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山西马村神秘土堆千年无积雪,1973年挖开后出土“妇人启门”砖雕

栏目:热点资讯  时间:2023-04-27
手机版

  原标题:山西马村神秘土堆千年无积雪,1973年挖开后出土“妇人启门”砖雕

  1973年,一条消息在陕西省稷山县马村炸开了锅。

  村头老段家的孩子段明(化名)竟然在一天深夜趁着酒劲偷偷进入了百墓坡。

  从墓地里出来后,段明失魂落魄大声叫喊着“有女鬼”,惊动了全村人。

  第二天段明就发起了高烧,大病一场,嘴里不停念叨着“女鬼,红衣女鬼”。

  村里老辈人得知消息后痛骂这个不怕死的后生: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任何人不得碰触“白墓坡”的墓地,你一个后生竟然敢进入禁地?一定会遭到惩罚的。

  村子里已经没有人能记起百墓坡存在多长时间了,大家向来对“百墓坡”敬若神明,即便是农耕劳作时不小心挖到地下的墓砖,也会马上跪地告饶祈愿,唯恐祖先责怪。

  村子里的后人虽然有时候质疑老辈人迷信,但有一个特殊现象,让他们不得不信——每年即便下再大的暴雪,百墓坡上永远不会积雪。

  到了春夏季节,百墓坡一块隆起的土坡植被最先生长,也最为茂盛。

  老人们的敬畏和奇特的自然现象,也让年轻人笃信不疑,地下的祖先的确在显灵,守护着村子里的平安。

  然而,所有人想不到的是,偷偷进入地下墓地的段明还顺手带出了一个精美的陶俑,正是这个陶俑引起了当地考古部门的重视。

  数天后,考古部门对“百墓坡”进行发掘,竟然发现了惊人的文物和遗迹,引起全国轰动。

  那么,墓地里真的有女鬼吗?考古人员又发现了什么震惊世人的文物遗存?

  (长年不存积雪的百墓坡土堆)

  我们一起来探寻一下“百墓坡”的奥秘。

  1.遭遇红衣女鬼,吓破贼人胆

  马村是山西省稷山县一个民风淳朴的村落,这里的人们世代有种植枣树的习惯。

  这里也是一个历史文化底蕴丰厚的村庄,相传三国时期,这里是楚国和魏国的交界地带,因此常年战争不断。

  无数次恶仗之后,留下了满地士兵遗骨,这便是“百墓坡”的由来,当地也有人称是“百鬼坡”。

  长期以来,这里淳朴的村民都非常忌惮百墓坡,相传很多人都在半夜时分听到过士兵打仗的嘶喊声和痛哭声。

  孩子不听话哭闹时,大人就会吓唬孩子:再哭小心把百墓坡的鬼魂招来。

  时间久了,这种敬畏已经深入人心,从来没有人敢去靠近它。

  然而,到了1973年,一天半夜时分,一声充满恐惧地喊叫打破了这个古老村庄的安宁。

  那年冬天,马村迎来了几十年一遇的暴雪。那场大雪的从下午开始一直到晚上还没有停下的迹象。

  那天晚上村子里的几个年轻人聚在一起喝酒,喝到兴奋之处,他们谈到了百墓坡的传说。

  他们猜测墓地下一定埋着很多值钱的宝贝,如果能挖到一件肯定能发大财。

  (盗洞)

  酒过三巡,村头老李家的孩子段明豪气上涌,决定夜探“百墓坡”,其他年轻人也不断怂恿他。

  就这样在喝过酒之后段明晃晃悠悠来到了百墓坡。

  他拿了一把铁锨,对那个常年无积雪的土堆挖开了,没想到挖了一会就看到了白花花的人骨。

  这让段明格外兴奋,有人骨说明传说中的事靠谱,这里说不定就是当年的古战场,或许还埋葬着等级不低的将军。

  段明接着往下挖,虽然满头大汗,但他越挖越起劲了。

  很快,就挖到了一排摆列整齐的青砖,这更加让段明感到兴奋,青砖底下必然有古墓的存在。

  他费力地挖开了两层青砖,突然出现了一个大洞。

  寒冷的雪夜,地下竟然冒出腾腾热气。来不及细想,段明扒着洞口一下跳了进去。

  打着手电筒,看到了让他震惊的一幕,这里分明是一个地下宫殿。

  虽然建筑比例要小一些,但门厅、砖墙一应俱全,俨然一个缩小版的四合院。

  穿过一个宽阔的庭院,段明壮着胆子往前走。

  虽然气氛越来越诡异,但是在贪欲的驱使下,段明还是小心翼翼地往前走。在院子里,他发现了精美的墙面,上面绘着各种活灵活现的人物、花鸟。

  如果不是深处地下,气势恢宏的建筑很容易给人以错觉,这分明是一个大户人家的府邸。

  段明继续向前探索,分明看到了前方一个大门。

  他把手电筒举高,尝试着看清一些。

  (被误以为女鬼的“妇人启门”砖雕)

