

  

  大熊猫吃什么?大家都认为大熊猫喜欢吃竹子。根据熊猫的消化系统来看,其实它是食肉动物,人们曾经在野生大熊猫的粪便里发现了林麝、竹鼠的皮毛。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诱捕大熊猫的时候,最有效的诱饵就是烧过的羊骨头猪骨头。有一只叫乐乐的大熊猫,曾经屡次光顾当地一户村民家里,食用竹筐里给它准备的猪肉和猪骨头。不过,现在大熊猫已经进化出了适应食竹子的消化生理特点,以竹为主食。据调查,能食用的竹类有63种,不同地区的大熊猫也有不同的口味偏好,熊猫会选择自己喜欢的竹子来吃,就像人类挑选餐厅一样。春天,熊猫喜欢吃刚冒出来的竹笋,每年4月中旬,生活在海拔2500米左右的大熊猫会提前下山,跟着竹笋萌发的地点迁移,从山下一路吃回到山顶。

  熊猫是什么颜色的?大家第一反应会说大熊猫是黑白色的呀。黑白相间是人们对大熊猫的固有印象,但其实大熊猫并不只有这个颜色。20世纪80年代,中国考察队发现了一只棕白色的熊猫,给它起名为丹丹,丹代表红棕色,也和单一的单谐音,象征它独一无二的特殊身份。被救助的丹丹曾经两次生育幼崽,但都不是大家希望看到的棕白色熊猫。丹丹不是唯一的棕白色大熊猫,2009年陕西野外发现一只棕白色的大熊猫幼崽,取名为“七仔”,这是自丹丹以来发现的第五只大熊猫。此外还有白色的大熊猫,数量就更加稀少了,2019年4月红外相机拍摄过一次。

  

  棕白色大熊猫。雍严格摄

  为什么熊猫招人爱?有几个原因:第一,反差萌,大熊猫的体型圆润,圆滚滚、毛茸茸的视觉效果,让人心生喜爱,加上脸颊由于长期嚼食竹子而圆鼓鼓的,看起来似乎没有攻击性。熊猫其实是实力强悍的食肉动物,它原本可以靠实力吃饭却靠卖萌为生,赢得了和平使者的美名。第二,顽强性,原本是食肉目动物,却为了适应环境而改为以吃素为主,彰显了生命的顽强。熊猫经过了数百万年的演化繁衍,成为动物界当之无愧的活化石,也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帜性物种。第三,幼态感,熊猫和人类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尤其是幼年的大熊猫和人类的婴儿,无论是体态还是声音都非常接近,惹人怜爱。第四,极简醒目。毛色黑白的搭配,在野外是一种警告色,又可以抽象成一种辨识度极高的文化符号,号召人们来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而我们身处繁忙的都市,观看熊猫的悠然自在,也能释放压力。

  

  大熊猫萌兰,现居北京动物园。

  201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宣布将大熊猫的受威胁程度从濒危降为易危。人类的观念在不断地进步,不只是保护熊猫,而是对整个人类行为的反思。大熊猫和人的关系,从最开始的猎杀到后来的捕捉,到现在的考虑野化放归、建立自然保护区、逐步恢复栖息地的生态,带动了环保教育同步而行。进入21世纪以来,绿色发展的观念逐渐普及,人们越来越重视重建人和自然的关系,意识到需要可持续的发展,改变原有的涸泽而渔的发展模式。大熊猫的故事,不只是关系到人和大熊猫,也与地球上共同生活的所有的物种有关。人和自然的关系不是索取和对立,还有热爱和尊重。(责任编辑:李峥嵘)

上一篇:王祖贤近况曝光,现身温哥华寺庙祭拜,脸僵变化大被指医美痕迹重
下一篇:口碑解禁!《银河护卫队3》将上映,影评人的第一批评论已经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