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阿祥:书是我永远的老师

栏目:热点资讯  时间:2023-04-27
手机版

  【环球网报道 记者 赵鹏】文学博士,南京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古代史学科负责人——胡阿祥,著有《兵家必争之地》《吾国与吾民》等,出版专著及各类大小册子二十余种,发表论文与长短消闲文字三百余篇,主编丛书多部。环球网在2023年4月23日“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到来之际,对话胡阿祥,揭秘其创作历程,一同了解阅读的乐趣。

  

  小时候没有书 都是抄书看

  胡阿祥1963年出生于安徽桐城。在他的童年记忆中,小学和初中是个“书荒”的年代,抄书成了最流行的事儿。那个时候,如果偶然间看到一册珍贵稀缺的心仪书籍,按借读约定又必须到期归还,就只好把它抄下来,装订成册,形成“手抄本”,以便自己收藏,方便随时阅读。

  “三个小伙伴分工协作,用复写纸抄书,一次就能出来三本”胡阿祥回忆道。胡阿祥抄的第一部书是《一双绣花鞋》,后来又抄过《第二次握手》,“但那本书篇幅太大了,没抄完”胡阿祥补充道。这是胡阿祥关于书的最初记忆——书太难得了。

  197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百二十回本的《水浒全传》。胡阿祥清楚地记得,该书当时定价2块9毛5分钱,并不便宜,而那时候胡阿祥父亲的工资算很高了,每月差不多也就五十多块钱。所以第一本购入的书——《水浒全传》,是胡阿祥看得最仔细的书。《水浒传》里义薄云天的英雄豪杰,深深地影响了他。胡阿祥向环球网记者说道:“现在的这些孩子,可能真的想象不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为了求得一本好书是多么的困难。”所以对于书,胡阿祥一直是很珍惜、很在意的。

  书永远是我的老师

  因为父亲是上海人,胡阿祥比别的孩子更容易接触到新鲜事物。这也间接地影响了他的专业选择。从本科到博士阶段,他学过三个专业——历史、地理和文学。对胡阿祥来说,书要多读,要读得杂,要从里面提取对自己有用的东西。

  早年,对胡阿祥影响最深的两本书,其中一本就像一束光,照亮他写作、教学的方向,另一本则教会了他仁、义、礼、智、信。

  对于写作、教学,胡阿祥印象最深刻的,是清朝桐城派大家姚鼐在《古文辞类纂》中的这样一段话:“所以为文者八,曰:神、理、气、味、格、律、声、色。神、理、气、味者,文之精也;格、律、声、色者,文之粗也。然苟舍其粗,则精者亦胡以寓焉?学者之于古人,必始而遇其粗,中而遇其精,终则御其精者而遗其粗者。”《古文辞类纂》教会写作者由粗而精的方法、途径,所以胡阿祥总说姚鼐是位名副其实的好老师。

  《水浒传》最初讲述的是中国社会的江湖义气,到了后面,就升华为“替天行道”了,而这个“道”的内涵非常丰富。从“聚义厅”到“忠义堂”,这样的取旨,也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意义,教会了胡阿祥仁、义、礼、智、信的大道理。

  读大学后,受到老师的影响,胡阿祥开始研学历史地理。1982年开始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一幅一幅地翻下来,就是祖国河山在眼底的变化。胡阿祥就感觉那一块块的颜色,一块块的土地,都是先辈们用生命换来的。所以对脚下这片热土,他有一种特别的敬畏感。

  越刨根问底越有意思

  《大地有名》的创作,或者说胡阿祥对名称学的特别兴趣,源于他自己的名字。

  在人教版历史书上一笔带过的“桐城派”(又称“桐城古文派”),曾经在历史上占据中国文坛之宗的地位长达200多年之久。桐城一度被称为“文都”,甚至有“天下文章出桐城”的说法。胡阿祥正是出生在“文都”桐城,而在那个年代,如果不会写文章,都不好意思称自己是桐城人。

  “胡阿祥”中间的“阿”字,不似桐城人的取名习惯。其实,胡阿祥的地域文化背景比较复杂。胡阿祥的祖籍在浙江宁波,祖父从老家去了上海经商,父亲又作为技术工人,从上海支援内地,来到桐城,母亲则是地道的安徽桐城人。

  他的本名叫胡海祥,家里人按照宁波的习惯,称呼他的小名“阿祥”。小学老师也如此叫他,结果胡阿祥变成了大名,胡海祥变成了曾用名。

  考入复旦大学后,总有人问这个名字的由来,久而久之,胡阿祥就对名称学产生了兴趣。于无声处听惊雷,太熟悉的东西更容易被人忽视。胡阿祥就是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越问到底,越觉得有意思,于是慢慢地,他就创作出了关于名称学的一系列的著作。

  回头看 我还是个书生

  国内很多人了解到胡阿祥,最初是通过央视《百家讲坛》。他曾三度登上《百家讲坛》,主讲《说国号》《国之名称》等系列。很多观众觉得胡老师思维缜密、语言严密、表述干净,不媚俗、没噱头。在南京大学,胡阿祥的历史课更是场场爆满,一座难求。平易近人、风趣幽默、如沐春风,是同学们对胡阿祥教授讲课的共同感受。

  《胡阿祥解说<琅琊榜>》是他创作时间最短的一本书,不到一个月,写了十几万字,当时的市场反响非常好。在胡阿祥看来,历史研究不是枯燥无趣的。通过解说《琅琊榜》,把历史普及、传统文化、魏晋南北朝历史等结合起来,这样或许更有利于传播。在这方面,胡阿祥做了不少工作。从写书的角度来看,已经出版了七十多部;发表的论文和长短休闲文字,也有五百多篇。

  对于“书”为何物,胡阿祥有着自己的解释:文字之书、自然之书、社会之书、人生之书,皆为书。作为一个书生,胡阿祥从小时候的抄书,到后来的买书、写书,到现在的藏书、送书、玩书(毛边书),乐在其中,乐此不疲。就以毛边书来说,每当天气尚好,夜色刚入,胡阿祥喜欢独坐阳台,泡上一杯清茶,备一把裁纸刀,裁一页看一页,那种文人读书的悠闲和雅致,可谓体现得淋漓尽致。

  行万里路 读无字书

  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里面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胡阿祥认为,读书有多种方法,耳读(听课、听讲座)、眼读(读纸本书、电子书)以外,不可少了脚读(行走、考察)、心读(体会、琢磨)。古人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胡阿祥习惯在这句话后面加上一句:行万里路,读无字书。并且他把这样的“无字之书”,称作更加鲜活、更加真实的大书。

  每个中国人现在都有属于自己的中国梦,胡阿祥的中国梦就是:让读书成为生活的日常,就像衣食住行一样,成为你生活的必需品。

  举报/反馈

上一篇:千红万紫斗春来,天上人间花正开
下一篇:武汉可成为“长江电影”主要地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