  然而,呈现在眼前的却是一个红衣女子,只把头露在门外,就像在和他打招呼一样。

  段明瞬间炸毛,吓得大喊一声“女鬼!”扭头就往外跑。

  2.初探古墓,诸多奥秘待解

  来到洞口,他手脚并用爬了出去,双腿已经不听使唤,不住颤抖着。

  不知过了多久,他终于尝试着能站起来,此刻酒早就醒了,他连滚带爬地跑回了家。回到家,段明中邪般不断念叨着“女鬼,红衣女鬼。”

  他诡异的行为吓住了家人,消息也很快传到了村民耳朵里。

  村里老辈人得知后,先是把段明臭骂了一顿:千年来无人敢碰触的进去,一个后生竟然敢独闯地下墓穴?

  村子里的老百姓也个个惊慌失措,唯恐地下的冤魂会报复整个村子,那些天不断有人来到“百鬼坡”烧香、烧纸,乞求地下冤魂原谅。

  村长来到段明家里,问清了相关情况。同时,村长还得知段明在慌乱逃跑中,竟然从古墓中顺手拿了一个陶俑。

  村长马上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为了防止盗墓贼光顾,村长第一时间向上级报告相关情况。

  几天后,上级派考古专家刘永生带着几名考古人员来到马村。

  考古人员经过反复勘探,确定了这里的确是一个有千年历史的墓葬区,墓主人应该生活在宋朝末期或元朝时期。

  (考古现场)

  深入地下后,更是发现了惊人一幕。墓室里有大量精美的砖刻壁画,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

  不仅如此,还发现了一些栩栩如生的陶俑,但这些陶俑不同于皇家墓室里的陪葬品,大多是平民百姓的形象。

  考古专家初步推测,墓地距今有大概上前历史,考古价值不可估量。

  但碍于当时是冬季,不方便动土挖掘,而且,当时的考古技术并不能满足大型古墓的发掘。刘永生经过反复衡量决定先对古墓进行保护,等待时机成熟在进行全面发掘。

  之后,考古队采取了必要的保护措施,安排村里一定要派专人看护好墓穴,随后就撤走了。

  在等待发掘的时间里,考古专家刘永生并没有闲着。

  为什么古墓里会有大量精美砖刻壁画?按照墓穴规模来看,墓主人非富即贵,可为什么大量陶俑都是平民百姓的形象?而不是仕女、士兵?

  更为重要的是,当初误闯入墓穴的段明看到的“女鬼”究竟是什么东西?

  由于没有深入墓穴内部考察,诸多疑惑让刘永生费解。

  刘永生在之后的4年时间里,查阅了大量宋朝、元朝时期墓葬习俗,研究越深入,内心越兴奋。

  (墓室内景)

  尤其是那些墓砖雕刻的精美壁画中,必定包含很多鲜为人知的历史信息。

  同时在研究中,刘永生对“女鬼”也有了新发现:段明当时看到的“女鬼”很可能就是流行于宋金时期的墓葬风俗——“妇人启门”。

  3.“妇人启门”,地下爱情引人遐思

  根据史料记载,汉朝时期开始流行“妇人启门”画作。

  刘永生研究发现,古人把“妇人启门”比喻为幸福生活的象征,有妇人在门口等待迎接男主人,家庭必然充满幸福和谐。

  在富贵人家中,有时候是“童子启门”,彰显家族的繁荣兴旺。

  在道家思想里,启门的妇人还被赋予了“仙境使者”的身份,引导去世之人通往仙境,或是转世投胎。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妇人启门”蕴含了古人对美好生活和对来世投胎做人的美好期望。

  因此,后来被延伸应用到丧葬习俗中,人们在墓穴的壁画中体现“妇人启门”,把那道门比喻为连接生界、死界的中间枢纽。

  在儒家思想里,还有另外一种解释。儒家讲究“妇人送迎不出门”。在所有“妇人启门”的画作中,妇人永远不会把脚跨出门槛,身体依靠着门,探头迎接男主人。

  这无疑是儒家纲常伦理在民间的一种体现形式,同时也是一种思想灌输。

  封建社会也正是用这种思想观念和道德伦理来实现治世管理的。

  (妇人启门)

