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岁后,我的孩子一夜叛逆了”:青春期也分三阶段,读懂这些能轻松很多

栏目:热点资讯  时间:2023-04-25
手机版

    青春期无论对孩子,还是对家长而言,都是一场很大的挑战。在幼年时候甜蜜软糯的孩子,在进入青春期后,常常变得像个小怪兽,变得尖锐、冲动,带有攻击性。前些天我发的一则关于青春期的视频也有很多家长关注讨论:↓

  世界卫生组织将青春期的年龄范围定为10~20 岁;我国一般为11~18 岁。进入初中阶段,孩子的情绪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情绪变得像一座活火山,没有预警地随时爆发。

  对此,我们必须做好思想准备和知识储备,尤其要学习一些关于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知识,否则父母也会被逼得和孩子一样经常火冒三丈、怨天尤人,甚至行为和言语也会表现得让自己觉得不可理喻,严重的时候还会导致家庭悲剧发生。

  1

  为何孩子控制不住

  自己的情绪

  平时线下和家长聊起青春期这个话题时,很多家长都会形容青春期的孩子就像把自己关进了一个“情绪的黑箱”,只让家长看到冲动、发脾气的样子,却不愿轻易透露内心的真实感受,这让人又着急、又困惑、又痛苦。

  为什么孩子一到这个特定的青春期,就会从顺服的宝贝变成如此难搞的大男生、大女生呢?

    我们先来看一下孩子的大脑在本阶段的发育情况。在大脑结构中负责产生情绪的那个地方叫杏仁核,它长在我们前额下方靠后一点的地方;而控制情绪的叫大脑前额叶,也就是罩住杏仁核的那个像“帽檐”一样的区域。

  我喜欢用简单而形象的比喻来说明大脑前额叶与杏仁核之间的位置关系:伸出一只手,把它握成一个空心拳头,然后观察一下四个手指合拢起来的形状,你会发现四个手指有点前倾,这个区域大致就是大脑前额叶的位置;而在空心拳头下、靠手腕的地方就是杏仁核的位置了。

  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杏仁核便开始迅速发育,其结果就是带动孩子的情绪上下波动,让孩子对周遭事物变得越来越敏感,形成了一层接一层的情绪“冲击波”。

  可这时本该“罩住”杏仁核的大脑前额叶却还没发育成熟,也就是说这一边敏感的情绪变得越来越强烈,而那一边是仍未“壮大”的大脑前额叶。于是就形成了一个局面:大脑前额叶就像纸包不住火(杏仁核),无法控制“跳跃奔腾”的杏仁核,导致孩子的情绪时常处于无法自控的状态。

  这就是脑科学研究为我们提供的线索,解释了为何孩子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或者更准确地说孩子的情绪变得强烈,而控制能力变弱。

    2

  青春期分三阶段

  孩子三段式自我探索

  西方发展心理学家对青春期有个三段式划分:

  青少年早期:10 至 14 岁,这是一个身心迅速发育的时期

  青少年中期:14 至 16 岁,身体发育几乎完成

  青少年晚期:16 至 18 岁,年轻人有了成人的体格,并渴望承担成人的角色

  青少年早期,也是孩子进入小学高年级到初中阶段,这时孩子心理上出现了对自己与他人关系的两种想象状态:一是我们之前提到的“假想观众”心理,认为自己是别人眼里的焦点,所以会无限放大自我的感受,会觉得自己丑、好胖,整天照镜子灭痘,等等;

  二是夸大自己的重要性,觉得自己突然拥有无限的能量,是一个无所不能的人,因此会做出各种让家长觉得匪夷所思的冒险行为,比如会坚持要在深夜出门找同学玩,在家庭旅行途中突然失踪,自己另辟蹊径去探险等等。

  这样的心理活动被心理学称作青少年的“个人神话”现象,这也标志着青春期自我意识的不断加强。

  接下来孩子进入 14 至 16 岁初高中阶段,也就是青少年中期。从身体的发育状况看,青少年的体魄已接近成人;从亲子关系层面来看,家长已经能清晰地感受到孩子“咄咄逼人”的气势,他们常常对家长的意志提出反对声音,导致家长不时怒吼:“我是你爹,你怎么可以如此猖狂!”

