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万人围观!《剧院魅影》水晶吊灯在上海升起,阿云嘎“躲”进包厢

栏目:热点资讯  时间:2023-04-27
手机版

  

  “我们兴奋地看到水晶吊灯升起,上次我在上海大剧院看到这一场景还是在2004年。”上海文广演艺(集团)有限公司总裁、音乐剧《剧院魅影》中文版总制作人马晨骋说。4月19日,《剧院魅影》中文版举行特殊的“升灯仪式”直播,作为剧目标志性符号的水晶吊灯在上海大剧院缓缓升起,全平台超100万人次观看直播。

  

  

  一座原汁原味的“巴黎歌剧院”正式“落成”,标志着长达20天的技术装台工作完成后,剧组进入演员舞台合成工作。5月2日,《剧院魅影》首个中文版本将开启预演,在上海大剧院迎接首批观众。

  4月19日,执行导演雷纳·弗瑞德在媒体探班时回顾,剧组在上海大剧院已经历六周排练,“在这之前,我们花很长时间筹备与选角,异常努力,经过漫长的路才真正走入排练厅。一开始我感动又紧张。随着排练深入,我发现自己不需要紧张,选角很成功,演员表现超出预期。”

  《剧院魅影》中文版译配团队一直跟组,根据剧组要求,不断修改台词翻译,给弗瑞德留下深刻印象,因为这是其他版本没有的“待遇”。他说:“《剧院魅影》迄今仍是技术最难、最复杂的音乐剧之一。仅凭华丽舞美,它就能让观众震撼,我们还在不断完善细节。观众未必能一眼看到,但是抠细节、一点点累积而来的完美,观众一定能发现。”

  

  水晶吊灯在上海大剧院升起时,执行编舞丹妮·贝瑞百感交集,作为百老汇版《剧院魅影》参与者,她无法现场见证《剧院魅影》在纽约百老汇最后一场,但那天恰巧是中国演员上台合成第一天。“中文版通过舞蹈加强角色刻画,还从埃及壁画、芭蕾舞吸收灵感。”贝瑞的丈夫曾在《剧院魅影》扮演子爵,她说,“现在三个中国‘子爵’完全胜任角色。”

  水晶吊灯升起时,中文版联合制作人阿云嘎没有坐在观众席里,“这个仪式感满满的时刻,我不能坐在台下,要回到属于‘魅影’的包厢。”回顾排练心得,他表示,“《剧院魅影》每首歌都很好听。我喜欢大结局三重唱,魅影成长了,学会释怀,他的内心波动很美妙,每次演到这里,我都会热泪盈眶。”

  排练期间,演员服装还在不停调整。执行服装设计吉尔·派克透露,大部分服装为中文版定制,比如女主角在舞会穿着的华丽戏服在英国制作完成后再运到上海。

  

  

  

  

  来自澳大利亚的发型总监安妮特·迈尔斯-麦卡隆为《剧院魅影》工作多年。她举起魅影假发,20年前的假发依旧丝滑光亮,“像我们平时护发一样打理假发。”中文版70顶假发中有三分之一为全新制作,制作一顶假发需要40小时至70小时。“假发内衬做好标记,以便再次调整去贴合演员头型,看上去像他们自己的头发。为适应中国演员肤色,我们特地没有做淡金色、淡白色的假发。”

  

  

  制作人赵晨琳介绍,中文版使用世界巡演版的制作和班底,“绝无仅有”地在上海大剧院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装台及合成。由于装台涉及复杂的机械装置安装、悬吊点位、庞大的舞美道具进场等,技术团队需要对剧场进行至少3次技术考察,包括图纸检测、现场结构勘察、承重计算等。整场演出的设备需要22辆货车运输,卸货花了整整三晚。

  

  40多名剧组人员由世界各地飞抵上海。机械、灯光、音响、假发、服装、特效化妆等各部门,都由《剧院魅影》原版团队保驾护航。巡演期间,《剧院魅影》中方团队将超过120人,技术人员人数40余人。

  《剧院魅影》舞美场景的复杂程度,单从“地下湖”这一场景就略见一斑。为营造出湖面烟雾缭绕、如梦似幻效果,剧组使用280余支蜡烛、250公斤干冰和10台烟雾机。让所有观众印象深刻的水晶吊灯有3米宽、重达1吨,由6000颗珠子组成。整个剧场的舞台景框都被镶以厚重的浮雕金边,令故事发生地“巴黎歌剧院”跃然眼前,每场演出共有22次布景变化,平均每5分钟就会更换一次置景。

  

  

  《剧院魅影》中文版服装忠于传奇设计师玛丽亚·伯约森为1986年该剧首演时设计的手稿,由经验丰富的服装制作者手工制作。为还原19世纪巴黎歌剧院的辉煌舞台,全剧打造230余套华美戏服。来上海演出,服装装了35个大木箱,把它们全部打包好运往下一个场地,需要6个多小时。

  

  

  

  剧组随行设备中,洗衣机、烘干机、熨烫机、干洗机一应俱全。有的服装蕾丝、钉珠较多,只能人工手洗。服装假发团队多达9人,每场演出由11位换装员协助演员进行快速换装。

  距离《剧院魅影》中文版首演拉开帷幕,还有13天时间。目前演员已进入舞台上为期两周的合成工作,继续完成对作品最后细节的打磨。盛大的巴黎歌剧院中,观众即将听到用中文呈现的夜之乐章。

  栏目主编:施晨露

  文字编辑:施晨露

  本文作者:诸葛漪

上一篇:原创反差大!广东队激战广厦队,辽篮吊打北京男篮,杨鸣选对了
下一篇:第41届金像奖颁奖典礼结束,经常引起热议的尴尬