  然而,根据相关资料记载,在东汉时期,“妇人启门”的风俗突然就消失了,直到宋朝时期再次流行。

  进入元朝之后,“妇人启门”的风俗再次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蒙古贵族日常生活的场景,只在社会上的一般富贵人家墓穴中才偶有发现。

  但无论是人们日常做作画,还是墓穴中,大多都是以书画作品或墓穴壁画的形式出现。

  然而,根据段明的描述,他分明看到了墓穴建筑中一个活灵活现的“红衣女鬼”依在门外。

  会不会墓主人的后代在建造墓穴时把妇人塑像搬进了墓地中?

  如果真的如此,这将是史无前例的新发现,也意味着门后必定有更多奥秘等待发掘。

  随着研究的深入,刘永生对马村古墓的好奇心越来越重,驱使他加快了探索发掘的进程。

  1978年,在经过充分准备后,刘永生带领更多考古学者再次入驻马村。

  随着发掘的推进,一批令人震惊的文物重见天日,“妇人启门”等诸多猜测、疑惑也得以解开。

  而且,还发现了宋朝时期重要历史人文信息,让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得到了极大补充和丰富。

  其中最令人惊艳的就是墓穴里栩栩如生的砖雕。

  4.砖雕壁画,璀璨文化惊艳众人

  考古队到达“百墓坡”后当即展开紧张的考古工作。

  和盗墓贼破坏性挖掘不同的是,考古队每一步都非常谨慎,一方面是为了防止破坏文物,另一方面也避免遗漏。

  经过一天的测量、清理,这座有千年历史的古墓完整呈现在人们面前。

  这是一座结构完整、坐北朝南的地下四合院,每一处建筑都用砖石垒砌,精心雕刻着飞檐、斗拱、牌坊等。

  从结构上看,前面是厅堂,后面则是生活起居的房间,如此宽大、恢弘的建筑彰显着主人的富贵气派。

  从细节上看,砖石上都刻画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生动的反映出墓主人当时的起居生活情况。

  (墓室内细节)

  这无疑是此次考古最大的收获,从那些砖雕上能看出当时生动的人文风貌、社会风情。

  不仅如此,大量砖雕标志着当时高超的绘画、雕刻技术,每一块砖都是一件艺术品。

  然而,除了砖雕之外,建筑里仅有一些为数不多的陶俑作为陪葬品,这和豪华的地下建筑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也是考古人员百思不得其解之处。

  随着考古发掘的推进,专家发现了更加令人经验的砖雕作品,在四合院的深处,有一个宽敞的舞台。

  舞台上,一个个陶制的戏曲演员正在专注的表演,人物形象活灵活现,仿佛一群演员突然被静止一般。

  不仅有演员,还有吹拉弹唱的演奏人员,演奏者大鼓、笛子等。

  更令人惊奇的是,所有演员都画着色彩鲜艳的妆容,远远看去和真人无二。

  经过研究,考古人员发现,舞台上所呈现的是一种名为杂剧的戏曲。这是一种集乐舞、滑稽、杂技为一体的综合性剧种,在当时非常流行。

  根据考古资料,马村所在的稷山县一直流行这类剧种,比如在当地洪洞广胜寺明应王殿里就有类似戏曲的壁画,那幅画的名字叫“尧都见爱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大行散乐”就是杂居的别称。

  在墓室内,其中一副砖雕赫然就是刘永生当初猜想的“妇人启门”,这引起了刘永生和考古队员的极大兴趣。

  只见一个朱红色的大门,一侧门微微开启,一个陶俑妇人探出头,向远方张望。

  妇人身上穿着红色衣服,脸上也画着淡淡的妆容,整个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这个开门探望的妇人也正是当初段明所看见的“红衣女鬼”。

  在另一次的墙壁上绘画着行军队伍和老百姓洗衣做饭的场景,由此刘永生推测,这个女子应该是在等待行军打仗的丈夫归来。

  她微微踮起双脚,向远处张望,内心充满对丈夫归来的渴望和担忧。

  (砖雕再现日常生活情景)