  其实,这是青少年群体与成人世界之间产生的自然差异,也可以被称为不可避免的“代沟”现象。

    最后来到了青少年晚期,也是孩子迈入成人阶段的最关键的年龄段,大约在16至18岁。这时的孩子渴望承担成人的角色,因为他们想要挣脱家庭和父母的管束,同时也想向世界证明,自己有能力进入社会,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有用的人。

  通过了解孩子所经历的三段式自我探索后,我们必须得出一个明智的结论:

  从16岁开始,父母的养育角色要从养育者和教育者,转变成支持者和理解者;我们需要退居幕后,让孩子走到台前,让他们勇敢地去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即使这个梦想是阶段性的,或注定要失败的,我们也要支持他们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研究者认为,一旦青少年达成或找到了自己的目标,他们谈论目标时都会显得坚定、自信和有条理;而且还能从这样的成熟心态中,延伸发展出一系列的核心学习能力,来帮助自己做好时间管理,形成自主学习的内驱力。这就是社会发展心理学提到的青少年“自我认同感达成”的重要性。

  3

  把亲子抗争时刻变成

  亲子共享的成长时刻

  我曾读到一个“亲子情感账户”的概念:

  “如果你与家庭成员的情感账户里留有大量余额,那就意味着你们之间存在高度的信任,交流坦诚而无拘无束。你甚至可以在关系中犯错。因为‘情感储蓄’可以对此加以补偿。

  如果你与孩子的情感账户长期透支,那么你与孩子就像在雷区里走动,没有流畅的交流,动不动就触及对方的爆点。

  有时你的好意也会被ta当作是故意找茬,这是情感账户长期透支的结果。”

  在我格局养育系列《时间的格局》一书中,提到过一个提高“情感账户”的方式,就是把亲子的“抗争时刻”变成亲子共享的“成长时刻”。

  就拿青春期孩子喜欢赖在床上读漫画书、追剧、打游戏为例,如果家长气冲冲地闯进孩子的卧室,掀开被褥大喊说:“你怎么这么不懂道理?!跟你说了千遍万遍要起床了,你怎么就是听不见啊……”这时,孩子的大脑会立即进入强烈的“抗争时刻”,非但赖床问题得不到解决,还会引发一场家庭大战。

    我的大儿子在进入初中后,也开始出现“我的时间我做主”的现象,经常因为赖床缺席周末上午的家庭活动。

  于是,我开始琢磨如何“治”他这个赖床的毛病。正在这当口儿,他“偶遇”了击剑运动,当时击剑馆还没有今天这么盛行,我找到了一个离我们家不远的击剑俱乐部,发现课程居然都在早上9点开始,我倒推了出门的时间后发现我们最晚7:30得起床。我把这个时间表给儿子看了,没想到他毫不犹豫地说:“可以啊,我想去的。”从那天起,我们母子俩每周六都会在早上7:30前起床,9点前抵达击剑馆,而这样的训练持续了三年。

  就这样我用一个孩子喜爱的运动把催起床的“抗争时刻”,变成了孩子自觉自愿早起床的“成长时刻”。虽然这样的解决问题模式见效缓慢些,对父母的时间投入要求更高一些,但孩子的改变和成长却会自然而然地发生,亲子关系也会变得更紧密、更相互信赖。

  而且值得庆幸的是,经过这样一次次“成长时刻”的磨合后,孩子对妈妈建立起信心,知道我不会随意责备指责他。这样等到再出现难解决的问题时,他也会主动找我帮忙。

  记得从初中到大学这重要的十年时间内,我们母子俩逐渐形成了一种默契:无论发生多大的事,他都会在第一时间告诉我,我们会互相打气,一起找出止损的方法;等善后工作完成后,孩子从心底里感谢妈妈时,我也会趁着这个大好时机来和他沟通一些自我改变、自我纠错的计划。

    简单来说,青春期中的亲子关系的处理秘诀就是感受孩子现在的感受,启发他用当下的感受去关联未来的感受;避免情绪化的“抗争时刻”,营造启迪孩子自我改变的“成长时刻”;当然也一定要记得,有些孩子是需要父母付出加倍的耐心、加倍的信任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自己。

  如果你的孩子还小,未踏入青春期,那我们也要注重在童年期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防止孩子的青春期来临时在日常不断的亲子冲突中身心俱疲,同时,积淀足够的情感基础和理论认知,在心理上做好充分的准备,更好地顺利度过这个人生特殊阶段。

上一篇:南通崇川幸福街道:家社携手亲子行,莫负少年好时光
下一篇:新片速递!云上北影节又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