  这些细节,让刘永生和考古队员格外振奋。但唯一遗憾的是在墓穴中并没有发现墓主人的信息,也没有金银财宝等陪葬品。

  按理说,如此大型豪华的低下墓穴应该有墓志铭之类的东西,可翻遍所有房间,都没有发现证明墓主人身份的信息。

  第三天,考古队终于在一出墙壁上发现了一块墓碣,记录着整个墓室修建的过程和墓主人家族情况,全文只有十九行字,每行是十五个字。

  从文字上看,墓主人叫段先。这马上让考古队员联想到,这里埋葬的人会不会是马村人的祖先。

  因为马村90%以上的人都行段,他们在此繁衍生息数百年时间。

  考古队员找来村长段玉宝,向他了解村民情况,可是段玉宝却说村子里的族谱只记录了上百年时间,之前的信息无从考证。

  (考古现场)

  就在考古队充满疑惑之时,外村的一个叫段登科的老人找到专家,带来了一个惊人消息,也解开了整个古墓更为神奇的一段历史信息。

  5.墓砖铭出现,背后奥秘得以破解

  段登科的祖上也是马村人,但很久之前因为战乱原因就迁居到外地生活。

  当他得知考古队在发掘千年古墓,发现了段氏祖先的墓穴,当即来找考古队,他带来了一件重要文物——两块方砖。

  这是两块可有文字的古专,上面的人名字和竟然出现了和墓穴中一样的人名:段先。

  当看到两块方砖时,考古人员喜出望外,砖上清晰写着这样的文字:“据父传曰:上祖先,嫡字讳先,箸(著)有贯通食补方一册。上行宋太宗年间,救人济世,康人益寿,方圆数百里妇孺皆知也。孰料贯通如饵,官索夷掠,实难保之。故刻砖四块,择方于其上,分付二子,预留后人继之矣。”

  这两块砖让古墓的信息得到极大完善。

  从古砖上专家得知,墓主人是一位行医救世的名医,撰写了一本《贯通通食补方》的药膳书,上面记载着很多治病救人、延年益寿的药方。

  在当时甚至被人称为“神书”,正因为如此引来了各方豪强的争夺。

  为了防止药膳书被强盗夺走,墓主人段先生前把大多数药方刻在了四块方砖上,交给两个儿子,让他们传给后世。

  段先科还向专家们加讲述了一段祖辈流传下来的家族传说。

  当时蒙古人入侵中原,可是士兵们对中原气候不适应,于是就找到段先让他给士兵们开药治病。

  然而,段先面对侵略者,誓死不从。于是蒙古兵就杀害了段先和他的家人。

  段先死后,幸存的后人用段先积攒下来的钱财为他修建了一座豪华的墓地,并且把很多体现医药文化的内容刻在了砖石上。

  段氏家族作为医药世家,始终信奉段氏奉行的是“孝养家、食养生、戏养神”的三“善”文化。所以后人就在墓穴中雕刻了大量笔画,全面体现这三种文化。

  得知这些信息,考古队员更加兴奋,他们回到墓穴中,对照那些精美的雕刻,一一对应,全部应验。

  (善戏养神砖雕)

  考古人员研究发现,段氏家族笃信孝养家,食养生,戏养神。这和之后的数百年人们的伦理观念、养生理念高度重合。

  这些就是考古最大的价值所在,让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延续得到了很好的佐证。

  正因为如此,虽然考古专家没有在墓地中发现金银财宝等陪葬品,但那些雕刻文化所包含的历史信息不可估量,令人振奋。

  考古人员介绍,古人信奉“戏养神”,这是吸取发展的动力所在,在此后的上千年时间里,各个地方的戏曲得到了长足发展,而马村古墓的发掘让我国戏曲的发展史由之前的元代追溯到了宋代。把时间提前了200多年。

  同时,“善孝养家”的理念在古墓中随处可见,其中一幅砖雕作品“二十四孝图”是最典型、最生动的。

  每一幅图都生动的讲述了芦衣顺母、亲尝汤药等善孝故事,画面逼真,历经千年依旧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令观者无不为善孝之道所打动。

  而“三善文化”中的“善食养生”在墓室砖雕中也有生动体现。

  专家发现,善食养生的理念即便放到现代也依旧备受推崇,可谓一脉相传。

  (善食养生砖雕)

  比如,在砖雕壁画中,一对雍容华贵的夫妻对坐而食,桌上没有大鱼大肉,只有简单饭菜,同时还有药酒。

  这无疑在向人们传递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理念和生活习惯。

  三善文化综合起来,就是告诉人们要关注家庭、身体和修为三方面,这既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更是民族传统文化的见证。

  一个地下的建筑群,在经历九百多年的沉寂之后,一旦重见天日,所绽放出来的璀璨光辉依旧惊为天人,让人沉醉着迷。

  在此后的发掘中,考古专家在马村陆续发现了十几座类似墓地,均是段氏家族成员。

  甚至还发现了生活在宋晚期段先的曾祖父段用的坟墓,经过考证,正是从那时起,段氏家族大多埋葬在马村墓葬群。

  虽然此后全国各地也出土过带有砖雕的墓葬,但无论规模、还是精美程度都无法和马村古墓相比,考古界甚至赞誉它为“宋金第一墓”。

  6.各地接连发现砖雕墓

  马村砖雕墓地发现与七十年代末期,然而,在悠长的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砖雕木注定绝非仅此一处。

  近年来,我们国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越来越重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通过考古来实现璀璨文化的溯源、探究。

  考古力量越来越庞大,考古技术也得到了长足发展,一大批重要古代墓葬考古成果呈现在人们面前。

  流行于宋金时代的砖雕墓陆续被发现。比如,前不久在甘肃临夏州康乐发现一座金代砖雕墓,墓葬整体保存非常完整,和马村雕砖墓一样,有大量精美砖雕壁画。

  这些砖雕全景体现了宋金时期的墓葬习俗、人文风情。在雕刻手法上,并不是单一的浮雕,而是采用隐雕、透雕等种高超手法,既有木雕的柔滑,也有石雕的质朴,全面展现了宋金时期的雕刻艺术水平。

  整个墓穴呈“凸”字形结构,在几个墓室内发现了大量陶器、瓷器。

  经过考古研究,发现这座墓穴是当地一个富商的埋葬之地。

  近几年,考古工作者在甘肃境内陆续发现了近40座砖雕墓,大多都是社会上的富商、地主等上流人士。

  2021年,考古工作者,在济南地区又有了重大发现,发掘了一个元代时期的家族墓群,共有墓葬共有12座。

  这些墓穴中同样发现了包含开芳宴、启门图等在内的大量砖雕作品,

  不仅如此,还在墓葬群附近陆续发现大量明清时代的墓葬群。

  这些墓葬中,发掘出土了很多瓷器、铭文,给考古工作者提供了重要断代依据。

  更充分说明元代时期,济南地区已经是一处经济、文化非常繁荣的地域,一直延续至明清时期。

  总结

  “花木阴阴,偶过垂杨院,香风吹。半开朱户,瞥见如花面”。

  这是金代著名戏曲作家董解元的名句,这句诗正是对砖雕墓内“妇人启门”的生动描述。

  一个绝美妇人,在阴冷的地下墓室内,向人们诉说着自己的幽怨、期盼。

  未觉心动,只觉心惊。数百年后,它们重见天日,带给后人诸多遐想。

  当年的马村砖雕墓经过开发和保护,已经成了一处重要考古博物馆,每年成百上千的游客进入地下宫殿,无不为倚门张望的美妇人所吸引。

  而当地的人们,也不再那样恐惧“百墓坡”,大家已经懂得,那个土堆长年不积雪,只是因为地下墓室温度稳定,地温传导到地面很快就把积雪融化了。

  更没有所谓的女鬼,“女鬼”反而是富含美好期望的“妇人启门”文化,给后人研究宋金社会风俗提供了重要参考。

  一系列重大考古陈国,都得益于古人对死亡的敬畏态度,才让如此摧残的文化躲过战火硝烟,穿越千年时光,再次呈现在我们面前。

  也让我们更好的了解先辈们的旧日悲欢,踏着古人的足迹,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参考资料

  人民网,山西稷山发现一座北宋彩绘砖雕壁画古墓

  稷山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马村砖雕墓,2022-06-24

  澎湃新闻金代砖雕现身“砖雕之乡”,甘肃临夏考古发现仿木结构砖雕墓,2020-03-30

  运城文旅网站,运城的段氏家族,有着倚门守望的千年爱情,2022-05-22

  田建文、李永敏马村砖雕墓与段氏刻铭砖

  齐鲁壹点,山东最大元代砖雕壁画墓,济南元代郭氏家族墓将登上央视2022-01-19

  责任编辑:

上一篇:佟大为庆祝结婚15周年,布置玫瑰花示爱,搂关悦入怀甜蜜如初恋
下一篇:海报重磅|一季度青岛城镇新增就业6.68万人,位列全省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